- 給孩子的健脾養胃食療方:易消化 體不虛 長肉又長個
- 羅大倫 淺夢 圓力 香薷
- 3745字
- 2025-03-26 16:52:46
調理孩子的身體,服藥還是食療?
孩子的身體問題分為急性發作期和平穩期
現在,通過各種渠道找我咨詢孩子身體問題的人特別多,我想,可能還有更多朋友找不到我,所以我就把調理孩子的身體的方法寫寫吧。
我的觀點是,調理孩子的身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疾病急性發作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藥,但原則是用的方子要量小,力到為止,否則藥物皆有偏性,容易傷到孩子。我們要盡量用最少的藥味數、最小的分量,不能貪多貪大。
很多家長在找到我的時候都會帶著孩子以前的病歷,我翻開病歷,看到很多方子里的藥味數和分量比大人用得還多,這讓我很擔心。我仔細問了這些家長,結果往往是孩子服用了藥物很長時間都沒有任何作用。試想,這么大分量的藥物都沒有起到正面作用,那會不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呢?
第二階段——在疾病的平穩期,我們盡量采用食療、推拿、按摩等方式,這樣不僅平穩,還可以日日見到改善。這是我最推崇的方式。
需要提醒大家,如果按照時間來分配的話,調理一個孩子的一百天里,可能只有五六天在處理急癥,服用藥物,剩下的九十幾天都是食療,或者通過外治、鍛煉的方式來調理。我一定要傳播給家長們這個觀念,否則會有很多孩子長期服藥。
為什么要通過食療來調理身體?
在找我調理身體的孩子中,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脾胃出現問題的孩子居多。很多非常復雜的病,診斷再三,最后還是在脾胃找到了發病的根源,這讓我很費解。
這種現象的出現,讓我逐步形成了一個調理的思路——在看到患兒的時候,本能地先從脾胃方面尋找病因病機,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前些日子,有一位朋友找到我說,他的孩子患有鼻炎,總是感覺鼻子堵,有鼻涕。當他把孩子帶來的時候,我沒有關注鼻炎的各種癥狀,只注意到了這個孩子的臉色,這是向望診大師王鴻謨老師學習的思路。
在我看來,這個孩子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脾胃不足,雖然他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看著精神頭很足,但是他的臉色告訴我,他的脾胃有問題。
孩子貪玩,是因為他們的生機很強,所以總是很活潑。但這不是判斷陽氣是否充足的依據,很多脾胃不足的孩子一樣活潑多動。如果孩子“蔫了”,除了急癥,就是真的出大問題了。

食療湯
我調理這個孩子,開始的時候用了幾天通竅的藥物,后來就直接食療調理脾胃了。過了一段時間,家長告訴我,孩子的鼻炎基本沒有什么癥狀了。類似的情況有很多。
下面我聊一聊脾胃和其他臟腑的關系。
脾胃和肺
現在讓家長最頭疼的是孩子呼吸系統的問題。當然,誰都會感冒,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感冒好了就過去了,可是偏偏有的孩子感冒之后會伴有各種復雜的呼吸系統問題,如鼻炎、哮喘、頑固性咳嗽等,不一而足,這往往是脾胃不足導致的。
在中醫里,脾胃屬土,肺屬金;在五行里,土生金,土是金的母親,這樣脾胃和肺的關系就明晰了——脾胃是肺的母親。中醫有一個原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按照這個原則,如果肺虛,那么就要補肺的母親——脾胃,這就是中醫的奧秘。
很多人問:“直接補肺不就可以了嗎?為什么要繞個彎子,先補脾胃呢?”
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的聰明之處。你想,一棵樹的葉子枯萎了,你是先澆樹根,還是先澆樹葉呢?同理,要滋補一個臟器,就要先滋補它升發的源泉,這是一種智慧。
脾胃和肝
脾胃和肝的關系我以前談論過,錢乙說得好,“土虛則木搖”,如果追溯,很多肝經的問題都可以從脾胃找到原因。
脾胃和腎
脾胃和腎,這兩者一個是后天生化之源,一個是先天之本。腎里的腎精是先天繼承而來的,在出生以后,就要靠吸收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再結合先天之精,最后形成腎精,儲藏在腎中。這是我們生長的根本,如果脾胃虛弱,就會影響腎精,導致孩子生長緩慢。
調理脾胃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
那么,該怎么調理脾胃呢?
我主要使用食療的方法,因為脾胃本來就是運化飲食的,所以食療更加合適。在中醫里,有很多藥食同源的好東西,既是藥物,也是平時吃的食物,用于調理比較平穩。
脾胃出現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積滯;另一方面虛弱。
所謂的積滯,就是本來應該運化的食物,沒有完全運化,結果形成了積滯。這種積滯是一種病理性物質的停滯,不一定是食物停留在脾胃中了。
有的家長問我,給孩子吃得已經非常少了,怎么還有積滯?
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積滯不一定是食物停留,還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病理性產物停滯。有的孩子積滯表現為胃口不好、不吃東西、非常瘦弱、面黃肌瘦、肚子大,而有的孩子則表現為非常能吃。
我在《這才是中醫》里寫過,明代有一位著名的醫學家叫薛立齋,他是太醫院的院長,他的父親也是御醫。他的父親進太醫院,是因為擅長兒科。他們家傳的是宋代名醫錢乙的學術思想,所以薛立齋對兒科是非常精通的。
他在他和父親的兒科專著《保嬰撮要》中說,“凡小兒積滯或作痛,皆由乳哺不節,過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滯中脘,久而成積。或因飽食即臥,脾失運化,留而成積”。

焦三仙
他說食積的原因是喂養不當,比如,古人認為哺乳之后不能馬上喂食,喂食之后不能馬上哺乳,就是不能混食。又比如,孩子不能多吃生冷的食物,現在很多孩子從冰箱里拿出來食物就吃。
薛立齋還提出,不能吃飽就躺著睡覺。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很多家庭習慣把孩子喂飽了就讓他睡覺,這樣做會傷脾。
調理這種食積可以用藥食同源之品——焦三仙(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的合稱,如果加上焦檳榔,就是焦四仙)。常用的還有萊菔子(蘿卜籽),它具有下氣導滯的作用,還可以化痰。有時候,我還會使用雞內金,如果用生雞內金,化瘀的力量就比較強,給孩子用的通常是炒的雞內金。
再有名的中醫大師,用的也是這些藥,最后講究的,可能就是用哪味藥,分量多大,只要辨證準確,大的方向就不會出問題。這些東西都比較平和,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藥食同源之物,用于孩子調理是比較合適的。
另外大家也可以用推拿的方式調理孩子的脾胃,比如捏脊,可以促進孩子脾胃強健,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的生長發育都會恢復正常。
家長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齡的孩子,調理的方法是不同的,小的時候可以按摩、推拿,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通過飲食來改善。
什么是脾虛?
脾虛就是身體吸收、運化食物的能力出問題了,它會引起身體無法吸收營養,最終導致陽氣不足。
中醫有很多氣,宗氣、肺氣、腎氣,等等,它們都和脾胃有關,因為只有脾胃吸收、運化之力正常,才能將吸收的食物營養轉化為這些氣。
脾虛會出現什么問題呢?身體吸收的營養會變少,營養沒法運輸到全身;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虛之后四肢秉受的營養不足,所以四肢無力,肌肉消瘦。另外,脾虛之人的肺氣易弱,因為“脾土生肺金”,肺氣是脾胃之氣升發而來。“肺主皮毛”,于是人體體表的這些防衛系統——皮毛就會弱,出現頭發沒有光澤、掉發、皮膚干黃等癥狀。
什么食物補脾益氣,開胃消食
脾虛的孩子要吃補脾益氣、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秈米、鍋巴、薏米(薏苡仁)、西米、南瓜、熟藕、山藥、蓮子肉、扁豆、栗子、紅薯(番薯、地瓜)、紅棗、馬鈴薯、香菇、銀耳、胡蘿卜、牛肉、牛肚、鱸魚、葡萄,等等。

粳米粥
其中我最推薦的是粳米粥。粳米是大米的一種,米粒是橢圓形或圓形的,不像秈米那么長,也不像糯米那么黏。古人認為粳米能益脾胃、除煩渴。《本草經疏》里講粳米“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所以粳米特別適合用來調理脾胃。
家長可以每天早晨給孩子喝一碗現熬的粳米粥,對孩子的身體發育很有幫助。特別是粥熬好后上面漂浮的那層米油,對身體有很好的補益之功。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特別是孩子或老人生病了,不愛吃東西,我們就可以給他們喝米油,能讓他們盡快好起來。
為了食物味道好,現在各種烹制方法都有了,廚師幾乎什么辦法都想了,各種猛料都填進去了。我經常看到,某某“祖傳秘制”的食物,用了幾十味中藥炮制。我一看就覺得這個東西不能吃了,我開方子都力圖藥味少,這“祖傳食物”不是越多越好。而且其中香燥性熱的調料居多,這些東西吃進去,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身體。
調理脾胃,要吃應季、應地的食物
調理孩子的脾胃,就一定要給他吃營養豐富的五谷雜糧,吃應季、應地的瓜果蔬菜!
什么是應季呢?
應季就是順應一年四季的節氣,按照果蔬自然成熟時間來吃。現在,無論我們想吃什么,在市場上都能買到,春季想吃西瓜有,夏季想吃橘子也有,這就違背了自然規律。這樣的果蔬,很多都是催熟的,要么就是用特殊的方法保存,里面有太多讓人致病的東西。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吃應季的果蔬,不要貪嘴,否則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害。

橘子
什么是應地呢?
北方人要多吃北方栽種的食物,南方人要多吃南方栽種的食物,這就是應地。我們都知道,南方的很多果蔬在北方都不能生長,反之亦然,這就是地理、氣候環境等因素不同造成的。大自然是很神奇的,它給不同環境生存的人帶來最適合其身體的食物,如果你一定要嘗一些跟你所處的環境不相適應的食物,就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什么季節吃什么食物,這是人類長期積累的經驗,這是一種適應,我們的身體和自然已經基本達成一致了。
但是這種情況在塑料大棚出現以后被改變了,尤其是刺激植物生長的激素出現以后,改變更大了。
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各種食物在城市匯集,冰島的三文魚、大洋洲的龍蝦,我們都能吃到。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能夠吃到的食物的品種數量,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口腹之欲大大滿足了,身體里各種各樣的不適也出現了,這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倒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