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這就是格局
- 1979:我的模擬人生
- 臥龍山下
- 3850字
- 2025-04-22 09:51:45
“三夏”大忙的號角,終于在鄉親們的期盼與忙碌中正式吹響。
割麥、打場、晾曬、脫粒、交公糧、搶種下一季的玉米……一項項繁重的農活接踵而至,容不得半點喘息。
李志華作為生產隊長,更是身先士卒,天不亮就下地,天黑透了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他深知,對于農民來說,土地是根,糧食是天,任何時候都不能耽誤了農時。隊里絕大多數壯勞力,也都投入到了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斗”中。
原本熱火朝天的瓜子炒制場面,也因為農忙的到來而稍稍降溫。那些之前積極參與挑揀、包裝的婦女同志們,大多也回到了田間地頭,畢竟家里的工分和田地才是她們最主要的依靠。
然而,瓜子項目并沒有因此而完全停滯。
張大山成了這個特殊時期的“留守總指揮”。他本就是負責技術的,加上年紀相對大一些,隊里特意安排他不用下地,專心負責瓜子的炒制。
而他手下的“兵”,則變成了一群特殊的“工人”——那就是剛剛放暑假的學生們,還有考完高考等待通知的畢業生!
這些半大孩子,體力上雖然比不上成年壯勞力,但腦子靈活,學習能力強,而且精力充沛,無處發泄。與其讓他們在家里閑著或者到處瘋跑,不如組織起來,參與到這既能掙點零花錢又能學點東西的集體副業中來。
于是,三隊的院子里,出現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張大山這位“老師傅”,帶著一群以張廣飛、劉小軍為首的半大孩子們,圍著土灶和大鍋,認真地學習著炒瓜子的技術。
挑揀、燒火、控制火候、翻炒、加料、出鍋、晾曬、包裝……每個環節,孩子們都學得有模有樣,干勁十足。雖然偶爾也會出點小差錯,比如火燒大了,或者鹽放多了,但在張大山的耐心指導下,瓜子的品質基本保持了穩定。
而李方旺在農忙期間也沒有完全閑著。他并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徹底放松,或者只顧著在家等待錄取通知書。
他深知,現在正是將“狀元瓜子”品牌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并將整個項目推向正軌的關鍵時期。
既然全公社都要推廣,那技術指導和質量把控就成了重中之重??偛荒茏寗e的隊因為技術不過關,炒出來的瓜子味道不行,砸了“狀元瓜子”的招牌。
于是,在農忙的間隙,李方旺騎著那輛二八大杠,一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地跑,從一隊到五隊,再到鄰近幾個開始嘗試搞瓜子副業的大隊。
每到一個地方,他首先會找到負責這個項目的隊干部和技術負責人,了解他們遇到的實際困難。
是原料篩選不干凈?還是火候掌握不好?是秘方里的比例沒弄對?還是包裝方法有問題?
針對不同的問題,李方旺會結合張大山那邊的實踐經驗,以及他自己超前的商業思維,給出具體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比如,對于原料篩選,他建議制作簡單的篩選工具,提高效率和精度;對于火候控制,他建議用不同的柴火搭配,觀察火焰顏色來判斷溫度;對于秘方使用,他強調要精確稱量,不能憑感覺;對于包裝,他甚至提出可以設計統一的、印有“狀元瓜子”字樣的油紙包裝袋,提升形象,也方便辨識。
除了技術指導,李方旺更重要的作用,是傳遞信心和理念。
他會跟各個隊的負責人強調統一品質的重要性,告訴他們,“狀元瓜子”要做成一個品牌,就必須保證無論從哪個隊買到的瓜子,味道都要差不多,不能砸了招牌。
他還會跟他們分析市場前景,鼓勵他們不要只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要把眼光放長遠,將來甚至可以考慮走出公社,去更遠的地方銷售。
李方旺的到來,在各個生產隊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他本來就是今年省里的高考狀元,是家喻戶曉的“文曲星”,在鄉親們心中有著極高的聲望。
現在,這位狀元郎不辭辛苦,親自跑到各個隊里來指導大家搞副業,傳授“致富經”,這份“屈尊降貴”和“無私奉獻”,更是讓所有人都對他充滿了敬佩和感激。
“哎呀!狀元郎親自來了!”
“快給狀元郎倒碗水!”
“方旺啊,你快幫我們看看,我們這瓜子炒出來咋總有點苦味呢?”
每到一個隊,李方旺都會受到最熱情的接待。隊干部們對他言聽計從,負責技術的師傅們更是虛心請教,把他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奉為圭臬。
李方旺也沒有絲毫的架子,總是耐心地聽取問題,仔細地品嘗樣品,然后給出中肯的意見。他的談吐自信而沉穩,分析問題條理清晰,提出的建議又切實可行,很快就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和尊重。
他不僅僅是技術的指導者,更像是方向的引領者。他的每一次到來,都能給那個生產隊的瓜子項目帶來新的啟發和動力。
漸漸地,李方旺在各個隊里的形象,已經不僅僅是那個考上大學的“狀元郎”了,他更像是帶領大家發家致富的“財神爺”,是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主心骨”。
大家甚至私下里開玩笑說:“聽狀元郎的,準沒錯!跟著狀元郎干,吃香的喝辣的!”
就這樣,在轟轟烈烈的“三夏”農忙背景下,永蕭公社的“狀元瓜子”項目,非但沒有停滯,反而在李方旺的穿針引線和各個生產隊的積極響應下,悄然地進行著。
……
農忙一結束,幾乎不用李志華和李方旺再怎么動員,各個生產隊的“瓜子作坊”立刻就馬力全開!
三隊的院子里,張大山帶著那群“學生軍”,加上農忙后騰出手的婦女同志們,日夜趕工,土灶的火光幾乎徹夜不熄,炒瓜子的香味飄出老遠。
其他幾個生產隊,雖然起步稍晚,技術也略有參差,但在李方旺之前的指導和隊干部的督促下,也都紛紛開工,鉚足了勁兒要在這場“瓜子競賽”中分一杯羹。
一時間,整個永蕭公社仿佛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炒貨工廠,空氣中都彌漫著五香瓜子的誘人味道。
產量上來了,接下來的關鍵就是銷售。
這一次,李方旺沒有再親自帶隊去縣城“打游擊”。他知道,隨著產量的提升,那種小打小鬧的方式已經遠遠不夠了。必須建立起更穩定、更高效的銷售渠道。
他將目光投向了那些在農忙期間嶄露頭角的“能人”們。
“叔,”李方旺找到李志華,“現在咱們瓜子產量上來了,光靠咱們自己幾個人跑縣城肯定不行。得發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特別是那些有門路、腦子活的人?!?
他建議道:“咱們可以成立一個‘狀元瓜子公社聯營供銷社’(名字可以再斟酌),由公社牽頭,各個生產隊都派代表參加。統一負責瓜子的收購定價、質量檢驗、包裝標識和對外銷售。”
“銷售人員呢,可以從各個隊里選拔那些能說會道、手腳麻利的人。咱們給他們制定銷售任務和提成獎勵!賣得多,掙得多!這樣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銷售渠道嘛,”李方旺繼續說道,“縣城電影院門口那條線,咱們已經打通了,可以繼續派人去,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影響人家正常秩序。同時,咱們還得開拓新的渠道!比如,主動聯系縣里的供銷社、食品店、甚至機關單位的食堂,看看能不能讓他們代銷或者直接采購!還可以組織銷售小分隊,去周邊的公社、集鎮甚至更遠的縣城去推銷!”
李志華聽得連連點頭,覺得侄子這思路太清晰了!成立聯營供銷社,統一管理,責任到人,利益掛鉤,多渠道開拓市場!這簡直就是一套完整的商業運作模式??!
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匯報到了公社。楊主任對李方旺提出的這個“聯營供銷社”的模式非常感興趣,認為這既符合集體經濟發展的方向,又能有效整合資源、規范管理、激發活力。
在楊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永蕭公社狀元瓜子聯營供銷社”很快就掛牌成立了。
雖然只是個草臺班子,牌子是手寫的,辦公室就設在公社一間閑置的小平房里。
李志華因為是發起者,又是三隊的隊長,經驗相對豐富,被任命為供銷社的第一任負責人。
而各個生產隊的隊長則成為了供銷社的理事成員。
銷售隊伍也迅速組建起來。
之前那些主動提供原料渠道的“能人”,自然成了第一批銷售骨干。
劉小軍因為表現積極,也被委以重任,負責帶領一支小分隊跑周邊的集鎮。
王建設則繼續負責縣城電影院那條已經成熟的線路。甚至連一些頭腦活絡、膽子大的婦女同志,也主動請纓加入銷售隊伍,負責在公社內部或者鄰近村莊進行推銷。
統一的“狀元瓜子”油紙包裝袋也設計印刷了出來——白色的油紙袋上,用紅色的油墨印著“永蕭公社狀元瓜子”八個醒目的大字。
一切準備就緒,“狀元瓜子”,終于正式起航!
銷售的火爆程度,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憑借著“省狀元”這個金字招牌的巨大號召力,以及確實過硬的產品口味,再加上比縣城普遍售價低5分到1毛錢的價格優勢,“狀元瓜子”幾乎是一推向市場,就立刻受到了熱捧!
縣城電影院門口,王建設帶領的小隊幾乎是供不應求,每天帶去的幾十斤瓜子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劉小軍帶領的小分隊,跑遍了周邊的公社集鎮,所到之處,“狀元瓜子”都成了搶手貨,甚至還有外地的商販聞訊趕來,想要批量訂貨!
那些負責在公社內部銷售的婦女同志們,也發現這瓜子比想象中好賣得多,走到哪里都有人打聽、購買。
縣里的供銷社和幾家食品店,在品嘗過樣品,又了解到這是“省狀元”帶頭搞的集體項目后,也紛紛同意代銷,并且銷量喜人。
短短半個月時間,“狀元瓜子”的名聲就已經徹底打響!不僅在永蕭公社家喻戶曉,在縣城也小有名氣,甚至開始向周邊的縣市輻射!
每天傍晚,當各個銷售小分隊帶著鼓鼓囊囊的錢袋子回到公社供銷社報賬時,那嘩啦啦的毛票、角票甚至偶爾出現的幾張大團結,都讓負責記賬的會計和在場的社員們心花怒放!
“今天賣了兩百斤!”
“我們這邊賣了三百二十斤!”
“供銷社那邊說要加量!原來的量不夠賣!”
捷報頻傳!利潤滾滾而來!
整個永蕭公社都沉浸在一片前所未有的亢奮和喜悅之中!當初那些質疑、觀望甚至反對的聲音,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F在,所有人都在為自己是“狀元瓜子”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李志華作為名義上的負責人,每天忙著協調生產、調度銷售,雖然累,但心里卻樂開了花。
他看著賬本上不斷增長的數字,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他現在對侄子李方旺,已經不僅僅是佩服了,簡直是敬若神明!
他覺得,侄子當初堅持要把瓜子項目做成集體項目,還要主動推廣出去,實在是太有先見之明了!
如果當初真光想著自己三隊悶聲發財,哪有今天這般紅火的景象?哪能調動起這么多資源和力量?
格局!
這就是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