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這天,阿毛在院子里給棗樹澆水。自從發現銅鈴里的秘密后,他總忍不住偷瞄師父的腰間——那里掛著個一模一樣的鈴鐺,卻從未見老人取下來過。
“發什么呆?“李三爺的煙袋鍋敲在門框上,“今天練《百鳥朝鳳》第三段。“
阿毛放下水瓢,嘴唇上的血痂還沒好全。過去半個月,他幾乎把全譜背了下來,可師父總說差著火候。
“師父,那個'小毛'……“
“去拿嗩吶。“李三爺打斷他,臉色陰沉得像暴雨前的天空。
阿毛咽下問題,轉身進屋。樟木箱上放著那本藍皮譜冊,他小心地翻開,發現鳳凰長鳴那頁夾了張新紙條——“三十六拍,氣不斷“。字跡潦草,像是師父半夜添的。
院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個穿紅褂子的年輕人闖進來,滿頭大汗:“三爺!救命啊!“
李三爺皺眉:“咋了?“
“我是柳樹屯張家的,“年輕人抹了把臉,“今兒我哥娶親,請的馬老板的電子樂隊,可剛才變壓器燒了,全村停電!新娘子轎子都快到村口了……“
李三爺的煙袋停在半空:“所以?“
“求您救場!“年輕人作揖,“我爹說了,按老規矩給賞錢!“
阿毛看見師父的嘴角抽了抽。老人轉身進屋,片刻后拎著嗩吶匣子出來:“阿毛,帶上'小青竹'。“
柳樹屯離這兒五里地。他們趕到時,村口已經圍滿了人。馬老板正滿頭大汗地擺弄發電機,電子琴啞巴似的杵在紅毯中央。新娘子的大紅花轎停在路邊,抬轎的漢子們交頭接耳。
“李三爺來了!“有人喊了一嗓子。
人群自動分開條道。阿毛跟在師父身后,心跳加速——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演出紅事。腰間的銅鈴鐺隨著步伐輕響,他下意識用手捂住。
“要哪段?“李三爺問主事的。
“《抬花轎》!“張家老爺快步迎上來,手里捏著個紅紙包,“再不來,吉時都誤了!“
李三爺點點頭,從匣子里取出“大青竹“,銅碗上系了條紅綢。他瞥了眼阿毛:“跟緊我。“
第一個音響起時,阿毛差點沒跟上——師父竟然把傳統的《抬花轎》改了調!原本歡快的旋律里摻進了跳躍的節奏,活像給老牛車裝了發動機。
“咚——噠噠——咚——噠噠——“
李三爺的腳尖在地上打著拍子,眼神示意阿毛加入。阿毛硬著頭皮跟上,吹出高音部。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兩支嗩吶一高一低,一快一慢,竟有種說不出的和諧。更絕的是,那節奏分明是馬老板電子樂隊常放的迪斯科!
抬轎的漢子們先是一愣,隨即踩著新節奏晃起轎子。圍觀的小年輕不由自主地跟著扭起來,有人甚至吹起了口哨。
“好!“人群爆發出喝彩。
馬老板的臉色比鍋底還黑。他狠狠踹了腳發電機,濺起一團灰塵。
轎子在新房前落下時,李三爺的調子又變了。從迪斯科節奏無縫切換回傳統曲牌,仿佛剛才的插曲只是個玩笑。阿毛跟得滿頭大汗,但心里涌起一股奇異的興奮——原來嗩吶還能這樣吹!
“賞!“張家老爺高聲喊道。
一個胖婦人端著紅漆托盤走來,上面擺著兩碗米酒和一條疊成花的紅綢布。李三爺接過酒一飲而盡,卻把紅綢系在阿毛的“小青竹“上。
“小師傅也有賞!“新娘子突然撩起轎簾,遞出個繡著鴛鴦的藍布包,“裝哨片用。“
阿毛手足無措地接過,布包上還帶著淡淡的脂粉香。他低頭道謝,瞥見新娘手腕上戴著個銅鐲子,花紋竟和師父鈴鐺上的有幾分相似。
回程路上,李三爺的腳步輕快了許多。阿毛摸著布包上的鴛鴦,忍不住問:“師父,您剛才咋想起改調了?“
“老曲新吹,“李三爺摸出酒葫蘆灌了一口,“老祖宗又沒規定必須怎么吹。“
阿毛想起新娘的銅鐲:“那新娘子……“
“柳樹屯崔家的丫頭。“李三爺突然咳嗽起來,“她奶奶……是當年同樂班的小鑼崔。“
阿毛的心猛地一跳。他想問更多,但師父已經加快腳步,背影寫滿拒絕。
傍晚,阿毛正在院里擦嗩吶,忽聽門外有人喊:“小嗩吶!“
電視臺的眼鏡記者推著自行車站在籬笆外,車把上掛著個塑料袋,里面是兩瓶橘子汽水。
“有事?“阿毛警惕地問。
記者推了推眼鏡:“別緊張,我就聊聊。“他遞過汽水,“今天你們在柳樹屯的表演太精彩了!“
阿毛沒接汽水:“師父不在家。“
“找你。“記者壓低聲音,“省里要搶救性記錄民間藝術,特別是瀕危曲目……比如《百鳥朝鳳》。“
阿毛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鴛鴦布包。
“全本錄制,一千塊。“記者湊得更近,“你師父那身體……總得留個念想不是?“
阿毛猛地抬頭:“你啥意思?“
“別誤會!“記者慌忙擺手,“就是……以防萬一嘛。再說,這也是保護非遺……“
“阿毛!“李三爺的聲音從屋里傳來,“來練功!“
記者迅速塞給阿毛一張紙條:“考慮考慮,打我電話。“
《百鳥朝鳳》的練習比往日更嚴苛。李三爺要求每個鳥鳴都必須惟妙惟肖,稍有差池就重來。阿毛的嘴唇又磨出了血,但他咬牙堅持著,眼前不時閃過記者意味深長的眼神。
“停。“李三爺突然放下嗩吶,“心不在焉,練也白練。“
阿毛低下頭,血珠滴在鴛鴦布包上,洇出暗紅的斑點。
“那記者跟你說啥了?“
阿毛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猶豫片刻,還是掏出紙條:“說……要錄《百鳥朝鳳》。“
李三爺接過紙條,看都沒看就扔進灶膛。火苗“騰“地竄起,將紙片吞沒。
“記著,“老人的聲音像淬了冰,“《百鳥朝鳳》不是用來賣的。“
阿毛盯著灶火:“可他說……是保護非遺……“
“屁!“李三爺的煙袋鍋砸在炕沿上,“真有心保護,咋不先把工尺譜整理出版?“他劇烈咳嗽起來,好半天才平復,“三十年前……也有人這么說過……“
阿毛想問是誰,但師父已經轉身面壁,背影佝僂如蝦。
夜深了,阿毛輾轉難眠。月光透過窗紙,在地上投下模糊的光斑。他輕輕取出銅鈴鐺,再次檢查那半張照片——“同樂班1965年夏,小毛“。
照片上的年輕人二十出頭,濃眉大眼,手持嗩吶的樣子意氣風發。最讓阿毛心驚的是那人耳垂上的小痣——和自己的一模一樣!
“小毛……阿毛……“
一個可怕的猜想浮上心頭。他躡手躡腳來到院里,從水缸舀了瓢冷水澆在頭上。夜風一吹,水珠順著脖頸流進衣領,冰涼刺骨。
突然,里屋傳來“咚“的一聲悶響。阿毛沖進去,看見李三爺倒在地上,嘴角溢血,手里緊攥著那個從不離身的銅鈴鐺。
“師父!“
老人已經昏迷,但手指仍死死扣著鈴鐺。阿毛掰開他的手,發現鈴鐺底部的接縫處滲出了暗紅的液體——是血!
慌亂中,阿毛想起柳樹屯的新娘子——她奶奶是“同樂班的小鑼崔“!他沖出門,朝柳樹屯方向狂奔。夜風在耳邊呼嘯,腰間的銅鈴鐺瘋狂作響,像在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