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中國政府統計數據:理解與應用
- 許憲春
- 2661字
- 2025-04-08 18:54:21
序言
我曾經長期在國家統計局從事政府統計實際工作,經常面對國內外學者對中國政府統計數據的各種質疑,特別是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的質疑。出于工作需要、職業責任和研究興趣,我經常撰寫文章對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質疑進行解析。從國家統計局退休后,我到高校從事政府統計教學科研工作,仍然密切關注國內外學者對中國政府統計數據的質疑,特別是對中國GDP數據的質疑,就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質疑,我個人或者指導我的學生合作撰寫文章進行闡釋,力爭起到釋疑解惑的作用。
在國家統計局和在高校工作期間,我也經常個人或者指導我的學生合作撰寫經濟分析方面的文章,特別是利用政府統計數據分析重大事件,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近來,我對上述兩個方面的文章進行了梳理,我感覺到這些文章不僅在應對當時國內外學者對中國政府統計數據的質疑和在分析當時的經濟形勢方面發揮了作用,而且對準確理解和正確使用中國政府統計數據具有比較普遍的參考意義。我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經濟管理分社惲薇社長交流了這個想法,得到她的大力支持。按照她和該出版社武廣漢編輯的建議,我對上述兩個方面的文章進行了仔細挑選,并針對近年來國家統計調查制度改革和有關統計指標的定義、口徑范圍及計算方法的變化情況,同時考慮到著作的體例,對選中的文章進行了系統的修訂、補充和整合,形成了這本書。
本書分為三篇。第一篇是基礎篇,包括第一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是怎么核算出來的”、第二章“怎樣理解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三章“怎樣正確使用政府統計數據”。
21世紀初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統計局推出了一系列統計調查制度的重大改革,對中國GDP核算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滿足經濟分析和管理的需要、反映國際標準的變化,國家統計局不斷改進GDP的核算方法。經過國家統計局和整個政府統計系統多年的努力,中國GDP核算不斷完善,數據質量和國際可比性不斷提升。第一章對促進中國GDP核算發展的重大統計改革進行梳理,對GDP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經過多年改革與發展后中國GDP核算的主要資料來源及具體計算方法進行闡述,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準確地理解和正確地使用中國GDP。
在中國政府統計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資金流量核算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住戶調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這兩個統計指標在基本用途、口徑范圍、資料來源和數據表現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第二章闡述了這兩個統計指標以及兩者之間的差異,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準確理解和正確使用這兩個統計指標。
第三章就如何正確使用政府統計數據進行論述,包括正確選擇政府統計數據,準確了解政府統計數據的分類標準、調查范圍、調查方法和采集方式,準確理解政府統計指標的口徑范圍和計算方法,準確把握政府統計指標的適用范圍和相關統計指標之間的關系,準確掌握政府統計數據存在的問題等。
第二篇是質疑解析篇,包括第四章“三個典型質疑與解析”、第五章“對中國經濟增速的質疑與解析”、第六章“外生沖擊下統計數據的特殊表現”。
關于中國政府統計數據的質疑有三個典型案例:2009年第一季度貨物貿易順差和產成品資金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很難相信凈出口和存貨變動對經濟增長形成負拉動;2012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比第一季度上升,消費需求貢獻率卻明顯下降,難以自圓其說;住戶調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支出數據被低估,投資統計中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被高估,導致對中國經濟結構的重大誤判。第四章通過系統地闡述有關常用的專業和部門統計指標與國民經濟核算中的最終需求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標之間的區別,對上述質疑進行了詳細解析。
針對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的《是否應該相信中國經濟數據》、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中國經濟增速“被高估”》和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中國GDP高估了?》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經濟增長數據的質疑,第五章通過闡述國際上通用的不變價GDP核算的基本方法、中國不變價GDP生產核算中主要行業增加值和不變價GDP使用核算中主要需求項目的計算方法進行解析。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后,中國經濟增長數據又經受了一次嚴峻質疑。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的嚴重沖擊,有關專業、部門統計指標增長數據大幅度下降。例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0%,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6.1%,貨物貿易順差減少80.6%,而GDP下降6.9%,有學者認為GDP下降的幅度被嚴重低估了。第六章從需求和生產兩個角度對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數據的質疑進行解析。
第三篇是分析應用篇,包括第七章“2020年的經濟沖擊與恢復”、第八章“從統計數據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三重壓力”、第九章“理解中美貿易不平衡:統計視角”。
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沖擊,經濟增速同比下降6.9%,是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來中國季度經濟增速的最低點。第七章運用統計數據從生產、需求、收入、價格等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造成的嚴重沖擊和后三個季度的經濟恢復情況。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效果保持全球領先,同時也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第八章運用統計數據分析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三重壓力。
第九章運用統計數據從四個方面分析了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一是從貿易總值統計的角度,二是從中美貿易不平衡貢獻者的角度,三是從跨國利潤轉移的角度,四是從貿易增加值統計的角度。計價方式、轉口貿易、貿易加成、旅行項目中包含貨物等因素導致美方高估了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且中國對美迅速上升的服務貿易逆差緩解了雙邊貿易不平衡。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美國在華投資企業一方面貢獻了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中的很大一部分,另一方面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中美貿易順差記錄在中國,但貿易背后的利益順差多在美國,總體上雙方實現了互利共贏。本章利用統計數據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并簡要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本章還針對貿易增加值統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用貿易增加值統計衡量中美貿易的建議。
本書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對我個人撰寫的文章進行修改、補充和整合而成的,第六章至第九章是對我指導學生合作撰寫的文章進行修改、補充和整合而成的,參與這些文章撰寫的有我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指導的博士生許亞婷、余航、楊業偉和我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指導的博士生常子豪、唐雅、靖騏亦。所以本書也有他們的貢獻,特向他們致以謝意。
本書的出版得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經濟管理分社的惲薇社長和武廣漢編輯的大力支持,借此機會向他們表示感謝。
水平所限,本書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許憲春
202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