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湖城市群規模結構演變與績效
- 劉耀彬
- 5字
- 2025-04-08 20:35:4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 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斷深入,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斷向發達區域集聚,發達區域出現人口集中、交通網絡化和生態環境復雜化等現象,區域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動的演化過程使得城市不再是獨立發展,而是以城鎮密集區域的“城市群現象”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網絡(姚士謀等,200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體制都處于急劇變革中,城市化速度漸漸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城市群被定義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實現城市群一體化高效發展”。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流域面積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它的發展對于江西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鄱陽湖生態區正式成為國內第二個被批復為“生態經濟區”的國家試驗戰略發展區,該區成為江西省及至整個中部地區未來最具有發展潛力和優勢的區域之一。2012年3月29日,江西省頒布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條例》,條例中明確指出要“堅持統籌規劃、生態優先、科學發展的原則,以水資源、水環境、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目標,以鄱陽湖體、沿湖岸線和長江江西段岸線資源保護與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加強宏觀管理和綜合協調,統籌湖區及其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高環境容量和生態功能,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環鄱陽湖城市群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載體,其規模結構的演變及發展效率問題值得深入探討,解決這兩個問題對未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治理與城市管理有重大意義。
二 研究意義
(1)環湖城市群作為一類典型城市群,其城市規模結構生長更容易受到外來環境和政策的沖擊,從而呈現非線性特征。研究表明在空間相互作用與創新擴散的共同作用下,城市體系規模結構的演變可能呈現收斂增長、發散增長和平行增長三種路徑。而作為一類特殊的區域性城市體系,環湖城市群受到湖泊水系分形變化的影響,其規模結構在演變路徑與生長機制方面可能不同于其他非湖地區。因此,以中國典型的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例,揭示城市規模結構非線性生長機制與形成路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可以豐富城市規模分布的理論內容,也可以為環鄱陽湖城市群與生態經濟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2)城市體系的演化和發展在過程上具有異速增長的機制,然而不同發展階段和條件下的城市異速增長存在明顯差異。研究發現,環鄱陽湖區城市空間增長不僅出現了異速增長的節律階段和空間分異特征,而且呈現了在水環境約束下的不同尺度內城市間相互競爭的空間格局。因此,探究水環境約束下的環鄱陽湖區城市群異速增長的規律,深入揭示其內在的競爭機制,從理論上把握其產生條件和過程,模擬不同競爭條件下的城市異速增長情景,有助于指導環鄱陽湖城市群的合理推進。
(3)湖域地區日益城市化已成為世界性的一個普遍趨勢,并進而演化為復雜的環湖城市群空間網絡化現象。湖域地區作為一類特殊的生態敏感區,如何建立該地區城市群空間網絡結構績效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對其空間網絡績效展開科學評價和實施有效管理成為資源學科和區域管理學科必須解決的科學問題。在對鄱陽湖和密歇根湖兩個研究區城市群空間網絡結構績效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本書采用綜合模型對兩個研究區城市群空間網絡結構績效進行綜合定量評價,可以為湖域城市群空間網絡結構績效管理提供國際經驗與教訓,提出鄱陽湖地區城市空間網絡績效優化途徑,這對于提出生態經濟區的系統科學決策,具有明顯的政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