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一 研究背景

(一)中國農民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劇

發軔于1978年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通過改變農村舊的經營管理制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受經濟發展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糧食購銷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緩慢,總收入增長低迷。20世紀90年代伊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完善、農村勞動力跨區流動桎梏逐漸被打破,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05年之后,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眾多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第二、第三產業快速擴張,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收入取得了快速增長(Lin,1992;潘文軒、王付敏,2018)。

如圖1-1所示,從總體上看,農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長至2016年的12363.4元,38年間增加了接近92倍。然而,近年來隨著農民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農村總體收入差距、區域間收入差距、區域內收入差距都呈現擴大趨勢。從農村總體收入差距看,2010年農村收入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約為最低20%家庭人均收入的3.3倍,而2013年這一比值擴大至7.41倍,2016年擴大至9.46倍[1];郭文偉(2018)使用CHNS數據的計算結果表明,2010年農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數值高達0.49,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2]

圖1-1 1978~2016年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庫相關數據整理所得。

從區域間收入差距看,2000年全國農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約為最低的西藏的4.20倍,人均收入差額為4265.56元;2010年全國農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約為最低的甘肅的4.08倍,差額達10543.31元;2016年全國農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約為最低的甘肅的3.42倍,差額高達18063.5元。[3]從數據上可以得出,雖然區域間的相對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但絕對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從區域內收入差距看,以江蘇和甘肅為例,江蘇省2010年農村收入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約為最低20%家庭人均收入的6.67倍,絕對收入差距為16983.3元;2016年的相對收入差距雖然縮小至6.48倍,但絕對收入差距高達31806元。甘肅省2014年農村收入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約為最低20%家庭人均收入的6.84倍,絕對收入差距為10649.9元;2016年的相對收入差距擴大至9.48倍,絕對收入差距擴大至16044.2元。[4]

從總體上看,我國各區域的農民收入整體上取得較快增長,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但區域間、區域內的農民收入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區域內農民收入差距較大。

(二)優化收入分配可有效緩和社會矛盾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與時俱進的新表述,將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2017)。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區域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是我國“不平衡”發展問題的重要表現(許光建,2018)。黨的十九大報告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后到21世紀中葉的發展目標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目標為人民生活變得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所占比重明顯提高,城鄉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到21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5]可見無論是第一階段縮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目標,還是第二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都凸顯出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的重要性,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是關鍵。因此,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將成為解決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此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在實現全體人民收入水平提高這一目標上,分好蛋糕與做大蛋糕同等重要。在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需和消費動力的背景下,較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將導致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降低低收入群體的人力資本投資,造成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固化,誘發一系列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基數龐大的農民普遍處于低收入群體行列,部分群體仍然處于貧困狀態或貧困邊緣,隨著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強力推動,絕對貧困問題最終會得到解決。而脫貧之后如何解決農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問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十分重要。

(三)宏觀到微觀演變視角的收入不平等原因

二戰后大批發展中國家獨立及發展經濟學問世,雖然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逐漸上升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和持續性貧困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巨大難題,同時發展經濟學家也在為發展中國家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擺脫貧困并實現良性發展而殫精竭慮,但并沒有做出令人滿意的解答。發展經濟學家往往專注于一些“大問題”,包括探究不平等的最終原因、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場機制、民主制度對發展的益處、外來援助對降低不平等程度的效果等(Banerjee & Duflo,2012),但基于“大問題”視角的研究,往往難以提出具體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長效政策方案。其中的原因應該是收入不平等問題的復雜性,尤其是導致個體異質性的外生系統和內生系統交互作用的復雜性使得經濟學界難以形成具有普適性的、能夠解決不同類型收入不平等問題的理論和方法。收入不平等問題如此復雜,且涉及社會公平與正義及人類福祉改進,因此吸引了學術界聚焦研究。

基于市場主體的個體行為視角,研究社會經濟問題,是評判某種經濟學理論的合理性,以及是否接受該理論的重要標準。任何經濟理論,如果缺少以現實為基礎的微觀個體行為決策分析,都將導致人們對其可信度的質疑(Arrow,1994)。而只有立足于地區收入不平等的具體情境及個體的微觀行為,才有助于探索形成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具體收入不平等問題的方案,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經濟學在收入不平等問題上研究思路與范式方面的重要突破(Greif,1994;葉初升、趙宇,2005)。

(四)收入渴望是影響個體收入增長及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即使在預期投資回報率很高的情境中,農民也會存在投資不足現象。Goldstein和Udry(2008)對加納南部農戶經營行為的研究發現,與種植糧食作物30%~50%的投資回報率相比,農戶種植菠蘿的投資回報率高達250%~300%,但當地僅有18%的土地用于種植菠蘿。Duflo 等(2011)對肯尼亞農戶肥料投入行為的研究發現,即使在農戶認識到肥料投入的回報率超過100%的情境中,也只有不到15%的農戶在玉米生產中使用肥料。在中國情境中,樊樺(2001)的研究表明,雖然農民健康對其人力資本質量改善以及收入增加具有重要影響,但農民在健康領域的投資依然嚴重不足。Banerjee和Duflo(2007)的研究表明,與上述類似的行為偏差在低收入群體中表現尤為明顯。

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顯現的投資不足行為是影響其收入狀況的直接原因(鄒薇、方迎風,2012)。發展經濟學視角的研究一般將農民投資不足歸因于其行為決策時所面臨的外在約束影響,但對上述投資不足現象的解釋依然乏力,問題關鍵在于決策主體的行為缺乏內生動力。傳統經濟學理論不能對市場主體在做決策時的非最優行為提供完整和滿意的解釋,近年來經濟學界注重從學科交叉視角尋找答案。受到人類學家Appadurai(2004)和部分心理學家研究成果的影響,經濟學相對前沿的研究結果認為,激發個體行為決策的內生動力需要從突破其內在約束入手(Dalton et al.,2016),而決策主體的渴望[6]是影響其內生動力的關鍵因素(Flechtner,2017)。具體表現為渴望影響決策主體的投資行為(Bernard et al.,2014),進而影響決策主體的收入增長及群體內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渴望是一個多維度概念,渴望的指向可以是資產、收入等物質性渴望,也可以是婚姻、生育、幸福、平等等社會性渴望。現階段,與渴望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中的教育渴望和職業渴望方面。在經濟學領域,與渴望相關的研究近年來逐步開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Economic Journal(Dalton et al.,2016)、Oxford Economic Papers(Besley,2017)、Econometrica(Genicot & Ray,2017)等有影響力的雜志上。本研究關注農民的渴望與收入不平等之間的關系問題,因而聚焦于渴望的收入維度,即收入渴望。前人在農民收入不平等問題上的研究多關注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地域因素等,而對影響農民行為決策的內生動力因素——收入渴望缺乏必要的關注。

在理論及應用領域,渴望這一概念分散在心理學、人類學以及經濟學等多個學科,各學科對渴望形成機制的認識缺乏互動性,進而對收入渴望形成機制的研究尚待探索。經濟學家Ray(2006)將個體能夠觀察并感知與自己背景相似的人形成的集合定義為個體的渴望窗口,個體的渴望窗口影響個體渴望的形成。具體到收入渴望,可以預判個體所在生活環境中的收入分布和結構會影響個體的收入渴望。而收入渴望作為影響個體行為決策內生動力的關鍵因素,對個體收入增長具有重要影響,進而會改變個體所在社會環境的收入分布情況,即影響收入不平等。

基于這種背景,以蘋果種植戶為例,本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從多學科整合視角看,收入渴望的形成機制是什么?宏觀的收入不平等是否會影響微觀個體的收入渴望,若有影響,那么影響機制是什么?微觀個體的收入渴望是否對宏觀的收入不平等造成影響,若有影響,那么影響機制是什么?收入渴望與收入不平等之間的互動關系會導致收入不平等出現何種演化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板桥市| 东辽县| 玉山县| 五台县| 洮南市| 乃东县| 汕头市| 称多县| 新宁县| 巴林左旗| 建水县| 东港市| 正宁县| 深圳市| 嘉荫县| 西安市| 永年县| 广安市| 夏邑县| 伊宁市| 驻马店市| 尼勒克县| 延边| 宜良县| 凤庆县| 萨嘎县| 榆林市| 陇西县| 长宁县| 慈溪市| 金湖县| 大名县| 元朗区| 江门市| 台州市| 辽宁省| 中卫市| 民县| 讷河市|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