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地區地方政府創新研究
- 吳理財等
- 1889字
- 2025-04-08 17:37:24
《政府創新研究叢書》總序
對政府部門的績效進行科學評估,依據評估的結果對政府部門及相關人員進行適當的獎懲,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促使政府不斷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激勵機制。由相對獨立的權威學術機構,而不是由政府及其附屬機構,依據一套科學的評估標準和嚴格的評估程序,對政府行為進行研究、評估和獎勵,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普遍做法。這種做法不僅有利于評估活動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有助于消除評估過程中容易產生的腐敗和不公正;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政府不斷完善自身的制度和行為,增強公民對政府的認同和信任,推動學術界對政府改革創新進行理論研究。
2000年,原中共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中共中央黨校世界政黨比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聯合發起了“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研究與獎勵計劃”,其中的主體內容之一,便是設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性的學術獎項“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發起該獎項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五個:第一,通過“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的評選活動,發現地方政府在制度創新、機構改革、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中的先進事例,宣傳、交流和推廣地方政府創新的先進經驗。第二,通過對政府創新項目的評獎,鼓勵地方黨政機關積極進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地方的善政和善治。第三,通過對政府創新實踐的理論研究和理論總結,逐步建立起一套立足中國改革開放實際的政府創新理論,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持。第四,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為建立科學的政績觀奠定切實的知識基礎。第五,加入世界政府創新網絡,推介中國的政府創新經驗,分享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在政府管理體制方面的創新成果。
該獎項每兩年舉辦一屆,先后共舉辦了8屆。從中央到地方,總計有2004個政府創新項目申報此獎項,其中有效申報項目1334個;共有178個項目獲得入圍獎,其中80個項目獲得優勝獎。這些獲獎項目遍布政治選舉、反腐倡廉、行政管理、公共服務、政治透明、基層民主、黨內民主、科學決策、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環境治理、社會治理和扶貧濟困等諸多領域,像“兩票制選舉”“戶籍制改革”“經濟責任審計”“行政審批改革”“一站式服務”“居家養老”“人大代表聯絡站”等一大批獲獎項目,成為引領中國政府創新的模范案例,對推進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我的提議下,“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組委會在2015年正式停止了該獎項。為了全面了解2000~2015年全部8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共178個獲獎項目的后續情況,2015年我主持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獲獎項目跟蹤研究”大型課題。設立該課題的直接目的,是弄清楚以下三個問題:哪些“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獲獎項目已經終止,哪些項目持續存在并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是什么原因導致獲獎項目的終止或持續?當年那些獲獎項目的當事人現在是如何看待政府創新及其前景的?
我們當時定下的目標是,對所有178個獲獎項目的后續情況逐一進行追蹤調查,不能有任何遺漏。但是,這是一個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在過去15年中,中國社會和中國政治發生了重大變化,眾多當年的政府創新項目已經物是人非了。這一大型課題的承辦單位是新成立的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顯而易見,僅靠該中心的這幾位老師是完全無法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為此,我們組建了由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深圳大學這9所大學組成的協作研究網絡。幸賴協作研究網絡同仁的鼎力支持,我們得以成功地在3年時間中先后派出數十個調研小組,對所有178個獲獎項目做了直接的或間接的調研,基本弄清楚了這些獲獎項目的現存狀態。
“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獲獎項目跟蹤研究”大型合作課題,主要有兩個最終成果,一是獲獎項目的數據庫,二是基于這些調研數據之上的研究報告。我們這套“政府創新研究叢書”便是課題總報告和幾個子課題分報告的匯集。作為長期主持“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研究與獎勵計劃”的總負責人,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套叢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政府創新的最新進展,集聚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的典型數據,是研究中國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改革創新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歷時3年,遍及中國大陸30個省份的這一大型調研課題的順利完成,以及最終研究成果的出版,要感謝眾多的單位與個人,我無法在這里一一列舉。在此,謹向所有支持和幫助過“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研究與獎勵計劃”的黨政機關、科研院校、社會組織、公司企業、基金會和相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感謝他們為推進中國的政府創新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
俞可平
2019年9月20日于北京大學燕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