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視工業化體系研究
- 司若
- 959字
- 2025-04-08 15:26:22
前言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規模持續穩定增長,不僅成為全球坐二望一的第二大電影票倉,也是增長潛力最大、最有特色需求、生態競爭最激烈的電影市場。誠然,在從產量大國邁向質量強國的征程中,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整體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20世紀80年代,電影學者邵牧君就曾提出“電影工業論”,強調中國電影亟須從觀念轉型與機制變革兩個方面著手。21世紀初期,中國電影產業升級,以制片人中心制和創意制片管理為核心的電影工業化理念開始不斷深入人心,國產奇幻電影巨制《畫皮2》完成了生產觀念與機制的初步轉型。
如今,從西方掀起的新一輪社會思潮與觀念轉向席卷全球,伴生了全球化、消費主義、數字時代、后工業化等理論與實踐的思辨與研究熱潮。比如,數字時代下,互聯網企業重構了影視產業生態,老牌傳統企業的主體性優勢日漸消解。而以知識生產為軸心的后工業時代,科技精英與專業人才的缺乏成為產業創新與變革的最大軟肋與掣肘。
同時,消弭時空疆界的“全球化”又為中國影視行業提出一道嶄新的命題——保持民族性與本土化傳統。在理論層面,“中國電影學派”提出打破西方理論局限,嘗試構建當代中國電影的研究范式和話語體系;在實踐層面,從踐行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合流的《戰狼2》到被盛譽為“開創國產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兩部教科書式范本為本土化敘事與全球化工業體系的融合開創了探索路徑。而與全球化互為表里的消費時代下,個體差異化消費的滿足與多元化商品生產觀念之間的契合矛盾日益凸顯。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合理降低行業內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成為產業變革的當務之急。
本書梳理和圖繪了近年來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軌跡與階段性成果,結合國內外豐富的案例,以敏銳的視角回溯和探尋中國影視工業化體系的源頭和本質,同時強調了工業化體系不只是高新技術和重工業的表層概念,更是以IP為內核的版權價值與品牌意識的邏輯機理。本書力圖擺脫長期以來電影收益過度依賴票房、版權價值缺乏深度開發、項目風險難以防控等不利局面。在結構編排上,本書以影視產業鏈的各環節為切入口,從項目研發、投融資、制片、發行、營銷、放映、影視品牌開發、風險評估與管理體系等八個章節勾勒和解析工業化體系建構的流程、困境與對策。
綜上,中國影視產業正在邁向工業化體系搭建的嶄新時代,技術與藝術、工業與美學、創作與市場相生相伴的工業化進程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