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
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韓非子這位法家集大成者,將君、臣、民,比作三元結構,君主通過管理官吏來實現對國家的治理,官吏成為連接君主與民眾的橋梁和紐帶,承擔著上傳下達、貫徹執行政策法令的重要職責。
是以,英明的君主應致力于管理好官吏,而不是去直接管理民眾。
朱希孝雖然不是鴻儒,但也絕非普通勛臣那樣不學無術的酒囊飯袋,在望見這晦暗不明的七字圣書,便猜到了陛下想讓他,想讓成國公府,想讓錦衣衛所做的事。
整頓吏治,改革弊政。
這不是什么隱秘,朝中更猜到圣心的,數不勝數,但這是個千鈞重擔,當今朝廷,上下官吏普遍因循懈怠,貪墨腐敗嚴重,從太祖高皇帝起,十二代君主都沒能做到的事,誰又有把握做到呢?
成國公府是大,錦衣衛更是密使遍布天下,但想對抗“大勢”,也和以卵擊石差不多。
朱希孝非常不想去做,但先帝遺詔在上,配合陛下,可能會死,不配合,現在就要死。
該怎么選擇,似乎不必太多考慮,俯首稱臣道:“但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見朱希孝認清了身份地位,朱翊鈞沒有多說什么,而是展開了一道又一道章疏。
每道章疏,都記載著一件懸案,或者說,大案。
第一件事,那是隆慶元年初夏的一個黃昏,紫禁城里內廷各門已經落鎖,按內廷規矩,紫禁城內乾清門以北、順貞門以南是內廷,除皇帝、皇子外,不能再有別的男人,太監不計,內廷關門之后,宦者沿途巡查,以便查驗有無走水的可能,順便提醒各宮小心燈燭。
話說這天,巡查宦者走到景運門附近,突見宮門旁邊蹲著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如乞丐的漢子。
宮廷禁地,卻出現這樣的人,宦者驚恐萬分,呼喚了一群太監,將人先行拿下,隨后由提刑司太監出面拷問,原來這個漢子是進京告御狀的。
本朝太祖高皇帝始,便規定百姓可自主地進京告狀,不為僭越,但在實踐中,卻充斥著種種困難,地方官的阻攔,進京的路費等等。
雖說這個規矩依然存在,可早就名存實亡,提刑司太監知道這不能稱為罪名,也沒有想以此治罪,真正要問罪的,是這個漢子怎么進到紫禁城里的。
然后,那個漢子就說是“走進來的”,負責拷問的提刑司太監當時什么想法無從考證,只是,這是紫禁城,不是特么的八大胡同,想進就進,想出就出。
這幸虧是進來告御狀的,要是進來行刺的,或許,朱翊鈞那年就登基了。
這樣的重大過錯口供,提刑司太監當然不可能認可,只能以為那個漢子沒有如實交代,背后必定有人配合、指使。
嚴刑拷打就開始了,但是,苦命之人,本就是麻繩上的細處,只要稍稍用力,便能崩斷,一夜過后,那漢子,死了。
提刑司太監就這樣將拷問口供拿給了剛睡醒的大行皇帝,先帝只將負責紫禁城守衛的禁軍統領大臣革職,就把事情當成偶然揭過了。
朱翊鈞對先帝看到章疏如何想的,同樣不得而知,但這樣的口供,在兩世為人,且是專門負責過暴力衙門的朱翊鈞眼中,可謂是漏洞百出。
口供里,連那個漢子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所告御狀為何,均沒有所述,而且,在事情翻篇后,負責拷問的太監先是外放鎮守,后是暴亡于外地。
這怎么看怎么覺得是殺人滅口的手法。
那時內廷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陳洪、首席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太監馮保,有可能知道內情的大宦官,也都已經死了。
朱翊鈞敏銳意識到,這件事的背后,可能隱藏著未知的東西,內廷、外朝、地方或存在勾結。
“找出大漢的身世、冤情。”朱翊鈞指著這道章疏說道。
對張居正最了解的是高拱,對東廠最了解的是錦衣衛,東廠做過的事,犯過的錯,相信錦衣衛中都有有用的訊息,東廠查不到的事,只有錦衣衛可能查到。
朱希孝望著章疏內容,心跳出現不規律的跳動,答道:“是。”
第二件事,隆慶五年十月,就是談論告病鄉休假的當月,兵部官員上奏大行皇帝,兵部大印,找不到了!
作為大明朝最高軍事衙門,兵部竟把武官將帥升降、軍需發放、大軍調動時所用的大印給弄丟了。
丟,可能形容不夠準確,畢竟不是兵部官員拿出去賣弄,把大印丟失在某處,是擺在兵部大堂上,消失了。
就此事,大行皇帝詔見了兵部官員,詢問“是不是被人偷了”,兵部官員竟理直氣壯的說“臣等也是想的”。
后續沒有記載大行皇帝與兵部官員的奏對內容,想來不太適合載錄,朱翊鈞看到這,很想代替先帝說一句“豬也是這么想的”。
堂堂兵部衙門,讓賊人進去了,然后毫無察覺地被人拿走了大印,這幾千年未曾發生的事,就這么的發生了?
彼時譚綸告假,繼任的兵部尚書楊博還沒有登堂,大行皇帝連個能問罪問責的人都沒有,唯有讓兵部去查、去找。
可是,兵部楊博都升了吏部天官,譚綸又回來當兵部尚書了,江山都換人坐了,大印還是沒有找回來。
事涉兵部,兵部官員能不急不忙,朱翊鈞卻不能忽視,如果被有心人掌握偽造兵部文書,對邊軍進行調動,甚至是讓邊軍進京,他這個皇帝立刻就要麻。
“找出消失的兵部大印!”
“是。”
而第三件事,發生在京城以外,是個已經結案的事。
嘉靖三年的雨季,南直隸暴雨如注,洪澤湖水位暴漲,百姓家園被毀,甚而葬身魚腹,朝廷派去賑災御史,在淮安府山陽縣離奇地自縊身亡。
今朝海瑞要去的地方,就是淮安府,能死個欽差御史,再死個大理寺卿也不是沒有可能。
“將本案案卷移交海瑞,整頓漕運、查案期間,錦衣衛負責內外護衛,我大明神劍,不容有失。”
“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