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史新探(第3輯)
- 程民生主編
- 1906字
- 2025-04-07 15:32:17
三 娘娘寨城址當為春秋初年的京邑
娘娘寨城址的遺存從時空、地域,或者特征上都表現出,極有可能是春秋初年鄭莊公封給弟弟叔段的京邑。
從時空上說,娘娘寨城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城址。京邑于春秋初年封給叔段,在這之前,當有京邑的存在;這一時間剛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
從地域上說,京邑在今滎陽境內。清朝沈炳巽《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七《濟水一》云:“濟水又東索水注之,水出京縣……其水北流徑金亭,又北徑京縣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城,故鄭邑也;莊公以居弟段,號京城大叔。祭仲曰:‘京城過百雉,國之害也?!瓡x《地道志》所謂京有大索、小索亭,《漢書》京索之間也。”[6]《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昀等在《水經注集釋訂訛提要》:“沈炳巽,字繹旃,歸安人。其書據明嘉靖間黃省曾所刊《水經注》本而以己意校定之,多所厘正,又以道元征引之書,極為博贍。”[7]紀昀等對沈炳巽《水經注集釋訂訛》是很認可的。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京縣城在鄭州滎陽縣東南二十里,鄭之京邑也。晉《太康地志》云,鄭太叔段所居邑,滎陽縣即大索城。杜預云:成皋東有大索城,又有小索故城,在滎陽縣北四里。京相璠《地名》云:京縣有大索亭、小索亭,大小索氏兄弟居之,故有小大之號。”[8]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卷八《河南道四》:“京縣故城,縣東南二十里,即鄭京城太叔之邑?!?a id="w009">[9]
(宋)王應麟《詩地理考》引卷二《括地志》云:“京縣故城在鄭州滎陽縣東南二十里,鄭之京邑?!斗Y梁傳·襄十一年》同盟于京城北。《地理志》河南郡京縣,即共叔段所居?!?/p>
(宋)鄭樵《通志》卷四〇《地理略》第一:“索水出京縣西南嵩渚山后齊省京入滎陽,京故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東徑大索城,又北徑滎陽城東入于濟?!?a id="w010">[10]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九《河南道九》“鄭州”條下云:“京縣有大索亭者,今縣所理即大索城是也。又縣東北四里有小索城存,即六國時二索也。又京城大叔邑即在縣正東郡城也。”[11]
(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卷九《京西北路》:“滎陽縣故虢國,所謂東虢也……京縣故城在東,古鄉邑也。莊公弟叔段居之,謂之京城太叔。而漢屬河南郡,晉及后魏屬滎陽郡,北齊省入焉;又有索水,楚漢戰京索間,即此。”[12]
《大清一統志》卷一五〇《開封府》云:“京縣故城在滎陽縣東南,《左傳·隱公元年》鄭武姜為叔段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太叔。”[13]
由以上記載可知,叔段所居的京縣故城在滎陽縣東南。從地圖上看,今所發現的娘娘寨城址當在滎陽縣之東南,至于是否在滎陽縣之東南20里,因時代的變遷,就很難說了。極有可能就是當年的京邑。
根據考古發現,娘娘寨城址有外城墻、外城壕,內城墻、城門、內城壕;道路、灰坑、墓葬33座,陶窯與較多的水井。遺址出土遺物非常豐富,主要有陶、石、骨等。遺址還發現8處夯土基址,但是破壞較為嚴重。下層建筑時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由此可見,娘娘寨城址應是一處保衛設施很嚴密、規模很大的城堡;甚至有學者認為是鄭國東遷時期的都城。
京邑之城已經過了百雉,成為鄭國之害。叔段在京邑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是時,京邑已經不折不扣的是一座軍事城邑,是一座可以與鄭國國都對抗的大城邑。當然鄭莊公最后之所以能夠打敗叔段,是因為京邑人民背叛了叔段。大概在這之前,鄭莊公已經做好了京邑民眾的工作,才敢于討伐叔段的。
根據《左傳》的記載,京邑是一座規模很是宏大的軍事城邑,娘娘寨城址在時空、地域、規模、特征等諸方面都與京邑相符合,極有可能就是西周后期至春秋時期共叔段所居的京邑。
[1]張松林、張家強、黃富成:《河南滎陽娘娘寨遺址發掘出兩周重要城址》,《中國文物報》2009年2月18日,第002版。
[2]馬世之:《娘娘寨城址性質問題試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5期,第42頁。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隱公元年》,中華書局,1981,第11頁。
[4]《十三經注疏·公羊傳·定公十二年》,中華書局,1980,第2342頁。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隱公元年》,第14頁。
[6]沈炳巽:《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七《濟水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簡稱《四庫全書》)第5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45頁。
[7]《四庫全書總目》卷六九《史部·地理類二》,《四庫全書》第2冊,第486頁。
[8]《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中華書局,1982,第324、325頁。
[9](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八《河南道四》,賀次君點校,中華書局,1983,第204頁。
[10](宋)鄭樵《通志》卷四〇《地理略》,《四庫全書》第373冊,第492頁。
[11](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九《河南道九》,王文楚等點校,中華書局,2007,第172頁。
[12](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卷九《京西北路》,《四庫全書》第471冊,第300頁。
[13]乾隆《大清一統志》卷一五〇《開封府》,《四庫全書》第477冊,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