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史新探(第3輯)
- 程民生主編
- 1744字
- 2025-04-07 15:32:16
一 娘娘寨城址的發現及對該城址性質的幾種觀點
2004年8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北的娘娘寨發現一座兩周時期的城址。該城址北鄰索河,西南是龍泉寺沖溝,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800多米,城址面積近100萬平方米。2005年5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了連續發掘,發掘面積達到15000平方米。
2008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勘探,發現娘娘寨城址分為內城、外城。外城東墻、南墻皆有城址遺跡,城墻夯層明顯。外城發現有外城壕,外城壕僅在南城墻外發現,寬約20米,殘深6米。外城東面、南面城墻和龍泉寺沖溝、索河一起形成封閉的城圈。
內城遺址外有護城河,圍繞內城一周。該護城河寬48米,深12米。該護城河上部坡度較緩,下部為一寬約4米,深約3米的陡直的河底。護城河內上部淤土中可見東周時期遺物,底部淤土中包含物較少,為西周晚期器物殘片以及動物骨骼等,護城河在兩周時期均使用。內城城垣,為方形。內城文化層保存較厚,分布有豐富的遺存。內城面積約14萬平方米,尚保存有部分殘城墻。內城目前發現有8處夯土基址,南北向道路1條L1,兩端通向南北城門,寬約3米至4米;東西向道路2條L2和L3,寬約3米至5米,L2部分疊壓L3,均通向東西城門。其中L1和L3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時的城內道路。1500多個灰坑,主要是生活垃圾坑、窖藏坑、祭祀坑等。33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時代有西周墓和戰國墓。其中西周晚期墓葬10座。部分西周晚期墓出有隨葬品,其中M13出土有10余件小型西周晚期玉器。遺址發現的水井較多,一般為圓形和方形,部分為長方形,水井一般深10米,反映了當時人們掌握了先進的鑿井技術。遺址發現的陶窯較少,集中分布于內城東北部。遺址出土遺物有陶器,如陶盆、陶罐、陶鬲、陶碗、陶甑、陶簋等,另外還有石鏟、石刀等;骨器有骨針、骨簪、骨鑿、骨鏃等,此外,還有卜骨、鹿角器等。
娘娘寨城址的性質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娘娘寨城址是東虢國都城、管國都城;是鄭國東遷都邑,是鄭桓公在東虢國、鄶國之間的臨時“寄孥”之邑,是春秋初年鄭武公的弟弟叔段所居的京邑等。
1.娘娘寨城址是東虢都城,或者管國都城說
娘娘寨城址是東虢都城說。東虢的都城是“制邑”,如《左傳·隱公元年》所說:“制,巖邑也,虢叔死焉。”虢叔在自己的國都制邑被滅國而死去。
或認為娘娘寨城址是管國的都城。(晉)杜預《春秋釋例》卷五《地名》云:“管,滎陽京縣東北有管城,古管國也。”但是很多先生已經論證,娘娘寨城址的遺物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遺存,而東虢、管國皆是西周初期的封國,春秋之后,東虢、管國皆已經不存在了,因此在時間上不能匹配。
2.娘娘寨城址是鄭國東遷都邑說
張松林等先生認為:“考兩周之際發生于鄭洛地區最為著名的事件就是鄭桓公東遷,該城址可能與鄭桓公東遷有很大關系。目前,遺址在地理位置和時代上與鄭桓公東遷其民合,如推測無誤,城址當為鄭桓公東遷其民的重要都邑。城址在東周時期仍然沿用,這對探討鄭武公滅東虢國也具有重要研究意義。”[1]
3.娘娘寨城址是鄭桓公在東虢國、鄶國之間的臨時“寄孥”之邑說
馬世之先生認為:“城是一種防御設施,人們住在城內,猶如黍稷放在器中一樣,這是一種十分生動而形象的比喻。城是指帶有城墻的聚落中心。因而娘娘寨城址既可以用來‘寄孥’,也可當作鄭國軍政府所在地,亦即東遷的都城。”[2]
如果說娘娘寨城址是鄭國東遷都邑,或者說是鄭桓公在西周末年在鄶、虢“寄孥”之邑,還是不能解釋圓滿。
娘娘寨城址在今滎陽境內。如前所說,春秋時期的制邑是一個東虢君所恃的巖邑、險邑,因不修德而被鄭滅之,說明制邑就是原來東虢的都城。制,在今滎陽市虎牢關附近。
鄭桓公當年要求在虢國臨時的“寄孥”之邑,應該小而堅固。他不至于在東虢國都的旁邊修建一個如此大的、比東虢國還要大的都城,那不是很明白的表示要來搶奪嗎?東虢國再軟弱,也不至于別人把刀架在脖子上還要忍氣吞聲。鄭桓公當年在鄶、虢肯定有臨時的“寄孥”之邑,但不可能是像娘娘寨那么大的城址。
如果說娘娘寨城址是鄭國東遷都邑,筆者認為史念海先生的觀點是有道理的,那就是鄭國自東遷之后,從未聽說遷都之事,所以鄭國似從未遷過都,因此娘娘寨城址也不可能是鄭國東遷都邑。
筆者認為,娘娘寨城址不應該是用來“寄孥”的城址,也不是“鄭桓公東遷其民的重要都邑”,娘娘寨城址當為春秋初年鄭國的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