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
- 鄭淑芳
- 1285字
- 2025-04-07 17:00:49
第四節 研究的創新點
本書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本書基于行為經濟學的互惠性偏好假設,分析企業與政府關于社會責任履行的互惠機制。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的現有文獻主要基于完全理性假設展開,尚未得到一致的研究結論,不能為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有效的指導意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人并非完全理性,具有互惠性偏好,可能導致企業在社會責任履行過程中呈現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政企互惠現象普遍存在。本書將行為經濟學的互惠性偏好假設納入分析框架,通過構建博弈模型,探討企業與政府關于社會責任履行的互惠機制。本研究提高了模型的現實解釋力,能夠很好地解釋社會責任實踐活動中的政企互惠行為,為實施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合作倡議提供理論依據,并為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有異于道德約束和制度監督的新思路。
第二,本書基于公平偏好假設,通過構建企業和政府的博弈模型,系統分析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缺失和偽善行為的決策依據和影響效應。此外,本書從企業動機出發,深入揭示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作用及其動機和傳導路徑。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的缺失和偽善行為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普遍現象,但沒有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雖然也有學者嘗試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和偽善行為進行分析,但受限于相關數據的可獲得性,并未對該行為的決策過程和影響效應進行深入討論,大多停留在現象描述和問題提出等層面。本書突破以往研究將企業決策過程視作“黑箱”的局限性,通過構建企業和政府的博弈模型,深入考察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和偽善行為的決策依據及影響效應,并為后續討論這些行為的改善對策提供理論基礎。
此外,現有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經營績效影響的客觀表現,將具體影響過程視作“黑箱”,且忽略了企業動機的差異,并未深入探討不同動機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經營績效影響的傳導路徑。實際上,動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內部力量,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行為決策,導致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經營績效的影響和傳導路徑呈現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本書從企業動機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機及其傳導路徑,這有助于揭示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黑箱”,提供工具性社會責任存在的經驗證據,全面深化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
第三,本書拓展研究了政治關聯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缺失、偽善和工具性社會責任行為的影響。
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活動中的缺失、偽善和工具性社會責任行為已經成為全球性普遍現象,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亟須政府發揮引導和干預的作用。政治關聯作為政府干預市場活動的手段之一,現有文獻較少將其與企業社會責任聯系起來,存在兩種相互競爭的觀點:“政治干預”觀點和“關系”觀點。與此同時,由于數據較難獲得,關于社會責任缺失、偽善和工具性社會責任的已有研究主要側重于從定性的角度提出較為籠統的改善對策,缺乏對改善對策和實施效果的深入討論。本書彌補之前研究沒有提出針對性改善策略的不足,進一步厘清了政治關聯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缺失、偽善和工具性社會責任行為的影響,為政府合理運用政治關聯的方式引導和規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經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