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連續(xù)性
功能語言學家認為,句法現(xiàn)象從形成到現(xiàn)狀都受到篇章話語因素的制約,句法研究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勢必無法得到理論上富于洞察力的闡釋。因為語法是在運用中逐漸成型的,同時也是不斷變化的,話語功能需求塑造了“語法”。Givón(1971)在他的一篇題為《歷史句法與共時形態(tài)》的文章中,通過對班圖語的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形態(tài)手段的前綴來源于古班圖語代詞。他進而提出,今天的形態(tài)是昨天的句法。Givón(1979)的On Understanding Grammar一書通過大量的跨語言材料,將這個思想進一步概括為:語法是篇章的固化,句法化(syntacticization)則是從語用模式向句法模式的轉化過程。他把語法形成的過程概括為:
篇章>句法>形態(tài)>形態(tài)音系>零形式
更有一些學者認為,根本不存在相對獨立于篇章話語的所謂句法成分和句法規(guī)則。1987年,Paul Hopper在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發(fā)表非常有影響的文章——《浮現(xiàn)語法》(Emergent Grammar),更加強調語法的動態(tài)特性。Hopper明確提出,結構和規(guī)則由篇章中產生、被篇章塑造,并且始終處于這個塑造過程之中。因此,語法是不斷呈現(xiàn)變化的,永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共時層面范疇和意義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連續(xù)變化應是語法化研究關注的焦點所在。這種觀點代表了功能語言學家對共時差異與歷時演變之間連續(xù)性特征的關注,也將語法化研究的視野從單純的歷時視角引向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道路上來。同時,共時差異的不同層面也成為新的關注熱點。大量的研究從共時差異的考察入手,探討共時平面和歷時平面如何交互作用這一問題。
語言成分的去范疇化(de-categorization)是演變的重要階段。所謂“去范疇化”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某一句法范疇的成員失去了該范疇某些特征的現(xiàn)象。例如I think是英語下高頻使用的格式,可以出現(xiàn)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但是在不同線性位置上,think的語法表現(xiàn)不同。在謂語動詞的位置上,think有不同的時體變化,也可以與不同的人稱搭配。但是,如果出現(xiàn)在句末,think就會失去它作為動詞的某些語法特征。比如:
(30)a.I think that the lock has been changed.
b.She thought that the lock had been changed.
c.The lock has been changed,I think.
d.*The lock has been changed,she thought.
這種現(xiàn)象表明,句末的think發(fā)生了去范疇化。
從已有的跨語言的研究來看,去范疇化具有下面幾個主要特征:
1)語義上,以語義泛化或抽象化為前提。
2)句法形態(tài)上,失去范疇的某些典型的分布特征,同時也獲得了新范疇的特征。
3)在語篇功能方面發(fā)生擴展或者轉移。
例如:
(31)昨天遲到,今天又遲到了。(重復)
(32)一年又一年(反復)
(33)那是三伏的第一天,又潮濕,又沒有風。(相關)
(34)又不是不努力,是條件太差了。(強調說話人立場)
(35)看書呢,又。(告訴對方“我對你的關注”。對比:又看書哪。)
“又”的核心意義是表示“相同”。例(31)的語義理解是“遲到”這樣的事情重復發(fā)生,表達一個客觀事件,是真實世界中“相同”的行為。例(32)表示“相同”就不完全是客觀的。因為客觀世界的每“一年”都不一樣,這里,真實世界中是否“相同”不重要,重在表現(xiàn)心理認識世界中“相同”。而例(33)里“潮濕”和“沒有風”客觀上是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用“又”把這兩種狀態(tài)放在一起說,傳達的信息是在說話人的認識世界中“相同”,即兩者同屬于“三伏天”的氣候特征,這種聯(lián)系是由說話人的認識建立起來的。如果刪除“又”,則無法顯示這種主觀認識。例(34)的“又”并沒有直接的客觀的關聯(lián)項,完全是說話人的評價。而(35)這種表達方式離“相同”更遠,僅僅表達說話人對受話人的關注。我們把其中的“又”換成“你”(“看書呢,你。”),語句的命題意義不變。例(34)和(35)都可以把“又”刪掉,而不改變語句的命題意義。
再如,下面的例(36)(37)中,第三人稱代詞“他”可以指某一類人,表現(xiàn)為“他”與“他們”可以交替使用。
(36)但是路學長他們不同,他不是翻譯,他就是做電影的一批人。他們是讀電影長大的人,或者說讀影像更多,對影像更有悟性的人,他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會不一樣。(調查語料)
(37)今天的演員在理論上他能知道四十年代、六十年代演員的基本感覺是什么,但他有很多時候有露出馬腳來的東西,你要一點點去提示他。(調查語料)
更多相關現(xiàn)象可參看Tao(1999)和方梅(2002)。
“去范疇化”是語言使用者的思維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使語言中呈現(xiàn)出大量的變異。從共時角度看,這些變異一開始往往是個人的、非正式的、出于某種語用需求而臨時創(chuàng)造的。在長期的使用中,曾經是個人的、非正式的、臨時創(chuàng)造的形式被多數(shù)人認可,則成為一種社會的、合語法的、正式的、嚴謹?shù)囊?guī)則。語法正是語言使用模式規(guī)約化(conventionalize)的產物。這種規(guī)約化演變涉及不同層面(參看Givón,1979:208)[3]:
a.歷時層面: 松散搭配 >嚴謹句法
b.個體發(fā)生層面: 語用模式 >句法模式
c.合法性層面: 不合語法 >合語法
d.語體層面: 無準備的非正式言談 >有準備的正式言談
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法是在使用中逐漸成型的,同時也是不斷變化的,話語功能需求塑造了“語法”(語法化研究綜述參看沈家煊,1994、1998;孫朝奮,1994;吳福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