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民族工作研究(1949~1957)
- 王換芳
- 1791字
- 2025-04-07 17:05:53
摘要
建立現代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中國人不懈追求的夢想與目標。然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沒有使中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多民族的現實國情,重視國內民族問題的解決,將少數民族的生存與解放斗爭納入中國革命總目標之中,逐步樹立了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思想、綱領和方針,擔負起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主權完整的重任。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運用國家政權力量與資源,將解決民族問題的思想、綱領和方針付諸于實踐。這是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多民族國情相結合而開創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新道路,基本確立了解決民族問題的制度安排與政策框架,并通過開展一系列民族工作,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發展,各少數民族逐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時期的民族工作被譽為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如今,在快速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民族問題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有必要重新回過頭來,對新中國初期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理論與實踐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與盤點,認真總結和吸取該時期民族工作的成功經驗與教訓,這對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解決民族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本書包括緒論、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
緒論部分主要介紹研究緣起、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核心概念界定、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創新及不足之處。
正文部分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主要闡述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問題。該章從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入手,論述了王朝國家的衰微以及近代中國民族問題的產生,梳理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對現代化道路的嘗試及近代民族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探討了中國由王朝國家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變之路。該章著重闡釋了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與國家的學說,立足中國革命及多民族國情,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的現代民族國家建構之路,完成由“民族自決”向“民族區域自治”轉變的制度設計過程。
第二章主要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將新中國成立之前關于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與政策付諸實踐和創新,以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與自治權利的過程。本章闡釋了新中國初期制定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現實考慮,主要包括歷史上中國是一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相互交往、友好相處始終是民族關系的主流,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及近代以來各民族結成的命運共同體等要素。本章還論述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與全面推行,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該制度的規定與實施及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權利保障。同時,本章還探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第三章主要闡述民族識別這一新中國民族工作的重要舉措。該章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識別工作是黨和國家開展民族工作的政治需要和少數民族平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內在要求,認為民族識別工作是依據靈活運用斯大林“民族”定義基礎上,全面、綜合地分析民族特征,并參照本民族意愿而進行,摸清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家底”。同時,分析了民族識別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闡釋了民族識別的歷程、類型,并從民族與國家關系角度討論了民族識別工作的重大意義。
第四章主要闡述少數民族干部培養政策與工作,為現代民族國家建構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該章分析了新中國初期對少數民族干部培養的現實考慮,闡述了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工作的重要舉措,并對此時期少數民族干部培養的成效進行了評估。
第五章主要闡述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建構。新中國初期,黨和國家根據我國民族關系現狀,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調研工作,初步確立了新型民族政治、經濟、文化關系。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后,民族關系具有了社會主義性質,基本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第六章探討了現代民族國家建構視角下新中國民族工作的歷史經驗及現代啟示,不僅推動了現代中國新整合,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對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結語部分回顧了近代以來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嘗試歷程,對新中國初期的民族工作進行客觀評價,同時對新時期的民族工作做些展望。
關鍵詞:現代國家建構 民族國家 新中國 民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