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 問題的提出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時代,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人類為不科學的經濟發展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急劇擴大。21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空前的能源與資源危機、生態與環境危機、氣候變化危機等多重挑戰(鮑建強等,2008)。早在1986年,瑞典物理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雷利烏斯就曾預言:化石燃料的燃燒將會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導致全球變暖,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發展的障礙(喬國厚,2012)。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學界就開始研究氣候變暖和工業氣體排放之間的關系,到20世紀末,工業碳排放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賀紅兵,2012)。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了全球數千名學者和評審專家進行了大量的數據收集,最終完成了《氣候變化2007:綜合報告》,得出結論:氣候變暖是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王鋒,2012)。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為代表的國際主流機構觀點將全球變暖問題與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碳排放聯系在一起,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所導致的地球碳循環系統變化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2014年4月12日,IPCC在德國柏林發布了《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減緩氣候變化》的第三份報告,得出結論:溫室氣體排放仍在增長,增長率本身也在不斷加大,多數增長是受全球經濟增長推動;按照基準軌跡,到21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的水平增長3℃~5℃。據統計,在過去100年中,全球的平均氣溫已經增長了0.3℃~0.6℃,極地和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氣溫升高了3℃~4℃,未來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將會導致一些沿海大城市和島國不斷被海水蠶食,甚至會有“滅頂之災”(朱躍釗,2011)。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提高,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溶解增加了海水的氫離子濃度,于是降低了海水的pH值,將導致海洋的pH值降低。有數據顯示,自工業革命起,表層海水的pH值大概下降了0.1個單位,預測到2100年將再下降0.3~0.5個單位(肖鋼,2012)。目前,在某些熱帶潮濕地區,居民生活用水不足現象嚴重,到21世紀中葉,其河徑流量將會減少10%~30%,將存在大面積的干旱地區,同時冰川和積雪儲藏的水量將有所下降,靠冰川融化生活、生產的全世界1/6的人口將受到嚴重的威脅(蔡偉光,2011)。冰川的融化可能造成大面積的耕地消失、洪澇災害的頻繁出現,對糧食生產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氣候變化還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加劇了一些傳染病的傳播,例如地球臭氧濃度增加將導致心臟病和傳染病的多發(李國棟等,2013)。

面對生存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問題,人類開始反思過往的發展歷程。1992年聯合國150多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宗旨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不對氣候系統造成危害的水平。1997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參加國通過了《京都議定書》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京都議定書》明確了各國承擔的責任以及實現機制,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和氣候變化的威脅,2003年英國政府頒布了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第一次提到了“低碳經濟”。該白皮書提出了英國政府的目標:到21世紀中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60%,將從根本上使英國轉變為一個低碳經濟國家(周宏春,2012),這一提法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和支持。人類應對環境問題、發展低碳經濟面臨各種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既不是技術層面的,也不是經濟層面的,而是來自政治和體制(江玉國,2016)。美國政府也決心走一條低碳發展之路,2007年將“低碳經濟”納入國家宏觀戰略,即頒布了《低碳經濟法案》(Low Carbon Economy Act)。兩年后,美國政府又頒布了具有針對性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同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聯合國氣候大會達成了《巴厘島路線圖》,進一步提出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及相關要求。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加大了對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并采取了一些具體的限排措施。《巴厘島路線圖》的達成為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共同解決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問題的對策提供了廣闊的合作思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吸收了全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資金、技術,工業進行了深刻的改革,也因此取得了豐碩的成績。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工業已初步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工業走了一條粗放式道路,出現了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1978~2002 年我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長4.2%,2002~2008 年均增長11.1%,1970~2002年碳排放年均增加5.0%,2002~2008 年碳排放年均增加11.5%(岳超等,2010)。2011年中國煙塵排放量高達1159萬噸,二氧化硫達到1857萬噸,47個重點城市中,約70%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不到中國規定的二級標準,其中參加環境統計的338個城市中,137個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三級標準,占統計城市的40%,屬于嚴重污染型城市。2013年12月2~14日的重度霧霾事件,是中國2013年入冬后最大范圍的霧霾污染,幾乎涉及中東部所有地區。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上海等多地空氣質量指數達到六級嚴重污染級別,使得京津冀與長三角霧霾連成片。首要污染物PM2.5濃度日平均值超過150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區達到300~500微克/立方米,其中上海市平均污染達到600微克/立方米以上,局部至700微克/立方米以上。由此可見,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溫室氣體排放量過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馮之浚等,2009)。因此,深入剖析我國的發展歷程,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樂琴等,2009)。

當前,我國工業企業正在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了實現產銷方式的轉變,采取了諸如優化能源結構、引進低碳技術、開發低碳項目等新的戰略思路,這些戰略思路的核心就是在低碳大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謀取維系一種生產、發展的權利(陳詩一,2010)。當前,減排已經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不可動搖,在中國即將展開全面的減排活動,很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發展將遇到瓶頸(付允,2008)。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一直沒有承擔強制減排的責任,企業低碳發展起步也就較晚。與西方國家相比,在石油化工、建筑、鋼鐵、水泥等領域單位產品碳排放要遠遠高于世界先進水平(范鈺婷等,2010)。以鋼鐵行業為例,我國鋼產量規模超過8億噸,占世界的一半左右,是不折不扣的“鋼鐵大國”,但我國鋼鐵企業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等特征,單位產品碳排放遠遠超出世界鋼鐵巨頭浦項鋼鐵、紐柯、新日鐵、米塔爾等。面對全球的低碳大環境,低碳浪潮滌蕩著中國經濟的角角落落。而我國的企業面對政府的限排政策和社會的強烈反應,加之產能的過剩、產品價格的下跌等問題,已經舉步維艱,如何提升企業的低碳競爭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施若,2014)。

目前,有關競爭力的研究文獻較多,但與低碳競爭力相關的文獻還比較少,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區域、城市三個層面,涉及企業的研究非常少。企業低碳競爭力究竟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提升這種競爭力一直是學界所關心的問題。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注重宏觀因素對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影響,鮮有文獻深入企業內部探索其具體的影響因素(陳紅喜等,2013;黃山等,2013;徐砥中,2011),諸如盧愿清等(2013)認為政府作用、環境保護、科技進步、外貿促進、經濟提升是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黃山等(2013)提出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市場基礎、制度及認知基礎是對企業低碳競爭力起重要作用的影響因素。隨著人類低碳活動的不斷深化,一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碳資產應運而生。目前對“碳資產”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劉萍等,2013)。在企業低碳競爭力評價的研究中還沒有出現以碳資產為研究視角的文獻,而評價企業低碳競爭力的狀況關鍵是看企業所擁有碳資產的積累程度(高喜超,2013;Jiang等,2019;莊貴陽,2005),以往的企業低碳競爭力的評價中很少有學者涉獵企業具體的碳配額、項目碳資產、低碳技術、低碳領域的文化建設狀況等(范莉莉等,2015)。低碳競爭力是企業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它與傳統的競爭力有著很大的差異,該種競爭力所涵蓋的內容和影響因素更加具體(獨娟,2012;朱利明,2013;范莉莉等,2015)。

評價方法多種多樣,而在以往的文獻中,學者們多采用單一的綜合方法對評價對象進行評價,這就可能會形成因為方法的單一性而導致評價結果的不客觀。因為每一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側重點,例如G1法更多地側重專家的主觀評價,盡管顧及了專家的經驗,但對數據的客觀性卻有所忽視。目前,現有的文獻,在評價方法的系統性和組合性處理上還遠遠不夠,很少有文獻涉及系統的組合評價(陳國宏等,2003;王海林等,2012)。此外,已有的文獻只是對企業競爭力或者核心競爭力做出評價,鮮有關于低碳競爭力評價的相關研究(徐建中,2011;朱利明,2013)。

鑒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書將從“碳資產的界定、識別、分類”出發,尋找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各種評價角度,最后選取對企業低碳競爭力起決定性作用的減排碳無形資產為研究視角;通過文獻研究法探尋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并采用科學的方法構建企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其進行優化,使其更加科學、合理;在評價方法的選取上,本書采用了一種系統組合評價方法,這種方法克服了單一方法側重點不同的缺陷,既兼顧了專家的主觀意見,又顧及了數據的客觀性,使得評價結果更為科學、合理;在評價的基礎上,本書還提出了企業減排碳無形資產的開發模式、路徑及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對策和建議。

二 研究意義

綜合相關研究,本書的研究具有以下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研究的理論意義

1.拓寬了企業“碳資產”的研究范圍

目前,有關企業碳資產的文獻非常少,對其界定帶有很大的模糊性,學者們多認為碳資產是一種企業所擁有的經過量化的碳排放指標。隨著人類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企業碳資產的概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簽署后相繼出現了“碳資產”(carbon assets)的概念,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設計構想,人類要想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使其維持在大氣層合理的容量范圍之內,最有效的辦法是將減排納入市場機制,伴之而來的是各種碳交易市場。隨著金融工具進入碳交易市場和企業碳排放核算、評價方式的增多,企業的碳排放權與財務、金融掛鉤后,就形成了一些具有低碳貢獻且形態多樣的資產,即碳資產(江玉國等,2014),該資產隨著國際、國家政策、法規的變化而變化。盡管“碳資產”已經存在了多年,但究竟什么是碳資產?企業內部究竟有哪些碳資產?每類碳資產有什么樣的特征?如何獲取碳資產?對企業來講,這些問題還帶有很大的模糊性。本書將站在工業企業的角度對碳資產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識別和分類,厘清碳資產的內涵及其類別,拓寬企業碳資產的研究范圍。這對企業摸清自身減排狀況、提升競爭力、獲取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權利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豐富了低碳競爭力理論

目前,研究企業低碳競爭力的文獻還較少,且學者們對低碳競爭力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國家、區域層面,而本書的研究拓寬了低碳競爭力的研究思路,為區域、國家低碳競爭力研究奠定了基礎。企業競爭力水平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企業的競爭力。本書在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深入工業企業進行調研及在專家咨詢的基礎上,探索影響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因素,進而確定企業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構建出一套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對企業的低碳競爭力評價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評價企業的低碳競爭能力,需要利用科學的評價方法。通過對傳統評價方法的研究,本書找出了相對科學、合理的系統組合評價方法。這種方法在保留專家經驗的同時,也尊重了客觀數據所反映的信息,進而確定了減排碳無形資產視角下的企業低碳競爭力。企業低碳競爭力的研究既是在微觀層面上對企業競爭力的探索,也是對宏觀層面競爭力研究的支持。同時,本研究還有利于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組織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

3.豐富了企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成果,拓寬了系統評價方法的應用領域

綜觀相關文獻,針對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非常多,但學者們多采用單一的方法對評價對象進行評價。每一種方法的運行機制不同,其運用也會存在差異,其評價結果也會經常出現不一致。為了解決這種不一致性,本書構建了一種系統組合的評價方法。開創了企業低碳競爭力評價的新思路。所以,本研究豐富了企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成果,拓寬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應用領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4.探尋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對策

針對企業低碳競爭力提升的相關文獻非常少,學者們多對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很少涉及如何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被各國所公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大勢所趨。在這種形勢下,探討企業的低碳競爭力的提升對策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深入分析影響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因素,探索提升我國企業低碳競爭力的對策,從企業、政府和社會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舉措,這對其他行業的企業也可以起到借鑒和指導的作用,為企業做出科學、合理的低碳發展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二)研究的實踐意義

在實踐中,雖然大多數企業都感受到了“低碳”時代的資源及環境壓力,也聽說過一些諸如“碳標簽”“碳配額”“碳稅”“碳資產”等新名詞,意識到了提升低碳競爭力的重要意義。但對如何采取相應的措施、如何提升企業自身的低碳化水平、培育低碳競爭力卻很茫然。企業對什么是“碳資產”、“碳無形資產”以及怎么開發、培育并積累“碳資產”了解甚少,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國企業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在低碳經濟環境下,識別碳資產,將企業低碳競爭力的提升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找出哪些碳資產的開發空間大,對其進行開發,由此形成企業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籌碼,形成一種競爭能力,是當前企業所面臨的緊迫任務。本研究,可以幫助企業識別碳資產及相關概念、了解企業自身的低碳狀況,提出企業低碳競爭力的提升對策。同時,還可以為企業提供競爭力評價信息,掌握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水平,為企業改善經營狀況、制定低碳發展戰略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在西方國家的低碳壓力下,各種碳壁壘紛紛而來,中國企業持續發展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環境有所不同,《京都議定書》第一期承諾期并沒有強制規定中國的減排責任,當下我國企業減排意識淡薄,西方的最新理論和管理方法很難直接推廣。有鑒于此,筆者希望通過針對我國企業自身的狀況,對其低碳競爭力進行評價研究,來發現企業自身的不足,并最終為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指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铁岭市| 广昌县| 定安县| 襄樊市| 南召县| 巴彦县| 东乌珠穆沁旗| 桦南县| 宁蒗| 麻江县| 孟州市| 兴安盟| 浙江省| 东乌| 曲阜市| 乌恰县| 垦利县| 贵德县| 宁武县| 衡阳市| 伊宁市| 荣成市| 蓬溪县| 怀仁县| 东台市| 璧山县| 酒泉市| 苗栗市| 盐亭县| 元阳县| 乐山市| 高州市| 凤凰县| 安化县| 宁海县| 鲁山县| 成武县| 吉安市| 阜阳市|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