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2018年北京市經濟發展情況分析

(一)經濟增長

1.經濟整體運行平穩,穩中提質

2018年,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大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見圖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由2017年的12.9萬元增加至14萬元。

圖1 2009~2018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18.7億元,同比下降2.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647.7億元,同比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4553.6億元,同比增長7.3%。第二產業增速比2017年下降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速與2018年持平,第三產業仍然是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增速快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859億元,同比增長19%,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223.9億元,較上年增長10.4%。

總體來看,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的背景下,北京市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推進疏功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2.第三產業占比繼續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從產業結構上看,三次產業構成由上年的0.4∶19.0∶80.6變化為0.4∶18.6∶81.0(見圖2)。2018年北京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繼續下降。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占比連續八年提升,連續三年保持在八成以上。

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9%和7.8%,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6.3%和43.9%(二者有交叉)。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7.9%,其中,金融、科技、信息等優勢行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超四成,貢獻率合計近七成。

全市深入推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在傳統農業進一步收縮的同時,農業的生態功能不斷增強。

圖2 2009~2018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的占比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3.傳統農業整體縮減,都市型農業穩步發展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持續深入推進農業“調轉節”,傳統農業進一步縮減,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調整。2018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296.8億元,同比下降3.7%,扣除價格因素,同比下降4.0%(見圖3)。其中,在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的拉動下,林業產值同比增長61.7%,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占比為32.1%,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圖3 2009~2018年北京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2018年,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全市設施農業占地面積為20.8萬畝,同比下降7.1%,設施農業產值為51.7億元,同比下降5.1%。在減量的同時,設施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效益水平有所提升。2018年,設施畝均效益實現2.5萬元/畝,比上年提高2.2%。從設施類型來看,效益較高的溫室和大棚產值占比有所增加,由上年的96.6%提高到96.9%;從設施內種植的品種來看,效益較高的瓜果增長較快,實現產值同比增長12.6%。

2018年,全市觀光園和民俗旅游經營進一步規范,總收入和接待人次有所下降。1172個觀光園實現總收入為27.3億元,同比下降8.9%,接待人次為1897.6萬人次,同比下降9.9%;觀光園帶動本地就業增長,本地從業人員占高峰期從業人員的74.5%,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2018年全市民俗旅游總收入13億元,同比下降8.2%;接待人次為2042.3萬人次,同比下降8.5%。

4.工業產值增勢穩定,但企業利潤降幅明顯

2018年,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192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4.4%(見圖4)。按區分組來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3841億元,同比增長12%,為全市增速最快的地區;其次是海淀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2311億元,同比增長11.9%。

圖4 2012~2018年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2018年,北京市實現工業增加值4464.6億元,比上年增長4.5%,增速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占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4.7%。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4.6%。分季度來看,第二季度與第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較快;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8.1%,重工業增長3.6%;分行業看,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19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其中,醫藥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6.2%,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5.2%,汽車制造業下降5.8%,通用設備制造業下降0.6%,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5.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2.2%。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從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來看,2月增速最低,為-7.1%;4月增速最高,為15.7%,4月之后呈現震蕩下行的趨勢(見圖5),主要是由于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以及受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

圖5 2018年2~12月北京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43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5%;但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實現利潤總額為153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52.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32.7億元,同比下降37.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43.7億元,同比下降3.9%。分行業來看,在39個工業行業大類中,11個行業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其中,醫藥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96.4億元,同比增長4.6%;汽車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368.4億元,同比下降7.2%;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95.7億元,同比下降43.4%;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481.2億元,同比下降34.6%。

5.第三產業穩中向好,優勢行業發揮帶動作用

2018年,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4553.6億元,比上年增長7.3%(見圖6),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0.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7.9%。其中,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優勢行業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為40.1%,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貢獻率合計達到67%,比上年提高12.9個百分點。金融業實現增加值5084.6億元,增長7.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859億元,增長19%;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223.9億元,增長10.4%。

圖6 2009~2018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6.開發區市場主體發展良好,高科技企業占據主導地位

開發區對于北京經濟的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對于加快產業轉型、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培育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新引擎、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是北京市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總體來看,2018年開發區經濟發展市場主體總量和開辦企業保持增長。新設立企業4184戶,同比增長25.8%。其中,內資、外資企業分別同比增長22.9%、51.6%。市場主體累計為22516戶,同比增長14.7%。開發區產業結構繼續合理化。第一產業企業有13戶,同比減少13.3%;第二產業企業有1190 戶,同比增長11.6%;第三產業企業有19954戶,同比增長16.2%。高科技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從全區內資企業分產業來看,戶數排行前四位的依次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比分別為43.8%、17.3%、16.4%、6.8%。開發區總收入保持高速增長,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8年實現收入58841.9億元,同比增長11%;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收入10944.4億元,同比增長11.6%。

(二)產業經濟

1.建筑業增加值增速有所回升,簽訂合同額增長較快

如圖7所示,2018年建筑業增加值為1274.9億元,增速為3.3%,增速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建筑業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2%,占比較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從建筑業總產值完成情況來看,全市有資質的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0939.8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在外省完成產值7828億元,同比增長15.4%;在北京地區完成產值3111.7億元,同比增長5.3%。在外省完成產值占全市總產值的71.6%,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從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情況來看。全市有資質的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簽訂合同額為36558.1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上年結轉合同額為20548.8億元,同比增長26.2%;本年新簽合同額為16009.3億元,同比增長3.2%。從房屋施竣工情況來看,全市有資質的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為71969.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2%,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為22275.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8.7%;房屋竣工面積為9771.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0.7%。

圖7 2009~2018年北京市建筑業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2.交通運輸、倉儲行業穩步增長,電信業務量翻倍

如圖8所示,2018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行業的增加值為1346.2 億元,比上年增長7.0%,占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4%。我國電子商務高速發展,持續帶動貨運量的提升,全年貨運量為25244.1萬噸,比上年增長5.7%;貨物周轉量為780.7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1.5%。全年客運量為67569.4萬人,比上年增長0.2%;旅客周轉量為2218.8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7.9%。全年實現郵電業務總量為215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6.2%。其中,郵政行業業務總量為397.9億元,比上年下降5.1%;電信業務總量為1753.5億元,比上年增長1倍。

圖8 2009~2018年北京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行業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Wind、北京市統計局。

3.批發零售業增速放緩

如圖9所示,2018年批發零售行業的增加值為2530.4億元,比上年增長0.6%,占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8.3%。批發和零售業商品購進額為63982億元,同比增長1.8%;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為69467億元,同比增長1.9%;期末商品庫存額為7852億元,同比下降1.6%。批發零售業增速的放緩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國內需求疲弱。經濟下行壓力已經傳導到收入端,對居民消費的下拉作用開始顯現。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保持持續較快增長難度有所加大,部分行業去產能影響相關從業人員收入增長。二是貸款難度加大。批發零售業中小企業居多,不良貸款率偏高,導致銀行系統普遍收緊其貸款規模,批發零售行業融資日益困難。三是經營成本不斷提高。批發零售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力收入的連續增加抬高了行業的生產成本。此外,商業房屋租賃費用不斷上漲,嚴重擠壓了批發零售企業特別是個體戶的盈利。

圖9 2009~2018年北京市批發和零售行業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Wind、北京市統計局。

4.住宿餐飲行業增加值小幅增長

如圖10所示,2018年住宿餐飲行業的增加值為440.8億元,比上年增長1.6%,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占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5%。餐飲和住宿行業的增長乏力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與經濟下行壓力有關;二是與大眾消費觀念的轉變息息相關,消費越來越趨于多樣化,隨著休閑娛樂的方式和選擇的增多,特色民宿、別墅聚會、戶外野營野餐活動,分流了部分企業和學生群體,這些對傳統餐飲住宿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

圖10 2009~2018年北京市住宿餐飲行業增加值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Wind、北京市統計局。

5.旅游市場持續繁榮,旅游收入可觀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旅游市場持續繁榮。北京市全年接待境內旅游者3.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4.6%。境內旅游總收入達5556億元,比上年增長8.5%。接待入境旅游者為400.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其中,外國游客有33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港、澳、臺游客有6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0.1%。旅游外匯收入達55.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5%(見圖11)。境內外旅游總收入為5921億元,比上年增長8.3%(見圖12)。全年經旅行社組織的出境游人數達510.9萬人次,比上年下降0.1%。

圖11 2009~2018年北京市旅游外匯收入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Wind、北京市統計局。

圖12 2009~2018年北京市境內旅游收入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Wind、北京市統計局。

6.生產者價格指數基本保持穩定,通脹壓力較小

2018年1月北京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PPIRM)分別為100和100.8。縱觀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與上年持平,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小幅上漲。如圖13所示,北京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基本呈現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第三季度PPI與PPIRM最高。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中非金屬礦采選業價格指數漲幅最大,為4.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中,有色金屬材料和電線類產品漲幅最大,為5.8%。

圖13 2018年北京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購進價格指數變化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2018年末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為103.6,較2017年96.2的水平有所上漲,全年基本呈現下降的趨勢,價格水平基本穩定。其中,豬肉的生產者價格指數為85.2,成為價格下降幅度最大的農產品。在推動農產品物價上升的因素中,水果及堅果產品生產者價格同比上漲19.8%,成為拉動農產品價格指數上升的主要因素。

2018年末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為103.8,較2017年104.7的水平有所下降,全年呈現下降的趨勢,價格水平基本穩定。其中建筑安裝、裝飾工程價格指數為108.2,是推動固定資產價格指數上漲的主要因素。

2018年各季度北京市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價格指數變化見圖14。

圖14 2018年各季度北京市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價格指數變化

注:上年同期為100。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7.中小微企業利潤水平下降,但功能區結構趨于優化

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市規模以上中小微企業有2.7萬家,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7397.8億元,同比增長1.4%,增速較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回落0.6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2423.9億元,同比下降18.2%;吸納從業人員287.5萬人,同比下降1.9%。

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建筑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長較快,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16.2億元、1566.2億元和56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13.3%和10.9%。傳統行業收入下降,批發和零售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房地產業等營業收入同比下降,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9447億元、170.1億元和1035.4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8%、4.4%和11.3%。分功能區看,城市發展新區中小微企業發展較快,實現營業收入8785.3億元,同比增長10.9%;生態涵養發展區實現營業收入1484.5億元,同比增長3.2%;城市功能拓展區實現營業收入20865.8億元,同比增長0.3%;首都功能核心區實現營業收入6262.1億元,同比下降6.6%,城市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收入分配

1.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城鄉發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資料顯示,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2361元,同比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7990元,同比增長8.9%;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6490元,同比增長9.3%(見圖15)。雖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依然存在,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2.6倍。

圖15 2009~2018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實際增長率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Wind。

2.工資性收入是居民主要收入來源,轉移凈收入大幅增加

從四項收入構成看,人均工資性收入、人均財產凈收入、人均轉移凈收入均保持高速上漲的態勢;但由于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人均經營凈收入出現了大幅的下滑。具體來看,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7687元,比上年增長7.0%;人均經營凈收入為1201元,比上年下降14.7%,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人均財產凈收入為10612元,比上年增長14.0%,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0%;人均轉移凈收入為12861元,比上年增長13.8%,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6%(見圖1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40489元,比上年增長6.9%;人均經營凈收入為1073元,比上年增長下降17.0%;人均財產凈收入為11983元,比上年增長13.9%;人均轉移凈收入14445元,比上年增長13.7%。

圖16 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結構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3.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服務業從業人員比重超過八成

2018年,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推進,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升級,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面臨調整的大背景下。各項穩就業、促就業政策持續發力,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并穩中有進。

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2.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4%,較上年減少0.03個百分點。2018年9月末,全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達1080.9萬人,較上年同期增長2.3%,勞動力市場基本穩定。

分產業來看,2018年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為45.4萬,同比下降6.8%;第二產業從業人數為182.2萬,同比下降5.5%;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為1010.2萬,同比上升0.5%(見圖17),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北京市從業人數的81.6%。

圖17 2009~2018年北京市三次產業從業人數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四)居民消費

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放緩,服務性消費引領首都消費轉型升級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自2010年以后整體呈現增速不斷放緩的趨勢。2018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47.7億元,同比增長2.7%(見圖18),增速較2017年下降2.5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網上零售額2632.9億元,同比增長10.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商品類之中,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拉動作用較大的有:日用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417.2億元,同比增長24.9%,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7個百分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實現零售額593億元,同比增長13.6%,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6個百分點;糧油、食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684.8億元,同比增長9.7%,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5個百分點;石油及制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550.2億元,同比增長11.8%,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5個百分點。

圖18 2009~2018年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長率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服務性消費引領首都消費轉型升級。全市實現服務性消費額13658.2億元,比上年增長11.8%,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9.1個百分點;占市場總消費額的53.8%,對總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6%,成為帶動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

從商品類別角度來看,用類商品總額達到7806.3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6.45%;其次是吃類商品,總額為2586.3億元,占比達22.02%(見圖1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1451億元,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為 297億元;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實現10645.9億元,同比增長2.2%;餐飲收入實現1101.8億元,同比增長7.3%。

圖19 2018年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結構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2.消費支出穩步增長,住房居住成本進一步上升

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資料顯示,2018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為39843元,同比增長6.5%;按常駐地劃分,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達42926元(見圖20),較上年增長6.4%;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為20195元,較上年增長7.4%。近十年來,北京市農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均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且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速明顯快于城鎮居民。但從支出的絕對量來看,二者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拉大。201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比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多22010元。

圖20 2009~2018年北京市城鎮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wind數據庫。

從消費結構來看,2018年居住支出成為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金額最高的一項,達到14110元,在2018年,居住支出增長了14.8%,成為拉動人均消費支出主要的因素,住房成本居高不下依然是居民生活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占比排名第2~5位的依次是食品煙酒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醫療保健支出(見表1)。

表1 2018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

表1 2018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續表

3.消費價格溫和上漲,服務項目價格上升最為顯著

2018年,北京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2.5%,高于全國2.1%的平均水平。分類別來看,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七升一降”:消費品價格上漲1.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5%,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3.1%,居住類價格上漲3.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1.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0.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3.6%,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3%,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2.2%;衣著類價格下降0.3%。2018年北京市CPI增長率變化見圖21。

圖21 2018年北京市CPI增長率變化

資料來源:北京統計局。

4.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后反彈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綜合了消費者收入水平、收入預期、消費心理,以及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信心強弱等多方面因素,反映消費者信心強弱的指數,是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指數越高,表明消費者信心越強。

2018年,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北京市消費者信心指數呈震蕩走勢,各季度指數分別為118.5、114.6、110.2和113.3(見圖22),指數最高的第一季度與最低的第三季度相差8.3點,創2013年以來的年內最大差距。第四季度由于新修訂的個稅法進一步減輕了百姓的稅收負擔,增加了百姓的實際收入,再加上“穩就業”政策成效顯現以及中美貿易爭端的“暫停”,消費者信心指數止跌反復彈。

圖22 2018年北京市消費者信心指數變化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5.新建住宅價格由跌轉漲,二手住房價格持續陰跌

北京市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不動搖、切實履行城市主體責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2018年,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上半年延續之前的跌勢,下半年由跌轉漲,至第四季度末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2.3%(見圖23)。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繼續下降,至第四季度末較上年同期價格下降1.9%。

圖23 2018年北京市住宅銷售價格指數變化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五)投資活動

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減少,投資結構繼續優化

2018年,北京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8001.3億元,比上年下降9.9%(見圖24)。主要是由于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北京市經濟發展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在逐漸降低,符合黨中央對于北京的定位。從隸屬關系看,中央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065.7億元,同比增長6.6%;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為6935.6億元,同比下降12%。從登記注冊類型看,國有內資投資增長2.1%,非國有內資下降12.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下降27.7%。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10.7%,其中,交通運輸領域投資增長1.1%;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4%,其中,保障性住房投資增長44.1%,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31.7%,同比提高9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04.1億元,同比增長8.9%;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507.5億元,同比下降43.2%;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7389.4億元,同比下降6.3%,其中,符合首都發展方向的行業投資較快增長,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31.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11.8%,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7.7%,投資結構持續優化。

圖24 2009~2018年北京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2.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持續萎縮

2018年北京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為 2358億元,較2017年下降11.2%。第一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額為361.7億元,同比下降11.2%;第二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額為506.2億元,同比下降23.8%;第三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額為781.6億元,同比下降8.6%;第四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額為771.5億元,同比下降3.2%(見圖25)。民間投資連續三年出現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由于民間投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制造業投資,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以后,傳統行業由于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所以需要進行市場出清,市場環境偏緊,加之工業品的價格在持續走低,企業投資意愿不強,這也說明了舊產能的清理成效顯著,而新產能的投資尚未完全釋放。二是盡管民間資本的大環境在改善,一系列旨在為民營企業減負的措施不斷出臺,但由于我國環保和建設用地政策的收緊,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被關停,違法占地的企業被要求拆除,民間資本的投資更加謹慎。三是由于民營企業債券違約增加,金融市場對民營企業的審核更加嚴格,融資難、融資貴限制了民營企業的投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資本對未來經濟走勢有不樂觀的預期。

圖25 2018年北京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額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3.房地產投資小幅上漲,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

2018年北京市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3.4%。按用途分,住宅投資增長17.4%;辦公樓投資下降29.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下降12.6%,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的增長主要是由住宅投資拉動的。按構成分,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下降43.4%,安裝工程投資下降15.2%。2018年,全市房地產開發企業項目到位資金為5726.7億元,同比下降18.1%。其中,國內貸款為1657.1 億元,同比下降14.9%;自籌資金為1534.9 億元,同比下降11.4%;定金及預收款為2049.8 億元,同比下降14.9%。

2018年,全市商品房新開工面積為2321.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1233.6萬平方米,增長0.6%。商品房銷售面積為696.2萬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為526.8萬平方米,下降14.0%(見表2)。

表2 2018年房地產開發施工和銷售主要指標

表2 2018年房地產開發施工和銷售主要指標-續表

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保障性住房投資增長44.1%,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31.7%,同比提高9個百分點。全市保障性住房新開工面積1049.2萬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新開工面積的45.2%,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保障性住房銷售面積為221.7萬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的31.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六)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

1.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升級

2018年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的開局之年,三地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優勢互補,通力協作,區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協同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五年來,京津冀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穩步提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水平日益提高,發展動能加快轉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經濟規模看,2018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為85139.9億元,與2014年相比,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6.6%。其中,北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320.0億元,年均增長6.7%;天津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809.6億元,年均增長6.4%;河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010.3億元,年均增長6.7%。雖然京津冀人均GDP差距仍然很大,但河北省人均GDP增長率已連續三年超過天津市(見圖26),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人均GDP水平的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

圖26 2009~2018年京津冀地區三地人均GDP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Wind。

從城鎮化水平看,2018年京津冀地區城鎮化率為65.8%,比2014年提高4.7個百分點。其中,河北城鎮化率在2015年超過50%,2018年為56.4%,比2014年提高7.1個百分點;北京、天津分別達到86.5%和83.2%,比2014年分別提高0.1個和0.9個百分點。從居民收入看,2018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2361元、39506元、23446元,與2014年相比,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8%、8.2%和8.9%。

2018年,京津冀地區三次產業構成比例為4.3∶34.4∶61.3,其中,第三產業占比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北京第三產業占比為81.0%,天津為58.6%,河北為46.2%。從圖27中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第三產業占比逐漸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并且第三產業占比的差距逐步縮小。

圖27 2010~2018年京津冀三地第三產業占比

資料來源:Wind。

從北京來看,2018年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7.9%,其中,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行業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合計達到40.1%,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比2014年提高5.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為13.9%,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9.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3%。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分別為23.0%和16.1%(二者有交叉),比2014年分別提高1.2個和1.5個百分點。工業中,汽車、電子、醫藥等支柱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6.4%,比2014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從天津來看,2018年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7.2%,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營業收入分別增長9.2%和11.9%。現代服務業支撐作用增強,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務租賃等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41.7%,比2014年提高4.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4.4%和3.1%,分別快于全市工業平均水平2.0個和0.7個百分點。

從河北來看,2018年服務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5%。與此同時,河北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2018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3%,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4.6%,居七大主要行業之首。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的占比為19.5%,比2014年提高6.4個百分點。

2.交通領域取得長足進展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領域之一。2014~2018年三地積極推動建設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交通網絡,促成一批重大交通項目落實落地,運輸能力和服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京昆高速、京臺高速、京開高速拓寬工程、京秦高速、首都地區環線(通州—大興段)、延崇高速平原段相繼建成通車,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面消除;新機場高速、新機場北線高速等加快建設。天津津雄城際納入國家規劃,京濱城際、京唐城際鐵路加快建設,天津至北京新機場聯絡線前期工作提速推進,京秦高速津保鐵路投入運營;河北唐曹鐵路、太行山高速,京秦高速京冀、冀津接線段,曲港高速曲陽至肅寧段正式通車運營。2018年,三地公路里程合計為23.1萬公里,比2014年增加1.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數9657.4公里,比2014年增加1674.5公里。

三地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推動交通互聯互通快速發展,交通運輸能力顯著提升。2018年,三地鐵路客運量為3.2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0.6億人次;貨運量為32.8億噸,比2014年增加3.6億噸。“交通一卡通”在京津冀城市公共交通領域實現互聯互通,發卡數量累計超過180萬張;北京累計開通去往津冀的公交線路41條,線路總長達2826.2公里,日均客運量超過40萬人次;京津城際推出“同城優惠卡”,五年間,旅客累計達2億多人次。

3.生態治理扎實推進

生態治理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重點任務。2014~2018年這五年來,京津冀三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化協作,著力推進大氣和水污染聯防聯控,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在空氣治理方面,京津冀三地合力推進壓減燃煤、控車節油、清潔能源改造等減排措施,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18年,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40.9%。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51微克/立方米、52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與2014年相比分別下降40.6%、37.3%和41.1%。在水環境保護方面,扎實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京冀、津冀分別共同簽署《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和《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區域水質狀況逐步改善。2018年,北京、天津、河北優良水體占比分別為56%、40%和54%,比2014年分別提高32個、15個和8個百分點。在提效降耗方面,京津冀三地繼續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資源能源使用效率。2018年北京、天津、河北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分別比2014年下降17.5%、21.5%和1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平县| 青浦区| 古蔺县| 汤原县| 门源| 开江县| 许昌县| 伽师县| 永修县| 普兰县| 双城市| 平昌县| 晋城| 黔西县| 鄂尔多斯市| 凤台县| 贺州市| 广河县| 南投市| 旅游| 松原市| 汉川市| 扎囊县| 阿勒泰市| 达拉特旗| 东光县| 马边| 轮台县| 沧源| 白城市| 麦盖提县| 宝兴县| 株洲市| 社旗县| 鄂托克旗| 遵化市| 通州市| 农安县| 达拉特旗| 营口市|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