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一 調研背景

消除貧困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扶貧開發,讓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1]但是,中國扶貧事業中也長期存在貧困人口底數不清、幫扶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要把工作做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自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系統提出并不斷完善精準扶貧重要論述,作出到2020年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莊重承諾,大力推進脫貧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2013~2017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3046萬人,累計脫貧6853萬人,年均減少137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至3.1%。2012~2017年,貧困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4%,比全國農村高2.5個百分點。[2]

2016年是脫貧攻堅“元年”,各地的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可以預見,中國大地將形成大量優秀脫貧攻堅實踐,同時各種困難和問題也將不可避免地產生。為了及時記錄、呈現和總結當前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踐,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國情調研框架下,于2016年設立國情調研特大項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該項目計劃在全國范圍內選取兼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00個貧困村(含脫貧村)作為調研對象,為每個調研村組建一個子課題組,獨立開展調研,要求至少完成30個工作日的調研工作量,完成問卷調查的“規定動作”和深入專題調查的“自選動作”,為每個貧困村撰寫調研報告。本報告是基于對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的一個普通貧困村——永順村的調研撰寫而成的。

二 項目村背景

利辛縣永順村位于安徽省北部,是華北平原上一個貧困程度相對較深的村。這個村與其他貧困村相比,貧困狀況較為嚴重,同時又在精準扶貧工作上取得了一些進展。永順村所在的利辛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土地面積20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8萬畝;轄23個鄉鎮、361個村(居)委會,2016年末戶籍人口170.9萬人,是一個典型的皖北人口大縣。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7億元,較上年增長8.8%;固定資產投資137.3億元,增長18.2%;財政收入17.2億元,增長12.2%;規模工業增加值31億元,增長1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6億元,增長12.8%;進出口總額2946萬美元;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319億元、貸款余額155.5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9元,分別增長8.3%和8.8%。

利辛縣是安徽省一個典型的貧困縣。1992年,利辛縣經國家批準列為省定點貧困縣,此后一直戴著“貧困縣”帽子。1994年,利辛縣被確定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重點縣,2002年和2011年,利辛縣相繼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國家劃定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利辛縣又被列為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2017年,安徽省劃定深度貧困縣,利辛縣是其中九個之一。[3]2014年,利辛縣建檔立卡人數為20.62萬人,貧困發生率15.3%,占全省4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4.3%。“十二五”期間,利辛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4.79億元,實施扶貧基礎設施項目661個,完成了14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30.9萬人下降到2015年的13.68萬人。

永順村位于永興鎮西南部,下轄16個自然莊,21個村民組,戶籍人口1683戶5339人,土地面積約6.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7183.24畝。[4]2014年,永順村成為利辛縣9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當年全村登記總人口1296戶5120人,建檔立卡348戶784人,貧困發生率15.31%;2018年全村貧困人口30戶62人,貧困發生率1.16%。[5]

三 調研過程

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課題組對永順村分多次開展了實地調研,調研共分為四個階段,課題組主要成員及安徽農業大學、江南大學等單位共12人參與調研工作,實際調研時間總計70余天,與縣、鎮、村三級約15個部門、100余人進行座談訪談,對110戶農戶進行入戶訪談。

第一階段,預調研。2016年11月,課題組對永順村村情進行摸底調查,收集村民花名冊、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基礎數據和資料,與村、鎮、縣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就相關專題進行了初步交流,并和有關單位就后期開展調研工作進行協調與溝通。

第二階段,部門調研和抽樣問卷調查。2017年2月3~8日,由6人組成的調研團隊在利辛縣開展政府部門調研和村民問卷抽樣調查。縣級層面:與扶貧局、農委、規劃局、金融辦、民政局、教育局、衛計委、財政局等八個部門就本部門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問題進行了座談。鎮級層面:與永興鎮鎮長及扶貧辦負責人進行座談,了解全鎮及永順村扶貧工作總體情況。村級層面:開展了住戶抽樣問卷調查,共獲得69個有效戶樣本數據,完成村級問卷調查填寫。這兩份數據成為對村基本情況和居民以及貧困戶基本情況分析的依據。調研組成員還走訪了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第一書記、村干部等進行了座談。

住戶抽樣問卷調查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方法,分別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為抽樣框,采取隨機起點等距抽樣方法,抽樣戶無法調查的就近替換。兩類住戶的抽樣目標分別為30戶,實際分別完成35戶和34戶,共獲得有效問卷69份。由于缺乏村莊農戶總體數據,無法對樣本戶的代表性直接進行判定。原則上,可以采用加權方法,利用兩類住戶數據推斷全村的情況,但是由于兩類住戶的收入均值極為接近,而結構差異很大,推斷意義不大,故未進行。

第三階段,專題調研。2017年8月14~18日,由5人組成的調研團隊赴利辛縣開展專題調研,分為縣、鎮、村三個層面。

縣級層面:與利辛縣農委、林業局、扶貧局、畜牧局四個部門就產業扶貧工作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的問題及未來計劃進行座談;與統計局調查隊就貧困監測、收支調查以及對脫貧審核效力等方面問題進行探討;與縣教育局就教育扶貧政策起源、對象重新摸排確定、系統銜接、財力可持續性、效果監測等方面進行座談;與亳州新能源學校就中等職業教育、鄉村醫療衛生狀況、農民教育培訓、農民免費中等學歷教育、網絡教育等方面進行座談。

鎮級層面:與永興鎮鎮長及扶貧辦負責人進行座談,了解鎮產業扶貧、保障兜底、建檔立卡、其他貧困村精準扶貧等情況;與鎮中心小學負責人、鎮衛生院院長進行座談,了解鎮級層面教育、醫療衛生條件、健康扶貧等情況。

村級層面:開展了專項入戶調查,編制了一份新的入戶訪談提綱,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調查了13戶最困難的農戶和19戶有產業扶貧需求的農戶(有勞動能力的戶),形成了一份由32戶組成的抽樣調查數據,成為脫貧質量分析的主要依據。對2月訪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回訪。與村干部繼續進行座談或訪談,了解村集體經濟發展、村莊合并、村委會選舉、村民自治等情況。收集整理2014年以來歷年與建檔立卡和脫貧有關的資料、數據,對扶貧項目進行現場考察。

第四階段,補充調研。2017年底到2018年底,課題組成員陸續開展了補充調查。2017年12月21~28日,由2人組成的調研團隊赴利辛縣開展補充調研。縣級層面,與林業局就林業產業扶貧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座談,與扶貧局就當前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進行座談。鎮級層面,與永興鎮扶貧辦就扶貧工作進展及成效進行座談,并補充完善相關數據。村級層面,與永順村干部及貧困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作進一步對接,補充完善相關數據及資料;訪問老村干部,了解村莊合并及發展歷程等情況。2018年7月13~21日,課題負責人前往利辛縣,邊寫報告邊調研,主要調研內容是建檔立卡工作過程及數據核實、有關扶貧項目資料和數據、產業項目實地考察等,與第一書記和主要村干部、鎮領導繼續交流。其間及此后,課題組主要成員一直與鎮、村干部保持常態化溝通。課題組成員之一在利辛縣農業部門和扶貧部門工作,熟悉情況,經常協助收集資料和參與討論。

四 調研和寫作思路及報告內容

本報告是在實地調研資料和數據基礎上撰寫的調研報告。調研和報告寫作思路均參考費孝通先生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論,遵循村莊研究的三項基本原則。一是“解剖麻雀”,從對農村社會的基本認識出發,牢牢把握以貧困村、貧困戶為對象的原則,對永順村的扶貧和發展問題進行剖析;二是“見微知著”,立足永順村個案,反復開展縣、鎮層面調研,在縣域視野下總結精準扶貧工作在村級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效、經驗及問題;三是“推動進步”,從村莊繁榮和貧困村發展前景的角度,指出永順村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該村改進工作的對策思路。

根據研究總體思路,本報告共由七章組成,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村情概述,以一個普通皖北村莊視角描述樣本村——永順村。首先,介紹和描述永順村的基本情況,包括自然地理與農業資源、人口與家庭結構、經濟與社會發展、居民收入與生活水平等;其次,概述永順村村莊合并過程與村民自治情況,包括兩次合并情況、合并后三次村委會選舉情況、合并以來的治理情況及“能人”型后備干部培養。這里暗示村莊合并埋下了村莊治理不順暢的“伏筆”。

第二章,建檔立卡與貧困人口變動。系統梳理永順村主要時間節點建檔立卡與貧困人口變動情況,包括首次建檔立卡情況、“回頭看”與調整情況、精準核查月活動與調整情況、“再回頭”信息核查與調整情況,細致分析建檔立卡數據變動及其原因。利用建檔立卡系統數據和抽樣調查數據,描述和分析了永順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主要特征。對建檔立卡工作和數據的了解,占用了后期補充調研以及報告寫作的相當大的精力,至少有1/3,最終我們發現,系統本身的復雜性以及線下識別過程的被動性和不規范性共同導致了這種局面。

第三章,貧困村的扶貧治理體制機制。借助資料,首先,分析和構建了村級定點幫扶總體構架,其次,從四個方面系統敘述永順村的幫扶體制機制,包括單位包村的體制機制以及包村幫扶工作開展情況;駐村幫扶開展情況,主要是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工作開展情況,工作隊長也是駐村第一書記;干部包戶的落實情況,主要是幫扶責任人的變更以及基本的履職情況;村“兩委”扶貧工作開展情況以及扶貧專干的工作開展情況。

第四章,扶貧項目和資金。主要從投入(來源)的視角,歸類整理和分析永順村在脫貧攻堅期間獲得的各類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項目和資金有時候是配套的,有時候則不是。很多時候,一個項目需要多方面資金投入才能實現,典型的如道路建設、光伏電站建設等,產業扶貧項目也是如此,通過多方籌集資金方式促成項目的實施。政府融資和社會幫扶資金的增加是重要保障。

第五章,精準扶貧措施。主要從項目和措施實施的角度,分類論述各類精準扶貧措施在永順村的開展情況及其基本效果。根據重要性程度,報告分析了六大類措施,分別是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住房安全保障以及作為社會保障的低保和五保。光伏扶貧和林業扶貧納入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扶貧在項目和資金部分已經予以了較好的論述,所以在此不再涉及。健康、教育、住房“三保障”方面還分別描述了永順村的基本情況。

第六章,脫貧與村莊發展。本章從全村的視角看永順村的脫貧成效。首先是對直接的脫貧效果的評價,也就是脫貧質量評價,使用了建檔立卡數據和抽樣調查數據。其次,以2016年底脫貧出列為節點,作為對“脫貧不脫政策”機制的響應,專門論述了2017年以來的后續幫扶開展情況。對于永順村這樣的較早脫貧的村來說,由于有持續的幫扶,真正的發展亮點在脫貧后,產業發展難題也在之后才體現出來。接下來,站在全村視角,概括了村莊發展的基本情況。最后是回應報告之初提出的分析思路,對永順村的內生性發展給出中性偏積極的評價。

第七章,調研思考。本章具有總結性質。首先以村為基點,分析就貧困村的扶貧和發展而言,縣、鎮、村三級各發揮了什么作用,結論是正面的,貧困村的發展離不開縣、鎮兩級的積極作為。其次,分別論述村級精準扶貧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最后是幾條兼具對策建議性質的研究結論。


[1] 資料來源于《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

[2] 資料來源于《2018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

[3] 其他的八個縣分別是金寨縣、太湖縣、阜南縣、石臺縣、望江縣、蕭縣、臨泉縣、霍邱縣。

[4] 依據2017年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面積。

[5] 以上總人口數據為村干部實際統計的村人口數據,與第一章中總人口數據存在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公安系統戶籍數據對婚喪嫁娶人口的戶籍沒有及時調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冈市| 拜城县| 南京市| 开化县| 石家庄市| 邛崃市| 泊头市| 蓝山县| 大名县| 临清市| 女性| 兰溪市| 宜昌市| 新化县| 甘孜县| 夏河县| 读书| 尉犁县| 稷山县| 利津县| 定安县| 白山市| 阳信县| 竹山县| 齐河县| 巢湖市| 明水县| 龙江县| 尚志市| 峨边| 华宁县| 济源市| 孟津县| 抚顺县| 门源| 富宁县| 台湾省| 杨浦区| 石泉县| 石首市|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