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景陽村卷:毛南山鄉脫貧與振興
- 方素梅
- 1646字
- 2025-04-07 18:43:35
前言
本報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2016年國情調研特大項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子課題成果。
2016年6月,筆者率領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21世紀初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綜合調查”子課題組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開展調研期間,開始關注這個位于毛南族世居發祥地下南鄉的貧困村——景陽村。在中共下南鄉黨委、鄉人民政府的介紹中,景陽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是一個典型的大石山區貧困村。然而,照片中所呈現的景陽村,峰叢林立的喀斯特地貌青翠秀美,繞山流轉的打狗河風光旖旎,韻味十足的毛南族干欄建筑古樸純粹,這一切在都市人眼中都是那么的清新和珍貴。同年10月上旬,筆者在下南鄉前任人大主席譚建明先生的陪同下來到景陽村,第一次和這里的鄉親有了接觸,對這個長期與貧困做斗爭的毛南族小山村有了初步印象。
2016年11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項目批準將景陽村作為一個子課題的調研對象。按照項目要求,筆者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周競紅研究員、華北科技大學李晶講師,以及中央民族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在讀碩士研究生吳彪、李佳航,于2017年2月中下旬深入景陽村,開展全面的村莊調查,進行村莊問卷和農戶問卷工作,并在下南鄉政府搜集相關資料與文件。同年9月下旬,筆者與在南寧工作的毛南族知識分子覃文靜女士、盧正華先生再次進入景陽村,與駐村第一書記、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進行較為深入的座談和交流,并訪問了一些村民。12月初,筆者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檔案館及下南鄉政府檔案室,查閱相關檔案資料。在隨后的資料分析與撰寫過程中,筆者通過電話或微信等方式,與下南鄉及景陽村的有關干部群眾保持溝通與聯系,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查證和處理。在此基礎上,執筆完成了本報告。
本報告所依據的資料,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深度訪談資料。課題組三次深入景陽村,與相關人員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座談和交流,對象包括中共下南鄉黨委、鄉人民政府領導,景陽村黨支部、村委會干部,景陽村駐村第一書記,景陽村民等,并與部分訪談對象進行了多次的交流。
二是村莊問卷和農戶問卷資料。村莊問卷涉及自然地理、人口就業、土地資源、經濟發展、社區設施、公共服務、村莊治理、文化教育、村民自治、精準扶貧等方面,反映了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現狀。農戶問卷共60份,占景陽村戶籍人口(105戶)的57.14%,內容包括受訪者基本情況、家庭生活條件、收入與支出、健康與醫療、安全與保障、勞動與就業、政治參與、社會關系、娛樂與休閑、子女教育、扶貧與脫貧等。景陽村規模不大,貧困戶占比較高,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易地搬遷居住分散,于是采取隨機抽樣的辦法完成項目規定的60份農戶問卷,問卷回收整理錄入后,主要使用SPSS統計軟件加以統計分析。
三是各類政府文件,統計、匯報、總結資料,以及景陽村基本信息、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十三五”規劃表、“十三五”脫貧工作措施,等等。
四是檔案資料。調研地所在下南鄉及景陽村的檔案資料絕大部分沒有進行整理和編目,課題組盡可能地搜索并仔細閱讀,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資料。
在上述調研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材料的研究和分析,撰寫了本報告。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對景陽村的地理環境、建制沿革、人口變遷、土地資源、婚姻家庭、社會關系、民族文化等進行描述,以便于全面了解村莊基本概況,為其后分析和探討景陽村貧困治理的艱難歷程提供背景知識。第二,對景陽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村莊的貧困狀況和貧困成因。第三,根據景陽村扶貧工作的特點,著重對易地搬遷的歷程及成效進行分析。第四,聚焦景陽村的精準扶貧以及產業轉型等,探討其機制、影響和效果,以及面臨的困難與問題。第五是結語部分,對報告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總結,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總之,本報告力圖圍繞景陽村的貧困和脫貧,尤其是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情況,描述村莊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厘清其扶貧與脫貧的過程、機制和障礙等,評價其精準脫貧和可持續脫貧效果,為我國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提供具有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