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馬克思的《資本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具有十分嚴密的科學體系和理論結構。因此,學習和研究它必須按照其內在聯系、抓住關鍵問題,步步深入地去理解。

馬克思指出,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1]。因此,我們要想很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就需要首先弄清這個樞紐點,弄清它本身的含義以及它為什么成為理解上的樞紐。下面就這些問題做些粗淺論述。

我們知道,《資本論》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細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認為,每個商品都具有兩方面的性質:一方面,它具有使用價值,即具有一定的效用,可以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如食品可以充饑,衣服可以御寒,等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交換價值,即可以用來按照一定比例和別的商品相交換,如1件上衣=50斤糧食。那么,為什么這兩種商品必須按照上述比例相交換呢?這是因為任何商品不管其使用價值如何不同,但都花費了人類的勞動,即都具有價值,因而可以互相比較。上述兩種商品能夠按一定比例相交換,證明它們都包含同樣多的人類勞動,即同樣多的價值。所以,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歸結起來說,商品的二重性,是就同一商品既具有使用價值又具有價值這兩方面的性質而言的。

商品為什么必然具有這二重的性質呢?這是因為一切商品都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所以商品的二重性質,就要從生產商品的勞動的性質里去探索。馬克思科學地論證了生產商品的勞動也具有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就是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那么,勞動的二重性表現在哪里呢?從一方面看,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的、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例如,種莊稼的勞動不同于織布的,而織布的勞動又不同于打鐵的,如此等等。生產商品的勞動從這方面看,就是具體勞動,或稱有用勞動。具體勞動由于有著不同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和手段,因而就有著不同的結果。因此,不同的具體勞動具有不同的性質。具體勞動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從另一方面看,如果把生產商品的勞動的特定性質撇開,也就是把勞動的有用性質撇開,那么,生產商品的勞動就只剩下一個共同點:它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盡管具體勞動千差萬別,但它都是人的腦力、肌肉、神經、手等的勞動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考察,生產商品的勞動又是抽象勞動,或稱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在質上是等同的,它只有量的差別。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或者說,商品價值就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或者說是人類一般勞動的凝結。馬克思對于勞動二重性以及它同商品二重性的關系曾經做過如下精辟的概括:“一切勞動,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2]具體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的條件,它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抽象勞動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它反映人和人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因而它是一個歷史范疇,一定的社會條件消失了,人們也就沒有必要考察抽象勞動了。

現在,需要進一步研究生產其他勞動產品的勞動為什么不具有二重性,而生產商品的勞動為什么具有二重性?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商品生產產生的社會根源上,或者說從它存在的社會條件上去探索。人類歷史上出現商品生產,最初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社會分工的發展;二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由于社會分工,使得生產者之間結成了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每個生產者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因而勞動就取得了社會勞動的性質。同時,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勞動又是生產者私人的事情,勞動成果也歸私人所有,因而勞動就具有私人性質。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正是這一矛盾決定了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那么,勞動的二重性是怎樣在這一矛盾的基礎上產生的呢?我們知道,私人勞動首先要表現為具體勞動,而每個私人勞動,只有通過商品交換才能對社會有用,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從而也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但要進行商品交換,各種具體勞動因性質不同無法進行比較,也就是說,無法確定交換的比例,這就要求拋開勞動的具體特點,單純比較一般人類勞動力的耗費,這就是要把具體勞動還原為抽象勞動。這樣,生產商品的勞動就具有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兩方面的性質。

以上就是馬克思的勞動的二重性學說的基本內容。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是由馬克思首先批判證明的。已往的經濟學者,包括資產階級處于上升時期它的被稱為古典經濟學的最有成就的代表,也沒有分清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經濟學在任何地方也沒有明確地和十分有意識地把表現為價值的勞動同表現為產品使用價值的勞動區分開……它從來沒有意識到,各種勞動的純粹量的差別是以它們的質的統一或等同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們化為抽象人類勞動為前提的。”[3]可見,科學地證明勞動的二重性的功績,完全是屬于馬克思的。

那么,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為什么是理解政治經濟的樞紐呢?我們應當怎樣去把握這個樞紐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核心

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政治經濟學的一切分析和論證都是由此一步一步展開的。沒有勞動價值論做基礎,剩余價值論也就得不到證明,關于資本積累的理論等也無法被科學地論證。在馬克思以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者雖然也曾對商品價值做出某些正確的分析,承認價值是勞動創造的,但是由于階級的局限性,他們的勞動價值論是極不完善的、極不徹底的。他們只是籠統地說到了勞動,但從未明確地把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區分開來。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正確地指明: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則形成了商品的價值。并由此揭示了商品、價值等絕不僅僅是物,而是在物的掩蓋下人與人關系的體現。

同時,由于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建立,也就解決了商品價值量的確定問題。商品價值既然是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的凝結,因而商品的價值量也就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一般人類勞動量決定的。勞動量是按勞動時間計算的。因此,商品價值量就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確定,不過它不是由個別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4]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規律,就是商品經濟的共有規律——價值規律。

以上分析說明了,由于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的闡明,就使勞動價值論成為完全科學的理論。因此,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沒有勞動二重性學說,也就沒有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二)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闡明剩余價值來源的關鍵

列寧說:“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5]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剩余價值理論的中心問題是剩余價值來源問題。馬克思以勞動二重性的原理為基礎,科學地闡明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從而徹底粉碎了資產階級學者為了替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護而編造出來的種種謬論。那么,馬克思是怎樣運用勞動二重性原理揭露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呢?

我們知道,資本家想要進行生產,必須在勞動市場上購買勞動力,還必須在商品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有了這些條件便可以開始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在生產過程中,雇傭工人以具體勞動利用生產設備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制造出一個新的使用價值即新的產品出來。在此過程中,工人就把生產時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來了,其中包括耗費掉的原材料的價值和生產設備磨損的價值。至此還不能說明剩余價值的來源問題,因為具體勞動只是在創造新的使用價值時轉移和保存了耗費掉的生產資料的原有價值即舊價值,原有價值是多少,就只能轉移和保存多少,并未增加分文。但是,生產商品的勞動還有另一方面的性質即抽象勞動,工人在轉移舊價值和創造新的使用價值的同時,由于耗費了一定數量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因此又形成了一部分新價值。這部分新價值,除了補償勞動力本身的價值即工人的工資以外還有剩余,這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價值。可見,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價值。到這里,剩余價值的來源問題,由于運用勞動二重性的原理而得到了科學的說明。

(三)勞動二重性學說是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

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采取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樣兩種不同的形態,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的生產上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為了進一步揭露剩余價值的來源和闡明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馬克思運用自己所創立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對這兩部分資本及其不同作用,進行了科學的劃分。

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只是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換了自己的物質形態,如由木材、油漆等的形態,轉換為家具的形態,但它不發生任何價值量的變化,不發生增殖。因此,馬克思把這部分資本稱作不變資本。

資本的另一部分,即資本家用以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由于勞動力的價值不是被轉移,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而且工人在生產中新加入的勞動即新耗費的體力和腦力這種抽象意義上的勞動,所形成的新價值,不僅包括勞動力價值的等量,而且還包括一定數量的剩余價值。也就是說,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殖,說明它是一個可變的量。因此,馬克思把這部分資本稱作可變資本。

運用勞動二重性的學說,根據資本的各個因素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是馬克思的偉大功績之一。一切資產階級經濟學者,由于他們的階級局限性,不僅不能而且竭力反對對資本進行這種劃分。這一科學的劃分,進一步證明了剩余價值僅僅是可變資本帶來的,也就是說是從剝削雇傭工人的勞動中得來的,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唯一來源。同時,這一科學的劃分,還便于揭露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這一科學的劃分,也為資本有機構成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勞動二重性學說有力地支撐了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的分析論證

再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說明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過程,馬克思把社會總產品作為分析的出發點,著重分析社會總產品如何實現,就是它如何在價值上和實物上得到補償。為此,馬克思依據自己所創立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對社會總產品在價值上劃分為三部分,即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不變資本部分,是全社會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具體勞動轉移過來的生產資料的舊價值;可變資本部分,是勞動者在轉移舊價值的同時以抽象勞動形成的一部分新價值,它是用以補償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新價值;剩余價值部分,是勞動者的抽象勞動形成的另一部分新價值,是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在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總產品的三個部分,都必須在價值上和實物上得到相應的補償。否則,再生產便不能順利進行。可見,對社會總產品的這種劃分,就為研究再生產問題奠定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前提。

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曾經長期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但都沒有得到科學的結論。例如,古典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亞當·斯密,就把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只分解為各種收入,即只分解為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兩部分,而不變資本的補償被排除了。他的這一錯誤,就是把一定時期內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當成了社會總產品的全部價值。他之所以對社會總產品不能在價值上做出正確的劃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不懂得勞動的二重性,因而不了解工人的勞動在創造新價值的同時,還必然把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可見,勞動二重性學說,對于正確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

以上分析雖然是很不完善的,但也足以說明勞動二重性學說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的確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一系列重要原理,只有借助于它,才能迎刃而解。勞動二重性學說,就像一把鑰匙一樣,通過它可以打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寶庫。因此,我們要想學好、弄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就必須很好地理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創立的勞動二重性學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兴安盟| 宝清县| 师宗县| 炉霍县| 长岛县| 崇义县| 梁河县| 沅陵县| 上杭县| 汾西县| 上虞市| 抚松县| 民丰县| 揭阳市| 西藏| 吴忠市| 兖州市| 哈巴河县| 萝北县| 古丈县| 铜川市| 平罗县| 调兵山市| 金乡县| 隆安县| 山东| 张家口市| 砚山县| 道孚县| 南丹县| 连平县| 荥阳市| 泗阳县| 浦城县| 务川| 夹江县| 荣昌县| 舞钢市| 沁水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