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貴溪村卷:苗寨侗鄉的脫貧攻堅之路
- 張秋濤 鄒青山 沈進建等
- 2751字
- 2025-04-08 15:39:02
第二節 苗族的遷徙對村莊經濟的影響
苗族,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苗族那樣經歷過漫長而久遠的遷徙。如果苗族也有文字,他們的先人肯定會記載下本民族悲壯而宏闊的歷史。澳大利亞著名的民族史學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書中寫道:“世界上有兩個災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服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边@位史學家對苗族歷史的概括可謂恰如其分。
有學者認為,苗族的遷徙既是一部悲壯的英雄史,又是正確解讀苗族經濟、文化、民俗必不可少的史料參照。解讀苗族遷徙的歷史,有助于人們了解世居大山中苗族村寨的貧困根源和風俗傳承,有助于從歷史的維度上認知一個民族發展落后的原因。苗族歷史上先后經歷過五次大的遷徙,據史料記載,第一次遷徙發生在進入農業社會以后,九黎部落為苗族的先民,原本生活于我國東部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之間的平原地帶。因與東下的炎黃部落發生戰爭,逐鹿于中原,后九黎部落慘敗,首領蚩尤被殺,不愿融合為華夏民族的苗族先民南遷到長江中下游一帶定居,經過400多年的發展,他們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了一個新興的國家——“三苗國”,并形成以“三苗”見諸史冊的新的部落集團,這是苗族先民第一次大遷徙。
南遷后,繁衍生息于長江中下游一帶、逐漸強悍起來的“三苗國”,與以堯、舜、禹為首的華夏部族再次發生沖突。經堯、舜、禹三代的不斷“征伐”,“竄三苗于三?!薄胺哦涤诔缟健?a id="w001">[1],到了夏禹時期,三苗被徹底打敗,“三苗國”從此不復存在,幸存下來的除部分融入華夏部族外,其余的舉寨又繼續南逃,到鄱陽、洞庭兩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嶺之中隱居下來。經過漫長的發展,苗族才以“南蠻”、“荊蠻”或“荊楚”的名稱出現于中原文獻史料中。這是苗族歷史上的第二次大遷徙。
被稱為“荊楚”“荊蠻”“南蠻”的苗族先民,中原文獻中不再有“三苗”的記載。他們從長江中下游平原遷到綿綿群山之后,經過艱苦卓絕的創業,又在條件惡劣的山區逐漸繁衍、發展起來。苗族發展成“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國主體居民?!妒酚洝こ兰摇分校耐跽f:“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楚武王也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贝呵飸饑鴷r期,由于戰亂不止,為避戰禍,部分苗民又跋涉西遷到自然條件更為險惡的武陵山區。秦吞并巴蜀滅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遷移。翦伯贊在《中國史綱》中論述道,“至西漢之初,今日川黔汀鄂一帶的山溪江谷間,已經布滿了南蠻之族”。他們中的大部分沿澧水,順沅江,進入武陵地區的“五溪”,即雄溪、滿溪、辰溪、酉溪、武溪。遷至武溪的苗民在今貴州的黃平、施秉、鎮遠、岑鞏、玉屏和湖南的新晃、芷江、懷化一帶定居下來。這之后,苗族就以“武陵蠻”“五溪蠻”的名稱見諸文獻。這是苗族歷史上的第三次大遷徙。
秦漢時期,偏安于武陵山區和“五溪”兩岸的苗民,經歷過一段休養生息之后,到了西漢末年,“武陵蠻”因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而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逗鬂h書·南蠻傳》云:“光武中興,武陵蠻特盛?!惫馕涞蹫殪柟探y治,兩次派武威將軍劉尚沿沅江而上,進攻武陵蠻,招致全軍覆沒;繼派李嵩、馬成率兵進攻武陵蠻,也被武陵苗族聯合其他民族扼險擊潰。及至唐宋時期,封建王朝不斷地向“武陵蠻”“武溪蠻”大舉用兵。據《資治通鑒》記載,唐開元十二年(724年)宦官楊思勖為黔中招討使,“率兵六萬往,執行璋,斬首三萬級”。由于封建王朝不斷征剿,“武陵蠻”和“武溪蠻”再度西遷,或向更高、更險的深山、峽谷縱深隱居。有的沿著舞陽河西上,遷至貴州思州(今岑鞏縣)以及思南、印江、梵凈山區;有的沿清水江西上到黔東南地區定居;有的遷得更遠,進入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廣西,分布越來越分散。這是苗族歷史上的第四次大遷徙。
元明清時期,由于戰亂不斷,加之封建朝廷對苗族的民族歧視與壓迫更為沉重,軍事鎮壓也更為殘酷,苗族又發生規模更大、范圍更廣的第五次大遷徙。元時曾把中華民族分為四等,把包括苗族在內的南人視為最末一等。明清時期,苗族人民多次被迫起義,又多次被鎮壓和屠殺。每次起義失敗,都導致背井離鄉的結果。苗族繼續從武陵、五溪地區遷入貴州、廣西和四川,并由貴州、廣西及川南經過不同路線進入云南,又由云南、廣西遷徙至越南、老撾和泰國。至此,苗族歷史上的大遷徙才算基本結束。
在中華各民族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像苗族這樣歷經如此長時間、大幅度、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沒有一個民族像苗族這樣歷盡劫難,不斷遭到封建統治集團的屠戮,盡管那些已佚風干的血跡早已凝固于歷史的長廊中,但像苗族這樣的血淚遷徙在世界2000多個民族中也不多見,也正是這種遷徙,對苗族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苗族不斷的遷徙,在磨煉苗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的同時,也鑄就了他們對民族剝削和壓迫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共同的苦難培育了苗族講義氣、重友情,勇敢、堅強,為人直爽坦蕩,重視團結的性格品質,既注意苗族自身的團結,又注意和其他民族的團結,和睦共處。
此外,不斷的遷徙,使他們經常面對艱險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強烈的生存意志造就了苗族人民特別能吃苦耐勞、特別富于在艱苦條件下生存創業的能力,無論遷到哪里,都能在陌生的土地上迅速適應環境,生息繁衍下來。

圖1-1 居住在傳統苗寨中的貴溪村民
說明:除特別標注外,書中照片均由本書作者鄒青山于貴溪村調研期間拍攝,2017年。
不斷的遷徙、逃難,使苗族人民長期生活在最偏遠的深山里,或崇山峻嶺中,或溝壑縱橫、交通極為不便的地方,遠離區域統治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苗族長期處于創業—遷徙、遷徙—創業的顛沛流離中,這在客觀上大大延緩了苗族經濟、文化的社會發展進程,使苗族居住地區的生產力長期處于低速發展的原始狀態。
不斷的遷徙也使苗族分布的地域廣闊,居住分散,不同部落支系生活封閉,交流極少,從而形成了各支系繁多的方言。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苗族不能用統一的文字記載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不同部族之間也難以用苗語進行溝通和交談。
從苗族遷徙的歷史大背景下審視今天的貴溪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苗族漫長歷史投影下的一個真實寫照。一個村莊,散居于大山深處的三個自然寨子中,有苗族、有漢族、有侗族,民族間和睦相處,在過去的上百年以至數百年中過著刀耕火種般的生活,生產方式的落后和相對封閉的生活延緩了他們走出大山的腳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鳥獸共居,與自然搏斗,保持著本民族原始的圖騰崇拜,長期陷于溫飽與半溫飽、饑餓與半饑餓的窘困之中。
今天,黨和國家貫徹“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各民族共同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平等權利。苗族,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之一,發揚傳承民族自立、自強精神,享有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扶持,進一步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的時代行列中,古老民族也必將可以為國家的振興、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