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大都史話
- 孫勐
- 9字
- 2025-04-03 18:56:27
一 元大都的營建經過
1 元世祖時期的修建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開平搶先召開忽里勒臺(大朝會),繼承蒙古汗位,并發布詔書,定當年為中統元年,開始建元紀歲。這是蒙古帝國向封建王朝過渡、蒙古大汗向封建皇帝轉變邁出的重要一步。當然,這僅僅是忽必烈締造封建王朝的開始,隨著其統治的擴大和鞏固,醞釀已久的更大規模的舉措很快就會付諸實施。
“大業甫定,國勢方張,宮室城邑,非巨麗宏深,無以雄視八表”,是忽必烈營建新都的原因之一。燕京是金朝的舊都,城市格局已經固定,而且由于持續戰爭的破壞和疏于管理,已相當破敗。忽必烈不愿在燕京舊城的基礎上修修補補,他以宏大的氣魄決定在其東北部另建一座新城。中統二年(1261)十二月,設宮殿府,立修內司和祗應司,負責修建宮殿。中統三年(1262)設立養種園,“掌西山淘煤,羊山燒造黑白木炭,以供修建之用”。“羊山”,就是“仰山”,位于今門頭溝區上葦甸鎮一帶。燃料的開采,將有力地支持元大都的營建。中統四年(1263)三月庚子,色目人亦黑迭兒丁建議修建瓊華島,沒有得到忽必烈的同意。五月戊子,升開平府為上都。設置大都南窯廠和琉璃局,燒造建筑構件。此外,還設置御用器物局,負責內府宮殿、京城門戶、寺觀公廨營繕,以及相關御用器物的制造。中統五年(也就是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此時尚未下詔改元)二月,忽必烈開始修建瓊華島。不久之后,忽必烈終于平定了阿里不哥的反叛勢力,重新統一了漠北和中原,并取消了和林為蒙古國的都城。中統五年(1264)八月乙卯,將燕京改為中都,成為地位僅次于上都的陪都。八月丁巳,忽必烈下詔改年號為至元。十月前后,新的廣寒殿竣工,成為大都最早建成的宮殿之一。至元二年(1265)十二月,將新制成的玉質大酒缸——瀆山大玉海,放置于廣寒殿內。至元三年(1266)四月,五山珍御榻制成,也放置于廣寒殿內。重建瓊華島、廣寒殿是全面營建大都的先聲。
至元三年(1266)十二月丁亥,忽必烈下令,詔安肅公張柔、行工部尚書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修筑宮城。并且,為配合元大都的興建,“鑿金口,導盧溝水以漕西山木石”。這一方面是為了當前營建大都時運輸必備的材料;另一方面則出于長遠考慮,以保證今后的城市用水。至元四年(1267)正月,元大都的大規模興建正式開始。“歲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四月甲子日,修筑宮城。九月壬辰,作玉殿于廣寒殿中。至元五年(1268)十月戊戌,宮城建成。至元六年(1269),宮闕落成。至元七年(1270)二月丁丑,以歲饑罷修筑宮城役夫。至元八年(1271)二月丁酉,發中都、真定、順天、河間、平灤民二萬八千余人筑宮城。十一月,忽必烈廢除“蒙古”國號,按照《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至元九年(1272)二月,改中都為大都。至此,元朝的兩都制基本確立。五月辛巳,敕修筑都城,凡費悉從官給,并蠲免了伐木役夫的稅賦。同月,宮城初建東西華、左右掖門。至元十年(1273)六月丁亥,免大都、南京兩路賦役,以紓民力。十月,初建正殿、寢殿、香閣、周廡兩翼室。這里的正殿就是大明殿。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己卯朔,宮闕告成,帝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諸王百官朝賀。二月,初立儀鸞局,掌宮門管鑰、供帳燈燭。四月癸丑,初建東宮,即皇太子宮。十一月,起閣南直大殿及東西殿。至元十八年(1281)九月甲子,增大都巡兵千人。賜修大都城侍衛軍鈔幣帛有差。至元十九年(1282)二月,修宮城、太廟和司天臺。至元二十年(1283)六月丙申,發軍修完大都城。至此,大都城的主體建設基本完成,把舊城的商鋪和政府衙門、稅務機構遷入新城。至元二十年(1283)十一月,大都城門設門衛。
至元二十一年(1284)正月乙卯,忽必烈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禮霍孫率百官奉玉冊玉寶,上尊號曰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諸王百官朝賀如朔旦儀,并大赦天下。二月,立木質幡桿(或稱法輪桿)于萬壽山,高百尺。四月,為了更好地進行城市管理,設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監,置大都路總管府。六月丙午,以侍衛親軍萬人修大都城。七月,命樞密院差軍修大都城。至元二十二年(1285)二月,舊城臣民可按照一定條件,遷入新城居住。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貲高及居職者為先,定制以地八畝為一分,其或地過八畝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聽民作室。五月,增大都諸門尉、副各一人。至元二十八年(1291)三月,發侍衛兵建紫檀殿。五月,在宮城中修建了葡萄酒室及女工室。至元二十九年(1292)七月癸亥,完大都城。壬申,在和義門內修建了社稷壇。八月丙午,用郭守敬言,浚通州至大都漕河十有四,役軍匠二萬人,又鑿六渠灌昌平諸水。
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癸酉,八十歲高齡的元世祖崩于大都的紫檀殿內。作為元朝的開國之君,忽必烈在位長達三十五年之久。忽必烈不僅是大元帝國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元大都的締造者,這是其被后人所銘記、稱頌的不朽的功績。忽必烈的死,從元朝存在的近一百年的歷史來看,宣告了其中一個最為輝煌的階段的結束;同樣,從元大都興建的歷史來看,也宣告了其中一個最為關鍵的階段的結束。忽必烈時代,元大都從整體上已經基本建成,不過,尚未最終定型,后來的繼承者們均有一定規模的增建或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