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機制、模式與路徑
- 郭榮朝
- 2267字
- 2025-04-03 17:33:28
摘要
人類從誕生至今,先后經歷了原始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以及知識信息經濟時代,各經濟時代均有不同的經濟活動,其制度、結構、觀念、生產方式,尤其是核心技術等有著本質差別,并形成與經濟時代相對應的原始經濟形態、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以及知識信息經濟形態等。尤其是工業經濟階段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給人類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大氣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海平面和海岸帶、冰川雪線、極端天氣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對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干擾,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過程,生物多樣性快速減少。在此背景下,英國政府率先提出了由工業經濟形態向知識經濟形態過渡的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低碳(零碳)科學技術為支撐,以低碳(零碳)法律規章制度完善為保障,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載體,以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為主要內容,以清潔能源利用為動力,以空間結構優化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增長為特征,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健康協調“多贏”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低碳經濟是一個相對于高碳經濟而言的概念,是經濟發展不斷低碳化的過程。
近些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各國乃至全球的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碳補償機制構建、碳金融、碳稅體系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然而,有關我國縣域空間尺度的低碳經濟發展研究成果則較少。縣域單元是我國行政單元中一個超穩定的層次,在我國經濟社會環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縣域低碳經濟發展研究既是縣域健康發展的機遇,也是縣域發展過程中的挑戰。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機制構建、發展模式確定與發展路徑選擇等方面的研究將會引起更多專家學者的關注。
西方發達國家(地區)低碳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已積累了諸多不同類型特色的切實可行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積累了諸多經驗,為我國縣域低碳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縣域低碳經濟發展研究涉及縣域新能源開發與能源高效利用、科技與制度創新、工農業與第三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空間結構優化重組、生態環境演變、區域協調發展等諸多方面,碳循環理論、產業結構演進升級理論、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生態足跡理論、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脫鉤發展理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為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縣域資源環境條件、原有經濟基礎、社會文化條件、科學技術進步、法律制度體系、政策體制條件、低碳金融體系等,對我國縣域低碳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加速推進或遲滯延緩作用。目前,我國縣域低碳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產業發展困境、生態環境困境、體制機制困境以及碳匯能力建設困境等諸多問題。
分析縣域碳排放的構成,采用適當方法對縣域碳收支平衡情況進行估算,預測碳排放態勢與發展格局將為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機制構建、發展模式確定以及發展路徑選擇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縣域發展要及時構建促進縣域低碳經濟健康發展的法規政策引導機制,完善以低碳減排約束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框架,完善以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優化布局、產業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組織優化為主要內容的低碳經濟政策;構建以低碳經濟知識研究系統、低碳經濟技術創新系統、低碳經濟知識和技術傳播系統、低碳經濟中介服務系統、低碳經濟科技資金保障系統、低碳經濟科技監督和監測系統為主要內容的低碳經濟科學技術支撐驅動機制,促進縣域低碳經濟持續發展;要以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以充分發揮縣域比較優勢為目的,努力優化縣域產業布局、縣域城鄉空間布局、縣域基礎設施配置和縣域生態空間結構,形成有利于縣域低碳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優化耦合驅動機制;最終在經濟發展促動機制、低碳金融支持機制、生態環境約束機制、社會文化導向機制以及耦合創新驅動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尤其是在充分發揮耦合創新驅動機制作用的情況下,推動我國縣域低碳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我國地域廣袤,幅員遼闊,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條件差異巨大。在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選擇方面,既有以減少碳源排放為主的低碳產業發展模式、清潔生產模式、產業轉型升級模式、產業結構調整模式、能源結構優化模式、空間結構優化模式等,也有以增加碳匯為主要內容的林業碳匯模式、農田碳匯模式,還有兼顧碳源排放減少與碳匯碳儲存能力增加的低碳生態城鎮建設模式、碳匯生態鄉村建設模式等。
由于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條件的差異以及發展模式的不同,也就存在不同的縣域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具體包括:低碳產業發展路徑、產業結構低碳化路徑、能源結構優化路徑、空間結構優化路徑、能源清潔生產路徑、碳匯林業建設路徑、碳匯農業發展路徑、低碳生態城鎮建設路徑、碳匯生態鄉村建設路徑等。
縣域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時間段往往以某一種或某幾種低碳驅動機制為主,其間需要有機的耦合。在不同驅動機制、不同發展條件下,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往往以某一種模式或某幾種模式為主,各種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縣域低碳經濟發展條件不同,發展模式選擇不同,縣域低碳經濟健康發展的實現路徑(或者突破點)也就存在較大差異。本書結合全國各縣域的基本情況,對汝南縣低碳產業發展模式、樂陵市產業結構低碳化調整模式、鎮平縣城鎮空間結構優化經驗、商水縣城鄉空間結構優化嘗試、徐聞縣低碳生態發展模式構建、中牟縣低碳生態休閑農業發展探析、化隆縣低碳生態城鎮建設模式、元江縣碳匯生態鄉村建設模式等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關鍵詞:縣域 低碳經濟 動力機制 發展模式 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