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阪泉之戰:華夏部落聯盟的誕生

阪泉之戰:華夏部落聯盟的誕生

——黃帝與炎帝的權力重構之戰

阪泉之戰曾見載于春秋時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那會兒,周朝王室里頭亂了套,周王沒辦法,只好逃到鄭國去避難。到了第二年,有個叫狐偃的人給晉文公出了個主意,他說:“要想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支持和擁戴,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幫助周王,勤王護駕。”晉文公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但也得謹慎行事,于是就找來了個叫卜偃的占卜官來問問吉兇。卜偃卜了一卦,回來說:“大吉大利啊!這卦象顯示,就像當年黃帝在阪泉大戰蚩尤一樣,咱們這次行動必定能成功!”

這事兒后來傳得挺廣,就連大史學家司馬遷都知道了。他為了搞清楚這些事情,那可是費了不少勁,西邊走到了空桐,北邊經過了涿鹿,東邊一直走到海邊,南邊還渡過了長江、淮河,到處考察歷史遺跡,搜集資料。收集民間傳說并進行實地考察,參證文獻記載寫成《史記·五帝本紀》,復原阪泉之戰的歷史過程:

在軒轅黃帝的時代,神農氏的后代勢力已經衰敗,各個部落首領(諸侯)之間開始相互侵略攻打,殘暴地對待百姓,而神農氏已經無力征討他們來恢復秩序。于是,軒轅黃帝開始學習使用武器干戈,對那些不來進貢的部落進行征討,這樣一來,各個部落都紛紛前來歸順服從……炎帝也想欺凌其他部落,于是這些部落全都歸附了軒轅黃帝。軒轅黃帝于是加強道德修養,整頓軍事力量,研究四時節氣的變化,種植五谷,安撫百姓,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與炎帝在阪泉的郊野大戰了三場,最終戰勝了炎帝,實現了他的志向。

由此可知阪泉之戰發生于神農氏時代之末,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為物質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日益增多,給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威脅,社會分化日益加劇,氏族制度的習慣法對于調節社會矛盾已顯得無能為力了。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戰爭,首先是親屬部落聯合在一起,結成聯盟,進而又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武力強大的黃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順從者,根據“以力為雄”的原則,成為享有很高威信的“酋豪”,很多較弱小的部落紛紛投靠,以求得保護。然而活動地區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討,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樣想占有雄者的地位,為此,兩強相遇,黃帝、炎帝間終于發生了阪泉之戰。

這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因為據《國語·晉語四》記載,在口耳相傳的諧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嬌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樣于姬水,古時候有條叫漆水的河,它是從現今陜西省麟游縣的西邊偏北一點的地方,名叫杜林的地方發源的,然后一路流淌,最后在武功這個地方匯入了渭河。說到姬氏族啊,他們就是因為住在姬水邊上而得名的。還有另外一個氏族,姜氏族,他們則是發源于姜水。這個姜水啊,就在現在陜西省境內渭水的上游那一帶,現在的寶雞還有條叫清姜河的河流,據說就是以前的姜水呢。這就是姬氏族和姜氏族得名的由來啦。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辟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臺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后裔。

黃帝,姓姬,據說他住在有熊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新鄭,因為居住在軒轅丘,所以被稱為軒轅氏。炎帝呢,姓姜,他是發源于姜水的那支古代部落的后代。不過由于兩漢之際,曾對傳說時代的古史系統進行了一次大整理,此后記載中多見“炎帝神農氏”的用語,因此長久以來,對阪泉之戰與黃帝對陣的一方究競是誰,曾有不少歧義。傳統的說法是黃帝與“炎帝神農氏”作戰,因此近人提出這場大戰應是“炎黃之戰”,在北京延慶阪泉村應建“炎黃聯合紀念碑”,這實為歷史的誤會。就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看,西漢以前的傳說中,炎帝與神農氏本不是一個人,就像《五帝本紀》里記載的阪泉之戰的經過那樣,說的是因為神農氏的時代衰落了,對于諸侯之間互相侵略攻打的事情,“沒有辦法去征討制止”,所以黃帝和炎帝才崛起,他們之間互相爭斗打仗。

實際上,將阪泉之戰的黃帝、炎帝稱之為“黃炎”早在戰國典籍上就已流行了,而“炎黃”一語的出現較晚,代表了與“黃炎”完全不同的概念②。所以,阪泉之戰是黃炎之間的戰爭,不能稱“炎黃之戰”。還有研究者認為黃帝、炎帝既然同源共祖,姬、姜兩姓又世為婚姻,因而不應自相火并,阪泉之戰與黃帝對陣的不是炎帝,而是伐滅了炎帝并襲用其名的蚩尤,或說阪泉之戰就是涿鹿之戰在傳說中的分化,訛傳。然而,黃帝、炎帝雖是遠緣親屬部落,但阪泉之戰時,距兩部落先祖從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來,又沿不同路線東漸之時已很遙遠了,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發展已瓦解了血緣親屬同生共死的古老團結,形成“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的新觀念,那么這種遠緣親屬部落間的爭雄戰爭應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這時的部落很多,戰爭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發現為證,口耳相傳的歷史,在流傳過程中既會有分化,也會有綜合,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的某些記載即使有相通之處,也不能論定就是-一場戰爭。阪泉之戰的地點,目前學術界尚未有定論,由于黃帝、炎帝是華夏集團的主要代表人物,黃帝后來又被尊為中華民族共祖,他的業績廣泛流傳,他的后裔更把這些英雄的故事連同祖居地的山名、水名、地名起遷徙到四面八方的新居地。根據地名的考訂,

多認為與涿鹿之戰的發生地相距不很遠,所以關于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地點主要有在河北中部的“直隸保定說”:河北南部的“鉅鹿說”;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說”或其附近的“延慶說”,以及在江蘇徐州的“彭城說”等。聯系稍后發生的涿鹿之戰,阪泉之戰發生在華夏集團活動地域的東半部,較靠近東夷集團分布區

的推斷可能較接近史實。不過在以上各個地點,保存傳說最多的卻是冀西北的涿鹿,此外還有北京延慶縣。從涿鹿、新保安、懷來以至延慶,都處于冀西北的山間盆地中,這是由桑干河、洋河沖積而成的寬谷,有適宜鋤耕農業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以狩獵的山林,聯系有關傳說阪泉之戰可能就發生在這種有山、有泉、有平疇沃野的地理環境。炎帝后來所以和神農氏合戶,是因為這一古族的經濟生活中農業占較大比重,必生活在適宜農耕的地區,而黃帝族包括熊羆貔貅等長于狩獵的氏族,居地附近必有山林。但是有人認為黃帝屬于游牧民族之說卻是缺乏根據的,因為大量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距今5000年前游牧民族尚未形成,除了所處于攫取經濟階段的采集狩獵民族外,一般處于農業、畜養業、漁獵、采集等多種經濟互相補充,但有所側重的階段。從黃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的記載看,黃帝族不僅從事原始農業,而且為了進行阪泉之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同時為了增強武力,將強悍的熊羆等六氏族有戰斗力的人員編成氏族武裝,精心教練,更進一步爭取同盟者,作了充分準備后才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

戰爭的經過早已不得而知,“三戰,然后得其志”說明曾經多次較量,雙方互有勝負,最后以黃帝的勝利而告終。值得注意的是在傳說中沒有殘酷殺戮的記憶,和涿鹿之戰、伐三苗的戰爭有很大區別,這或與黃帝、炎帝屬于遠緣親屬部落有關。阪泉之戰以后,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于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

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灵宝市| 依兰县| 故城县| 韶关市| 元氏县| 娄底市| 新宾| 嫩江县| 南澳县| 惠来县| 罗平县| 松潘县| 兰州市| 栾城县| 满洲里市| 鱼台县| 岳阳市| 南宫市| 广西| 长乐市| 池州市| 惠安县| 铅山县| 将乐县| 巴马| 綦江县| 禹城市| 兴城市| 伊吾县| 昌乐县| 治多县| 阳谷县| 祥云县| 嘉祥县| 修水县| 陇南市| 霍山县| 开江县| 枣强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