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斷崖
李春燕蹲在灶臺前,木柴噼啪爆出火星,火光映得她額角細汗發亮。土墻縫隙里鉆進五月的山風,裹著遠處菌子販子的吆喝:“收松茸!兩百一斤!“
她攥著火鉗的手一抖,火苗險些燎到補丁摞補丁的褲腳。灶上鐵鍋里的苞谷糊糊咕嘟作響,混著阿爸斷斷續續的咳嗽聲。十五歲的少女數著墻上斑駁的獎狀,從“數學競賽一等獎“到“全縣作文大賽特等獎“,二十三張紅紙在潮濕里卷了邊。
“燕啊...“土炕上傳來沙啞的呼喚。春燕抹了把臉,端著豁口的搪瓷碗過去。阿爸裹著發黑的棉被,右腿打著竹板,那是三個月前在礦洞被落石砸斷的。泛黃的X光片就壓在搪瓷缸底下,縣醫院大夫說至少得臥床半年。
“明兒別去學堂了。“阿爸把苞谷糊推回來,碗底磕在炕沿當啷響,“你媽采菌子摔了腰,你弟才七歲。礦上賠的三萬塊,抓藥都...“
春燕盯著墻上“清華大學“的招生海報,那是支教林老師去年貼的。海報邊角垂下來,在穿堂風里輕輕搖晃,像只折翼的鳥。
二、螢火
深夜,春燕躡手躡腳摸進村委會。月光漏進窗欞,在舊課桌上投下斑駁光影。林老師留下的二手筆記本電腦還鎖在鐵皮柜里,屏幕裂著蛛網紋。上個月省城來的記者教她們開網店,說能把山貨賣到全國。
“認證需要身份證...“春燕咬著下唇,戶口本壓在阿爸枕頭底下。忽然聽見窸窣聲,手電筒光柱掃過來,照見林老師發白的運動鞋——這個北大畢業的支教老師總穿著城里帶來的舊球鞋家訪。
“給你留了門。“林老師晃了晃鑰匙串,上面掛著清華校徽,“白天看見你在菌子坡轉悠,是在找松茸窩吧?“她從帆布包里掏出個塑料盒,“GPS定位器,省農科院的新設備,能記錄菌群生長數據。“
春燕摸著冰涼的儀器,想起上個月鄉里來人裝光伏板,說這是“科技助農示范工程“。林老師打開電腦,電商后臺跳出條新消息:“云南菌菇直營店關注了您的店鋪“。
三、蛛網
晨霧未散,春燕背著竹簍鉆進云杉林。GPS定位器在腐殖土上閃爍綠光,她小心撥開松針,暗紅色的松茸剛冒出尖。這是她發現的第七個菌窩,按照林老師教的“輪采法“,每次只取成熟菌子。
“滴滴!“手機突然震動——鄉里剛通的4G信號時斷時續。淘寶店鋪彈出訂單提醒:“上海客戶預定松茸三斤,要求冷鏈運輸“。春燕攥著沾泥的手機,想起昨天在鄉郵政所看到的泡沫保溫箱,那是電商扶貧項目新配的。
菌子市集上,二道販子王老六乜斜著眼:“丫頭片子懂啥冷鏈?“他的三輪車斗里堆著發黑的菌子,灑著增白劑。春燕默不作聲地亮出手機,訂單頁面蓋著“鄉村振興官方認證“的紅戳。
“每斤抽你二十塊手續費。“王老六的煙頭在晨霧里明滅。春燕想起林老師的話:“數字經濟時代,渠道費應該透明化...“她轉身走向郵政所的綠色招牌,玻璃窗上貼著“助農快遞八折“的通知。
四、逆風
暴雨沖垮了出山的便道,春燕盯著淘寶后臺的五個差評,指甲掐進掌心。“松茸變質“的投訴截圖上,菌柄泛著不正常的慘白——分明是王老六的貨混進了她的快遞箱。
“這是商業欺詐!“林老師拍著開裂的辦公桌,電腦屏幕定格在《電子商務法》第三章。春燕卻盯著賬戶余額:2376.5元,夠買三個月的降壓藥,還能給弟弟交下學期書本費。
鄉司法所的老張端著搪瓷缸嘆氣:“取證難啊...“話音未落,門口傳來無人機的嗡嗡聲。省農科院的專家正在調試新型測繪儀:“多光譜攝像頭能分辨菌子生長周期,配合區塊鏈溯源...“
春燕忽然抓起那盒被調包的松茸,菌褶里還沾著二道販子倉庫特有的石灰粉。林老師眼睛發亮:“云貨架!我們可以直播采摘過程!“
五、破繭
冬至那天,春燕家的土坯房來了群特殊客人。省電視臺記者扛著攝像機,背景里是新建的菌類合作社冷庫。阿爸扶著拐杖站在“電商致富帶頭人“錦旗旁,結結巴巴背女兒教的普通話:“感謝黨的扶貧政策...“
春燕卻躲在廚房給上海客戶回消息:“您要的羊肚菌孢子已寄出,林下種植視頻稍后上傳抖音。“灶臺上燉著天麻雞湯,砂鍋是杭州網友寄來的教師節禮物——給林老師的。
后山傳來施工隊的轟鳴,隧道貫通儀式就在下周。春燕摸著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簡章,封面上印著“國家專項計劃“。林老師把舊球鞋塞給她:“穿著去BJ面試,我當年就是穿著它保送的。“
六、回響
春燕拖著行李箱過安檢時,背包側袋掉出個塑料盒。安檢員撿起GPS定位器正要詢問,忽然睜大眼睛:“您就是滇西菌菇溯源系統的開發者?我們公司正想采購這套物聯網設備...“
飛機沖進云層時,春燕最后看了眼手機。抖音直播間里,阿媽正帶著婦女們分揀菌子,背景是新建的村級物流站。弟弟舉著識字卡湊近鏡頭:“這個字念'回',阿姐說飛出大山的人,最終都要回來畫個圓。“
舷窗外云海翻涌,春燕想起林老師臨走時的話:“真正的飛出大山,是讓每個山窩窩都長出翅膀。“她打開筆記本電腦,文檔標題閃爍:《縣域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路徑研究——基于滇西菌菇產業的實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