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川新夢:撫州文藝精品創作與特色文化走出去研究
- 意娜
- 5164字
- 2025-03-24 16:22:37
二、撫州景點相關的古代經典文藝作品
(一)擬峴臺
1.曾鞏與擬峴臺
尚書司門員外郎、來自山西的裴君在任撫州知州時,筑建了“擬峴臺”,并邀請曾鞏撰文紀實。曾鞏以建臺的歷程和撫州的自然風貌為核心,描述了壯麗的景致,同時肯定了裴君創建“擬峴臺”的努力。他巧妙地鼓勵裴君廉潔從政,與百姓共享和諧,將深沉的政治議題通過應酬的文字傳達。這篇文章被譽為技巧純熟、言辭真摯的文學作品。近代學者林紓稱贊其“一力奔瀉如下,幾于一發莫收”。
擬峴臺記
尚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治撫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臺以游,而命之曰擬峴臺,謂其山溪之形,擬乎峴山也。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游其間,獨求記于予。
初,州之東,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連山高陵,野林荒墟,遠近高下,莊大閎廓,怪奇可喜之觀,環撫之東南者,可坐而見也。然而雨隳潦毀,蓋藏棄委于榛叢茀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繚以橫檻,覆以高甍。因而為臺,以脫埃氛,絕煩囂,出云氣而臨風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風遠響,與夫波浪洶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勁櫓,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蒼顏秀壁,巔崖拔出,挾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岡長陸,虎豹踞而龍蛇走,與夫荒蹊聚落,樹陰晻曖,游人行旅,隱見而斷續者,皆出乎衽席之內。若夫云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旸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或飲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旁皇徙倚,則得于耳目與得之于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
撫非通道,故貴人畜賈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災少。其民樂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積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發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樂于此。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故予為之記。
2.陸游與擬峴臺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秋,愛國詩人陸游從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公事,十二月到撫州仁所。在撫州期間,曾多次登游擬峴臺吟唱,以擬峴臺為主題留詩數首。
登擬峴臺
層臺縹緲壓城,依杖來觀浩蕩春。
放盡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塵。
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醞藉人。
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
登擬峴臺
憔悴思吳客,凄涼擬峴臺。
一年秋欲到,兩鬢老先催。
裊裊菱歌斷,翩翩水鳥來。
倚闌哦五字,未穩莫輕回。
擬峴臺觀雪
垂虹亭上三更月,擬峴臺前清曉雪。
我行萬里跨秦吳,此地固應名二絕。
山川滅沒雪作海,亂墜天花自成態。
狂歌痛飲豪不除,更憶銜枚馳出塞。
蘆摧葦折號饑鴻,欲傅粉墨無良工。
摩挲東絹三嘆息,收入放翁詩卷中。
明朝青天行日轂,萬瓦生煙失瓊玉。
世間成壞本相尋,卻看晴山暈眉綠。
雨后獨登擬峴臺
高城斷處閣橫空,目力雖窮興未窮。
燕子爭泥朱檻外,人家曬網綠洲中。
誰能招喚三秋月?我欲憑陵萬里風。
更比峴山無湛輩,論交惟是一枝筇。
冒雨登擬峴臺觀江漲
雨氣昏千嶂,江聲撼萬家。
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
噴薄侵虛閣,低昂泛斷槎。
壯游思夙昔,乘醉下三巴。
3.王安石與擬峴臺
為裴使君賦擬峴臺
君作新臺擬峴山,羊公千載得追攀。
歌鐘殷地登臨處,花木移春指顧間。
城似大堤來宛宛,溪如清漢落潺潺。
時平不比征吳日,緣帶尤宜向此閑。
(二)麻姑山
1.顏真卿與麻姑山
顏真卿于其任撫州刺史之時,曾數遍徜徉于南城麻姑山之巔,那里的秀美景色與古老神話皆令他心韻悠揚、感懷良深。至大歷六年(771年)之春,他重踏麻姑山,于觀瞻仙壇之際,心手相應,即興潑墨成篇,得《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一文。此文九百余字,筆法剛毅流暢,結構恢宏大氣,被后人譽贊為“天下第一楷書”。
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傳》云:“王遠,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尸解,如蛇蟬也。經去十余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奕,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愿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余發垂之至要。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于內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侍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墜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癢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耶?”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歷三年,真卿刺撫州。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云,麻姑于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松皆偃蓋,時聞步虛鐘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余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開元中,道士鄧紫陽于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于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愿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于壇側。”玄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于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云鶴之類。
於戲!自麻姑發跡于茲嶺,南真遺壇于龜源,花姑表異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餐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巖,法箓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余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六年夏四月也。
2.李覯與麻姑山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魯公碑
他人工字書,美好若婦女。猗嗟顏太師,赳赳丈夫武。
麻姑有遺碑,歲月亦已古。硬筆可破石,鐫者疑虛語。
驚龍索雷斗,口唾天下雨。怒虎突圍出,不畏千強弩。
有海珠易求,有山玉易取。唯恐此碑壞,此書難再睹。
安得同寶鎮,收藏在天府。自非大祭時,莫教凡眼覷。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七星杉
五行與萬類,有象皆在天。如何彼杉樹,反更侔星躔。
子思古昔意,欲媚茲山巔。草木尚有斗,人物誰非仙。
栽培自何代,衰老今多年。大旱不減翠,涉春無益鮮。
生當好世界,過盡閑云煙。房心欲布政,柱石安可捐?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煉丹井
丹灶久已毀,井泉空獨存。此地非常地,今人非昔人。
我愿刀圭藥,輕舉朝明宸。一言洗天日,萬物歸陽春。
群仙誰嫉妬,使我身漂淪。俯視廢井水,欲飲礙荊榛。
徘徊片云下,泣涕沾衣巾。少壯幾何時,且醉樽中醇。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玳瑁石
前有縣大夫,取此石為器。囂然夸謂予,材與工俱美。
如何爾鄉人,器用曾莫備。無乃居荒陬,俗鄙不喜事?
答云此石堅,攻磨動時歲。官用錢出民,民用錢出己。
出民官不知,喜事誠可貴。出己乃傷財,誰能不惜費。
大夫聞此言,如有所忿戾。今君倡是詩,敢以報嘉惠。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秦人峰
秦法雖甚苛,秦吏若猶拙。山林不數里,俾爾逃得脫。
予觀后世事,政役火烈烈。茍非為鬼神,何計避羈紲。
圣皇今在御,百事咸均節。常披詔書意,苦念生財竭。
誰能將順者,所望在賢哲。無使峰中人,笑我民屠裂。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流杯池
幽居久不樂,心死如濕灰。聞言山有池,仙客曾流杯。
披衫向西坐,欲望無崇臺。何當命游宴,盡聚不羈才。
顧恐狹隘地,未足開吾懷。仰手河漢,決向天南來。
移舟復轉岳,壅遏成環回。橫持北斗柄,量盡酒星醅。
箕踞接下流,一歃空千罍。八風助吟倡,萬怪供嘲諧。
醉來散發臥,蠅聲視霆雷。冷笑勢利子,茫茫塵土堆。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碧蓮池
碧蓮何歲開?我時不得見。于今到池上,只有紅蓮綻。
紅蓮非丑惡,物以多為賤。阿蠻加解舞,不見真妃面。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虎跑泉
虎跑本何為,彼將對以臆。有如大丈夫,卓爾抱剛直。
盜泉既不飲,譖人亦不食。山中小禽獸,何足勞捉搦。
勇氣無所泄,爪地成遺跡。地神嘉乃誠,水源如開辟。
尋常竊六畜,夜傍人墻壁。是與豺狼同,聞此宜慚色。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丹霞洞
山西十數里,乃是丹霞洞。直上窮云霓,中寬入罌甕。
紅塵生不識,明月手可捧。人家千里庭,泉源六月凍。
風雨氣勢惡,草木精神竦。靈物少形見,仙官何職貢。
俗緣易厭倦,世事足愁痛。寄語松上鶴,他年期一控。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葛仙壇
仙翁猶在時,壇上何設施?仙翁一去后,夢草空離離。
下士固大笑,言者多不知。嗟嗟天壤內,共是枯魚池。
(三)墨池
墨池坐落于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傳言此地曾是東晉書法巨匠王羲之滌硯之所。曾鞏敬仰王羲之之才名,于慶歷八年(1048年)秋季,遠赴臨川,尋訪墨池古跡。時任州學教授王盛邀請其為“晉王右軍墨池”撰文紀實,故曾鞏依據王羲之生平趣聞,成文《墨池記》。文中雖從王羲之墨池古跡引入,但并未過多追究“墨池”之真偽,反而聚焦于王羲之本人,明示其成就乃是后天勤勉所致,進而昭示勤學之要義。
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四)疏山
疏山位于撫州市金溪縣,“疏”又作“疎”,原為唐代隱士何仙舟隱棲讀書處,被稱為書山。山中有疏山寺。
次韻太樸良友對何仙舟讀書山中見懷之作
得謝荷休澤,逍遙在巖阿。結廬庇風雨,樊圃搴藤蘿。
塞坐古人書,日夕猶詠歌。追念少壯日,玩愒亦已多。
兢兢事補塞,奈此遲暮何。美人百里內,邈若隔山河。
興懷貽好音,缊藉三春花。報言慎芳歲,卷石崇巍峨。
疏山
素楹丹檻勢凌空,一畝蕭然四望通。
幽事每尋佳客共,高情還與古人同。
滿山鐘磬蒼煙下,繞壑松篁晚照中。
會了功名須到此,長依荷菱向秋風。
過疏山題一覽亭,梁溪公所書也二首 其一
手遮西日到疏山,忽得昏鴉斂翅間。
未暇拈香參佛祖,且須幞被扣禪關。
月林散影參差靜,風磬傳音窈渺閑。
擬買一廛通水竹,杖藜他日寄疏頑。
疏山
江海相望二十年,依前骯臟倚門邊。
家風敢謂龐居士,句法空悲孟浩然。
想見風流繼蓮社,應傳圖畫入斜川。
病夫詩思猶艱窘,正似潮回上水船。
疏山
忙中安得此身閑,杖策西風自往還。
今日已償云水債,籃輿帶雨下疏山。
疏山
兩到臨川愧罔功,只憑心事對蒼穹
江鄉又喜今年熟,一笑歸田作好冬。
重訪招提恰六年,松風蘿月故依然。
世間萬事都休問,燕坐看山是好禪。
疏山
來往疏山四十年,主人與客兩華顛。
此心不改澄河見,往事休論過鳥然。
無復仙舟遺跡在,空余矮叔一燈傳。
危亭獨上窮登眺,古木蒼藤繞暮煙。
疏山
夾道蒼松六月寒,塵埃只隔白云間。
重游恰是十年后,往事空驚一夢間。
杰閣漫夸新卜筑,危亭不似舊躋攀。
憑誰說與矮師叔,投老求分一半山。
疏山
杖藜徐步興何長,宛宛嵐光接水光。
蟬噪荒林桐葉老,風回半野稻花香。
卻過蕭寺尋僧話,又入松軒臥晚涼。
雨后徽云山更好,與君行李未須忙。
(五)金柅園
金柅園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前身是州(府)衙后花園。
金園
臨川樓上柅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
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六)文昌橋
文昌橋位于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橋跨撫河兩岸,始建于乾道元年(1165年),是撫河上的第一座橋梁,有800多年歷史。
七夕文昌橋口占
共言烏鵲解填橋,解度天河織女橋。
織錦機中聞嘆息,穿針接上倚逍遙。
新歡正上初弦月,舊路還驚截道飆。
并語人間多情子,今宵才是可憐宵。
文昌橋遇饒侖
獨上飛梁俯白沙,逢君吐屬自清華。
生煙翠氣紆寒日,染月紅云作暮霞。
夾岸莎雞鳴自促,翻林荻雁影迥斜。
游鯈未厭臨秋水,余論時能借五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