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川新夢:撫州文藝精品創作與特色文化走出去研究
- 意娜
- 2882字
- 2025-03-24 16:22:34
一、精品的理論層面評價標準
精品必須是具有時代性和人民性的。
文藝作品總是反映所產生的時代的,即便內容主題來自不同的時空。文藝是時代的產物,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時代生活、凝聚時代精神、引領時代發展的”。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這不僅是他對新時代文藝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任何一個時代對文藝作品的要求和期待。文藝作品無愧于時代,需要立足于時代,反映時代。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對于文藝作品來說,“社會的色彩有多么斑斕,文藝作品的色彩就應該有多么斑斕;社會的情境有多么豐富,文藝作品的情境就應該有多么豐富;社會的韻味有多么淳厚,文藝作品的韻味就應該有多么淳厚。”“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只能被時代淘汰。”丁國旗引用吳承恩的例子說明,雖然文藝創作離不開想象與創造,但是這種想象與創造根本無法離開時代與現實為其提供的堅實根基。《西游記》雖然在藝術想象上豐富、奇特、大膽,但終究是時代的產物。也正因為作品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以及時代發展的本質規律,才得以最終超越其特定時代而久盛不衰。
吳承恩曾在《禹鼎志·序》中寫道:“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吳承恩自己都說,雖然書名是神怪,講的是鬼怪故事,但還是借故事反映、諷喻當時的時代的。換句話說,作者不論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故事,也只有講述自己時代的精神,才能得心應手,寫出優秀的作品。總而言之,文藝作品的時代性在于文藝作品需要反映時代。
反映時代要進入時代、讀懂時代和理解時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示的那樣,“社會是一本大書,只有真正讀懂、讀透了這本大書,才能創作出優秀作品。”“偉大的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把握的作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中國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也是文藝大有可為的時代,在這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演繹了無數動人心弦的故事,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成了氣象萬千的社會景象。這就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抓住時代特征,把握時代脈搏,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作。作家、藝術家要打造文藝精品,就應該明確文藝發展的歷史方位,深入時代,把握時代,以新時代文藝創作素材的極大豐富,助推文藝精品的不斷涌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希望大家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人民性是文藝作品的重要維度,文藝作品的創作導向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的重要論述,將人民置于文藝事業及文藝工作的核心位置。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文藝作品創作明確了人民維度。“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既是一個整體,也是眾多具體、個體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真實的人物是千姿百態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種各樣的人物,從人民的實踐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第一個評價層次是作品對人民生活的描寫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只有創作出典型人物,文藝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重視文藝作品對人民形象、人民生活的描寫,他在談到柳青的《創業史》時,便稱贊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塑造得好不好,人民生活刻畫得深不深刻,一直是文藝作品是否優秀的重要標尺。縱觀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祝福》《阿Q正傳》等,沒有哪一部作品是在這方面存在缺失的。
今天的人民是社會主義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建設者,只有歌頌他們才能出精品,才能為歷史存正氣,為時代樹風尚。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第二個評價層次是為人民書寫,為人民創作。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內核,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并發揚了這一精神,并很好地將其運用于文藝方面。他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將服務人民作為探討文藝問題的根本立場,這成為其文藝系列重要論述的核心理念、中心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人民的維度看似抽象,其實關注的是創作者的態度和原則問題。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藝術家,一定都是心系人民、深入人民、書寫人民的,那些生命常青的文藝作品,也都充滿著對人民命運的悲憫、對人民悲歡的關切,以精湛的藝術彰顯出深厚的人民情懷。這樣的文藝創作者,需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熟悉和體驗人民的生活,理解人民,歌頌人民,引起人民的共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關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
文藝作為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始終建立在人民生活的基礎之上。文藝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文藝發展本身的固有規律,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創作提出的具體要求,更是創作精品的根本出路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所列舉的大量作品,如《彈歌》《七月》《采薇》《關雎》《天問》《敕勒歌》《木蘭詩》,以及屈原、杜甫、李紳、鄭板橋等人的作品,都是從人民生活中產生、深刻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沒有融入人民的決心,沒有關懷人民的真情,縱有精致華麗的文藝形式,文藝作品終究都會因缺乏內容支撐而無法引起共鳴,淪為過眼云煙,難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