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商會交流會
- 重返98,從便利店開始致富
- 廬山煙魚
- 2328字
- 2025-03-22 19:28:07
“陳老板,你這便民服務的想法真不錯!“
“是啊,現在的便利店不能只顧著賣東西,還得想著怎么服務社區。“
商會交流會上,陳陽的發言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作為最年輕的與會者,他的創新思維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覺得便利店應該成為社區服務的一個重要節點。“陳陽站在臺上侃侃而談,“現在很多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年輕人工作又忙,如果能在便利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事,不是很方便嗎?“
臺下響起一片掌聲。
“陳老板說得對。“一位開連鎖超市的老板說,“我們一直在想怎么和電商競爭,卻忽視了實體店最大的優勢——離用戶最近。“
“不過這樣做,人工成本會很高吧?“另一位老板提出疑問。
陳陽笑著說:“確實會增加一些成本,但從長遠來看是值得的。比如我們店里的便民服務,雖然每單的收入不多,但讓更多人愿意來店里,自然就帶動了其他商品的銷售。“
“而且,“陳陽繼續說,“當居民把便利店當成社區服務中心,這種信任和依賴遠比單純的買賣關系更有價值。“
王秘書在一旁連連點頭:“陳老板年紀輕輕,這份經營智慧卻不簡單。“
茶歇時間,不少人圍著陳陽詢問細節。
“陳老板,你們店的便民服務具體都包括哪些項目?“
“現在主要有代收水電費、手機充值、快遞代收、小件物品寄存等。“陳陽說,“最近我還在考慮增加一些新的服務,比如社區圖書角、老年人健康咨詢等。“
“這些服務怎么收費?“
“有的收取少量手續費,有的完全免費。“陳陽解釋道,“關鍵不在于每個服務能賺多少錢,而在于能不能真正解決居民的需求。“
一位戴眼鏡的中年人插話:“我看你們店的位置也很講究,就在社區中心位置。“
“是的,李老板。“陳陽點頭,“便利店選址很重要。我們店在社區中心,老人遛彎都會經過,上班族回家也會路過,這樣才能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
“說得好!“李老板贊嘆,“你這店雖小,但經營理念很超前。“
回到店里,林小雨好奇地問:“今天交流會怎么樣?“
“挺好的,認識了不少人。“陳陽一邊整理貨架一邊說,“他們都對我們的便民服務很感興趣。“
“那是當然!“林小雨驕傲地說,“我們可是整個社區最受歡迎的便利店。“
陳陽笑了:“這還得感謝你的幫忙。對了,我今天又有了個新想法。“
“什么想法?“
“我想把便民服務做成一個標準化的模式,然后推廣到其他社區。“陳陽認真地說,“讓更多的便利店都能為社區提供這樣的服務。“
林小雨眼睛一亮:“你是想做連鎖店?“
“不完全是。“陳陽解釋道,“我想做的是一個服務模式的輸出,幫助其他便利店也能更好地服務社區。這樣不僅能讓更多居民受益,也能幫助更多小店主改善經營。“
“你總是想得這么遠。“林小雨看著陳陽,眼神里滿是欽佩。
“因為我相信,做生意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要創造價值。“陳陽說,“就像我們店,不僅要賣東西,更要成為連接社區的紐帶。“
這時,一位老人走進店里:“陳老板,幫我查查水費余額。“
“好的,張大爺,您坐。“陳陽立刻起身招呼。
看著陳陽忙碌的身影,林小雨若有所思。從一開始的普通便利店,到現在的社區服務中心,陳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的經營理念。
晚上,陳陽整理著今天在商會上收到的名片。其中有幾位老板表示想進一步交流,甚至有投資的意向。
“要不要考慮開分店?“林小雨問。
陳陽搖搖頭:“現在還不是時候。我想先把這家店的服務模式完善好,做出真正的示范效應。“
“你說得對。“林小雨點頭,“穩扎穩打比盲目擴張好。“
第二天一早,陳陽就開始著手規劃新的服務項目。他打算在店里開辟一個小型閱讀區,擺放一些書籍和報刊,讓居民能有一個休息看書的地方。
“陳老板,聽說你去參加商會了?“王阿姨來店里買東西。
“是的,王阿姨。“陳陽笑著說,“我在會上介紹了我們店的便民服務,大家都很感興趣。“
“那是,你們店現在可是我們社區的驕傲。“王阿姨說,“昨天街道辦的人還專門來問我們,說要把你們店作為示范點。“
陳陽謙虛地說:“這都是街坊鄰居支持的結果。“
“你這孩子,就是實在。“王阿姨欣慰地說,“對了,我聽說你要辦讀書角?“
“是的,想給大家提供一個看書休息的地方。“
“好啊!“王阿姨眼前一亮,“現在老年人活動場所就是少,有了讀書角,我們也能有個去處了。“
送走王阿姨,陳陽開始測量店內空間,規劃讀書角的位置。林小雨在一旁幫忙出主意。
“要不要做個簡單的飲品區?“林小雨建議,“這樣大家看書的時候能喝點東西。“
“好想法!“陳陽贊同,“不過得注意控制成本,價格要讓大家都能接受。“
就在這時,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人走進店里。
“請問是陳老板嗎?“中年人遞上名片,“我是某某投資公司的張總,聽說了你們店的事跡,很感興趣。“
陳陽接過名片:“張總您好,不知有什么指教?“
“是這樣的,“張總環顧四周,“我們公司想投資社區便利店項目,看中了你們的經營模式。如果你愿意,我們可以提供資金支持,幫你快速擴張。“
陳陽認真聽完,說道:“謝謝張總的好意。不過目前我更想把這家店經營好,把服務模式完善好。“
“年輕人不要錯過機會啊。“張總勸道,“現在市場競爭激烈,機會稍縱即逝。“
“我明白。“陳陽微笑著說,“但我覺得,機會是靠實力抓住的。只有把根基打牢,才能走得更遠。“
送走張總后,林小雨問:“你真的不考慮嗎?有了投資,確實能發展得更快。“
陳陽搖搖頭:“現在不是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要創造一個真正能服務社區的模式。這需要時間和耐心。“
看著陳陽堅定的眼神,林小雨突然明白了什么。這個年輕人的眼里,不只是生意,更多的是一份責任和擔當。
夜深了,陳陽坐在即將改造的讀書角位置,想象著這里以后會成為社區居民交流的新空間。從便利店到便民服務,從商品零售到社區服務,每一步都是他深思熟慮的選擇。
“陳老板“這個稱呼,承載的不只是一份生意,更是一份使命。而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讓這個小小的便利店,成為溫暖社區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