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被邊緣化,但并不是有些人擔心的文學就要消亡了,實際情況是愛好文學的人越來越多,各地都有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和規模大小不一的文學講堂。”
(強調文學的生命力源于人的本能,不會因邊緣化而消失。)
2.“文學最基本的東西是什么?就是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寫什么’,主要是關乎他的膽識和趣味,‘怎么寫’關乎他的聰明和技巧。”
(點明文學創作的核心矛盾,二者需辯證看待。)
3.“當今文學被邊緣化……文學本身也有了問題,我們現在的文學確實太精巧,也太華麗,就像清代的景泰藍一樣,而中外文學史上的那些經典作品,有些現在看起來顯得很簡單,有些可能顯得很粗糙,但它們里面有筋骨、有氣勢、有力量。”
(批判當下文學的形式化傾向,推崇經典的內在力量。)
4.“講文學如同講禪宗,有些東西可以說出來,有些東西說不出來,一說出來就錯了,就不是那個意思。”
(強調文學創作的實踐性與不可言傳的特性。)
5.“經典名著是學習創作的好方法。學習經典名著,學習大作家,我的體會是主要研究人家的思維,研究人家的觀念,就要思考,你對這個世界是什么看法,你對這個社會是什么看法,你對生命是怎么體會的。”
(指出學習創作的核心是研究大師的思維與觀念,而非單純模仿技巧。)
6.“在選材的時候,不要你聽到或者是看到、經歷到了一個什么故事,把你一時的興趣勾起來了你就去寫,起碼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琢磨這個故事有沒有意義,表達的是你個人的意識還是集體的意識。”
(強調選材需思考意義與意識屬性,避免盲目動筆。)
7.“小說是啥,我理解小說就是說話,但說話里面有官腔、罵腔、笑腔、哭腔,有各種腔調,在我理解小說就是正常的跟人說話的腔調,你給讀者說一件事情,首先把你的事情說清楚、說準確,然后想辦法說的有趣,這就是好的語言。”
(以“說話”比喻小說語言,強調清晰、準確與趣味性的統一。)
8.“節奏就是氣息,氣息也就是呼吸,語言上要講節奏,而且對于整部作品,或者看一部作品、寫一部作品,整部作品更要講究節奏。什么是好的身體?呼吸均勻就是好身體。有病的人呼吸就亂了,不是長就是短。”
(用“呼吸”類比寫作節奏,強調其對作品生命力的重要性。)
9.“現在的寫作如果沒有現代性就不要寫了,如果你的意識太落后,文學觀太落后,寫出來的作品肯定不行。而傳統中的東西你要熟悉,你既便欣賞西方的認識論,你更得了解中國的審美方式。”
(強調作品需兼具現代性與傳統根基,立足本土文化。)
10.“當你把自己交給神的時候,不要給神說你的風暴有多大,你應該給風暴說你的神有多大。”
(以哲言作結,隱喻創作者需在困境中堅守內心力量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