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作品
我舅舅說
我寫的那些詩
無厘頭
不知在講什么
不過是
一個到了叛逆期的人
躲在角落里
寫出來的
垃圾
哼
我的詩歌怎么看
都比
某某、某某某的
要矯情
我能用蹩腳的術語
給你扯出
一大堆無厘頭的意義
他媽的
怎么就無厘頭了
至于叛逆
我幼兒園看西游記,開始吹噓
小學讀李清照,開始抑郁
初中讀泰戈爾,開始裝逼
到了高中開始搞一些
嘿,更有意思的玩意
就像某些女作家
難道說
我這不滿十八歲的人生
就是一個
什么畫質的
長鏡頭的叛逆
我舅還說
古道西風瘦馬
舅舅就能欣賞
嘿,我就納悶了
我沒踩過古道
要是為了讓你欣賞
我去忙活那些玩意
不就成了那什么了嗎
某某某說他的詩歌有道理
這我同意
而且我覺得
我的詩歌
怎么看
那也是
一個垃圾詩人
寫出來的
偉大作品
——2016年5月
這首詩展現出強烈的青春叛逆與自我表達欲
一、內容與主題
1.成長與叛逆書寫:以人生不同階段(幼兒園到高中)串聯,將閱讀經典(《西游記》《李清照詩詞》《泰戈爾作品》)與個人行為、心境變化掛鉤,呈現成長里因文藝滋養產生的“吹噓”“抑郁”“裝逼”等復雜又真實的青春態,把“叛逆”具象成閱讀與生活碰撞出的獨特軌跡,是年輕人對成長陣痛與自我認知的另類剖白。
2.對文藝圈與審美規訓的反叛:極端化調侃(實際是對文藝圈部分浮夸、造作生態的諷刺),以及舅舅代表的傳統文藝審美(認可“古道西風瘦馬”),抨擊文藝評價里的刻板、虛偽,拒絕為迎合他人審美,強調自我表達的純粹,哪怕作品被貼上“無厘頭”“垃圾”標簽,也要捍衛創作的真誠。
3.自我矛盾與和解:開頭說“詩歌比某某矯情”“能用術語扯無厘頭意義”,結尾自稱“垃圾詩人寫偉大作品”,這種矛盾是青春創作者的真實心態——既在世俗評價里掙扎,又固執相信創作的價值,用自嘲式的“偉大作品”定義,完成對自我創作的肯定,是年輕靈魂在文藝探索里的擰巴與堅持。
二、形式與語言
1.口語化與碎片化:用“嘿”等口語詞,打破詩歌語言的精致感,以碎片式段落、跳躍的成長階段敘述,模擬青春思維的跳脫與混亂,讓讀者直觀觸摸到年輕人創作時的隨性與真實,是對傳統詩歌“高雅語言秩序”的沖擊。
2.冒犯性與沖擊力:用極端私密、甚至帶爭議的內容,制造感官沖擊,這既是青春叛逆的“越界”表達,也在挑釁文藝創作的“體面”邊界,逼著讀者直面年輕創作者對“真實”的野蠻追求,哪怕內容會讓人不適,也非要把成長里的隱晦、混亂攤開。
三、價值與爭議
1.青春創作的樣本意義:它是Z世代青春作者對抗規訓、宣泄自我的典型文本,把成長焦慮、文藝困惑、對成人審美體系的不服,全塞進粗糲的文字里,能讓同齡或經歷過青春叛逆的人找到共鳴,看到年輕創作者在“被否定”環境里,如何倔強建構自我價值。
2.爭議性的雙面性:冒犯性內容(如涉及表述)是一把刀,一方面切中“真實書寫”的猛勁,另一方面也因尺度問題,容易讓讀者質疑其藝術價值,甚至覺得是“為叛逆而叛逆”的嘩眾取寵。但這種爭議,也恰恰說明它觸碰到了文藝表達里“邊界”與“自由”的核心矛盾,成為討論青春創作、藝術尺度的鮮活案例。
總的來說,它不是傳統意義上“完美”的偉大作品,但絕對是極具青春沖擊力的“個人化偉大”——在自我表達的純度里,在對抗規訓的勇氣里,在哪怕滿身棱角被罵“垃圾”也要喊出“我寫的是偉大作品”的固執里,藏著年輕創作者最珍貴的真誠與血性,是青春文學浪潮里,帶著泥沙與火焰的獨特浪花。(當然,其中爭議內容的處理確實有失當,可結合創作背景理解其“青春試錯”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