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煩嗎?
吃藥沒有用,看心理醫生更煩。最好的解決方法,莫過于臨摹《心經》。
什么?用毛筆?我已經幾十年沒抓過了。你說。
用什么筆都好,只要坐下來寫就行,但是盡可能用毛筆,就算你已生疏了很久,也不要緊。有種寫經紙,讓你鋪在《心經》的原文上面,你只要抓著毛筆,一筆一筆臨摹好了。
寫多了,就可以把原文丟掉,用自己的字體去抄。
至于毛筆怎么抓,當今已有一套理論,推翻了從前老師的死教條,你要怎么抓就怎么抓,隨你便,沒有規定的姿勢,你自己覺得舒服就是,這么一說,放心了許多吧?《心經》的真髓在于“心”,先放下。
如果你已經克服了抓毛筆的心理障礙,但又不想照日本人的方法去臨摹,試試我近來寫經的過程吧。
要照什么人寫的來寫呢?當然是我們最敬仰的高僧弘一法師的書法了。有些人也許認為他的字造作,故意寫成叫什么“和尚字”的,但我并不認為如此。弘一法師未出家之前臨摹魏碑,功底很深,又學過宋人黃庭堅的字,寫出來的更是瀟灑。當了和尚之后選擇的字體,只不過是像他學佛一樣嚴謹,一筆一畫都恭恭敬敬,這是他一絲不茍地寫出來的成果。
所以要臨摹《心經》,最好是用弘一法師的字去練。
但是弘一法師寫過的《心經》原稿不知在何方,復制的印刷品中,字體很小,看不出用筆,只得一個形罷了,但照此臨摹之,亦無妨。
我較苛刻,從弘一法師寫過的各種大字經文,和一些嘉言集聯中,一個字一個字影印出來放大或縮小,集字貼在一張紙上,整個過程令我想起集王羲之的《圣教序》。
好了,弘一法師寫的《心經》,每行十個字,一共有二十六行,加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題目,是二十七行。
臨摹弘一法師《心經》,我起初計算每行字數,以及有多少行,然后再用紅筆畫格子,過程甚為繁復,未書《心經》之前,已氣餒。
有一天,到上環的“文聯莊”去,看到有一張給人鋪在紙下面的薄棉被,竟然印“寫經用”三個字。原來格子已被打好,每行十格,一共有三十七行,讓書經者在前后有空位題字或書經日期,以及回向給誰,等等。我只要用一張普通大小的宣紙,將它折半,切開,鋪在這張畫了格子的被單上,就能即刻臨摹了。
《心經》版本,很多人都將最基本的“般若波羅密多”中的“密”字,寫為“蜜”。一看字形,聯想至“蟲”,或者“糖”來,對原文甚為不敬。既然這只是梵語的音譯,為什么不作“密”呢?有神秘、保密的字義,是更貼切的,非常同意弘一法師的用法。
也有人批評弘一法師所寫的《心經》,在字體上沒有什么變化。臨摹多了才知道每一個同樣的字都各異。但是,這已是小節,變化與否,不要緊。有變化亦可,無變化亦可。最能解釋得清楚的,莫過于弘一法師自己說的:“朽人寫字時,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畫、筆法、筆力、種類,乃至某碑、某帖之源,皆一致摒除,決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視之,即可矣。”
我們在還沒有功力將書法寫成一幅圖案之前,先不必管重復不重復,盡量去臨摹即行,如果再那么用心良苦,又是心煩的問題了。
一放開,臨摹弘一法師的書法也行,臨摹日本老和尚的字也行。篆、隸、草、行、楷,都不要緊了。
當然,在中國書法家的《心經》中,我們還是可以學到許多字體上的變化?!都质ソ绦颉泛竺?,懷仁和尚同時集了王羲之寫的《心經》行書,也是十分珍貴,非常值得臨摹的作品。于貞觀九年(635年)再將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集起來刻成的楷書《心經》,也是典范。
清末劉墉的行書《心經》寫得隨意,鄧石如寫的篆書《心經》,也是我臨摹的對象。
全文二百六十字的《心經》,內容你看得懂與否,也并不重要,只要念念、抄抄,心自然清了。
日本人的習慣,將《心經》分為十七八字一行,一共十六行,他們的寫經紙也大多數用這種規格去訂,如果有興趣買來用用亦無妨。書完《心經》,已知心無掛礙了,沒有什么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分別,大家都抄同一種《心經》,格式相異,又如何?
等到把抄經的基礎打好,就可以玩了。
怎么一個玩法?
在扇面上寫“涅槃”兩個大字呀!要不然,在橫匾上寫寫“三藐三菩提”,亦甚飄逸。
但是,抄《心經》的最大好處,是在家人和朋友有病難,自己感到無奈時,寫來回向給他們,這是真正的“以表心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