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過年

第六章過年

1937年7月30日,天津淪陷。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日軍一邊以談判爭取主動,一邊增兵進一步擴大軍事行動,日軍將關外的關東軍緊急調至長城一線。并將天津、通縣等地的日軍重新布署,到7月下旬,日軍援軍開到后,開始大舉進攻北平和天津,29日,第二十九軍駐天津的第三十八師曾奪回火車站。包圍東局子的日本軍用機場,但30日奉命撤回天津,同日,天津淪陷。

1939年3月20日,日本侵占文安城。

天津人常說:北門富、東門貴、南門貧、西門賤。東門不遠的小劉莊附近的海河上,一座寬敞的浮橋連接著海河兩岸。河岸綠樹掩映,林立的商業以及不遠處工廠高聳入云的煙囪、教堂的色彩鮮艷的球形圓頂。在水中形成倒影,清澈的微波蕩漾,如海市蜃樓一般美妙。浮橋正對面的萬元堂門口停滿了一排排洋車和車夫,李老先生的包月車夫衣著整潔精神煥發。眼睛更是緊盯著門口兒,小伙兒顯得格外機靈。藥店里面排隊看病的、排隊拿藥的、藥房里抓藥的、包藥的、一派繁忙景象。李老先生座在診室給病人診脈,二兒子坐對面負責執筆開處方,大兒子站在長長的柜臺里,身后是高高長長的一排,由一個個棗紅色小方格抽屜組成的中藥柜子,每個小抽屜上整齊地貼著各種中藥的名稱。他負責抓藥、收款、記賬。寬敞明亮的藥店里沒有一個閑人。李老先生憑高超的兒科及婦科醫術在天津市遠近聞名。醫好的病人更是不乏達官權貴。

今天李老先生要給一位極其重要的病人出診。李老先生一走到門口,車夫馬上把擦的干干凈凈的洋車拉到門口,李老先生兩手一撩長袍,坐上車。海河碧波蕩漾,成群的潔白的海鷗有的悠閑地飄浮在水面上,有的鳴叫著在天空飛翔。兩只膽大的海鷗在橋面上快樂地跳躍著,洋車過了小劉莊浮橋,右轉沿河堤臺兒莊路向前約一公里從浦口道左轉再向西,大約二十分鐘后,便來到綠樹掩映的建筑風格迥異的五大道洋樓建筑群,在一幢坡頂紅瓦的三層小洋樓漆黑的大門前,李老先生吩咐車夫停下,他下了車。在衛兵給通報后,李老先生跟隨他進到宅院里。

今天的病人是賣鞋老板給介紹的,天津最高行政長官褚玉璞的家屬。李老先生已經是第二次上門出診了。這次來,家里的人都特別開心,因為病人的病情大見起色。診了脈,開好了藥方。李老先生沒有喝茶:“放心吧!這次調了幾樣兒中藥,應該很快就會痊愈。”安慰了幾句便出門上車回了萬元堂。大概半個月后的晚飯時分,賣鞋老板一進門就高興地跟李老先生說:“病人徹底好了。他十分高興。提出要跟你做干親。點名收你家老大給他做義子。”李老先生聽了點頭應允。

天津利順德大飯店,建于1863年,莊嚴端莊、高貴、典雅的英國古典建筑風格。有著歐洲中世紀的鄉間田園特點。走進這家酒店,絕對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很快到了約定的日子,天津利順德大酒店大堂里,高朋滿座,他們舉行了隆重的認親儀式,餐后的舞會更是別開生面。讓所有到場祝賀的親朋好友玩兒個盡興。

李老先生的藥房里,專門設立一個賬簿,記錄著欠帳病人的姓名和欠款藥品名稱及金額。遇到沒錢的,除了診療費全免以外,該拿藥拿藥,一概記賬。什么時候有錢什么時候再給。李老先生常跟病人說看病不能等,養病如養虎。李老先生特意囑咐老大李春月:“對于窮苦人,不許催賬,如果賬上錢實在緊張,影響了進藥周轉,有錢人看病拿藥時,可以酌情多收一些。記住,干咱們這行,到什么時候都是:‘窮人看病,富人拿錢!’

隨著1928年小女兒的到來,更是讓萬元堂的生意好的開了掛。

1936年,老三李春明與靜海縣的胡艷茹舉行了隆重的婚禮。至此,四個兒子全部成家立業。老大李春月的妻子是文安大圍河郝郭紀村的,老二李春光的妻子是天津市的。老四的妻子來自文安縣土橋村。李老先生夫婦心里的石頭也終于落了地。1937年這一年,老大、老二、老三房里分別生了一個胖小子。李老先生一年得三個屬牛的大胖孫子,老兩口美的打心里往外說不出的高興。他們按長幼跟老二家的兒子叫大牛,給老三家的兒子叫二牛,老大家的兒子叫三牛,因為三牛個子最高,大家更喜歡稱呼他“大個兒”

1937年春節前夕,小弟弟李書元從文安老家來天津探親。他按照信上的地址,在萬元堂后面胡同里高大的門樓下,兩扇深紅色的大門前停下了腳步。放下大包小包的行囊,從兜里掏出信紙,又核對了一下門牌號,確認無誤后,推開門,進門來迎面是一個高大的灰色影背墻。影背墻上正中間畫著精致的松鶴延年的圖案。繞過影背墻便進到院子。院子很大,但非常整潔,通往正房門口的月臺都是灰磚鋪成的踴路,東墻角矗立一棵高大的柿樹,再往里西箱房對面是大片的一畦畦的空地。高高聳起的屋脊前面的坡頂上一排低矮的鴿子窩旁,幾只鴿子咕咕叫著跳著……李陳氏穿過寬敞高大的月臺,款款走下臺階。笑著迎了上來,接過白薯干、玉米面、花生瓜子等土特產。熱情得問長問短。送客的包子迎客的面,怎么個由頭呢?老板打算過了年辭退伙計又不好開口,在年前聚餐時則會將一盤包子放在那個伙計的面前,得到包子的人過了年就不必再來上班了。晚上,主食是菜碼豐盛、風味地道的天津打鹵面。飯后,李老先生高興地呡了口茶,邊用小胡梳梳著胡子,邊跟弟弟聊天。小弟弟覺得新鮮,拿過去仔細端詳。和田玉的碧綠的胡梳一寸多長,放在手心里溫潤無比。大紅的絲線墜著兩個小小的銅錢,銅錢再往下串著一個血紅色的玉菱角。“哥,這么大院子到了開春兒可以種些菜。”“我每年都種些人參、黨參、藏紅花等藥材。”“大哥,哈個房頂兒上哈是養的鴿子呀?”李老先生對弟弟說:“老三從鴿子集胡同鳥市買的,他喜歡!”哥哥關切地問:“咱媽媽身體怎么樣?今年地里收成還行嗎?”“咱媽挺好的,揍是總念叨你們。倒是牛馬年好種田,至包根兒揍多種收成高的高梁和棒子,還算湊合夠吃的。”李老先生指著屋里的四個大箱子說;“書元,咱這日子行了。看這四個大箱子了嗎,每個箱子里是400塊大洋。170-180塊大洋能兌換一根金條。”小弟弟將小胡梳遞給李老先生,看著眼前的四個大箱子高興地說:“奧,太好了。你發財了,哥,等村里的大坑干了,你墊塊莊戶吧,然后再在村北了置辦二十畝地,我替你們雇長工種著地,多好!”李老先生看著李陳氏,兩人相視一笑。于是岔開話題:“那個嘛!明天頭晌讓老三帶你去南市逛逛。然后去澡堂里洗個澡。‘不到南市等于沒來天津衛,不到玉清池洗個澡,就等于白來天津走一遭。’那里熱鬧極啦!有跤場、戲樓、小吃店,你到玉清池里好好洗個澡,那里面西門子電梯一直通到四樓的觀景臺,簡直闊極了!再聽聽小蘑菇獨一無二的吆喝聲……中午你們爺倆就在東興大街群英戲院對過,寫著“哈爾濱至此馬記”的三間平房里嘗嘗正宗的東北燒麥。后晌讓他帶你去勸業場逛逛,晚上去狗不理包子鋪嘗嘗天津正宗的狗不理包子。”小弟李書元有點不高興“下次吧。我明天回文安,馬上要過年了。家里什么都沒安排呢。”

第二天李老先生包月車負責送他一程。李陳氏把洗得干干凈凈疊得齊齊整整的一大包舊衣服和一袋子白面放在小弟弟的自行車后座上,讓小弟弟捆結實帶上:“衣裳給孩子們穿吧。白面幫我們給媽媽帶回去。”李老先生把三弟送出去很遠,他又勸大哥在老家買莊戶置地。李老先生根本聽不進去:“書元,你不要再說了!”小弟弟只好悻悻地離開了天津。回到家,他把白面送到老人屋里跟老娘說:“我跟我大哥一起出錢從天津給你買了袋兒白面。”其實如果李老先生聽了弟弟的話,在老家置辦了房產田產,也許結局會好得多。只可惜,沒有如果。

“小孩兒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天津衛從臘八開始,就有淡淡的年味了。臘八節這天,李陳氏早早的就起來,率領三個兒媳婦,用頭天晚上泡好的紅小豆、綠豆、薏米、果仁、蓮子、紅蕓豆、百合、黑米、黍米、江米、栗子和紅棗等二十多種食材熬了一大鍋臘八粥。里面還特意放了不老少的青絲玫瑰、糖桂花醬。因為小火慢熬,時間特別長。家人早飯時喝上了香氣四溢的臘八粥。中午按風俗習慣是臘八素餃子。餃子餡更是講究:白菜、綠豆芽、香菜、木耳、花菜、香菇、紅粉皮、果子、香肝、面筋等切碎,用香油將醬豆腐和麻醬調和粘稠粥狀加入青醬后,倒入菜餡里,攪拌均勻。下午,她們取來提前特意備好的天津獨流老醋和天津寶坻四六瓣紫皮蒜。她們把紫皮蒜一瓣瓣剝皮兒,切去頭兒洗凈涼干,倒入干凈的瓷壇里。封好口兒。等到過年時做吃餃子的蘸料。

“臘八粥,喝幾天,稀里嘩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扭一扭。”

臘月二十三,就是天津的小年兒,也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到春節,說話就要注意了,不能說不吉利的字兒。這一天非常的重要,傳說每到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于是人們買來又甜又粘的糖瓜祭灶。灶王爺的嘴被粘住了,免得生事非。“灶王爺,本姓張,一杯清茶三柱香。”李老先生和李陳氏早早起來,率領著全家人在灶王爺的供桌上擺滿供品,舉行隆重的祭灶儀事。邊磕頭邊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用新的灶王爺的畫像將舊的替換下來燒掉,這叫送神上天。

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餃子。祭灶無論如何必備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粘粘的糖瓜。一定封住灶王爺的嘴。生意人之間的債務以及窮人的欠債,有一個不成文的鄉規民俗,到了三十之前沒有清償的債務就不能再追著討要了,對雙方都不好。為躲債外出的人也可以回家吃餃子過團圓年了。

李老先生寫得一手好字。每年春節前都要親自動手寫春聯。到了二十九這一天,他總是準備好多的紅紙,寫上許多副對聯放在萬元堂門口。有喜歡的朋友、病人、鄉鄰,便自行拿去。

過年,李老先生置辦年貨,鞭炮和芥末是必不可少的,他提前三天就用滾開的水調上一小茶碗金燦燦的芥末面兒糊,用報紙蓋好,放置在水缸根兒下陰涼處以備初一吃餃子用。

過了小年兒,街道兩旁賣年貨的攤位多起來。春聯、花炮更是必不可少的。遠遠望去,紅成一片,年味愈來愈加濃厚了。

三十上午貼春聯,三十晚上吃肉餡(韭菜、蝦仁、豬肉、果子)餃子。吃過餃子原湯化原食,每人必備一碗餃子湯。外面鞭炮聲此起彼伏,年味兒達到高潮。十來歲的小女兒穿著新衣裳,打著燈籠在外邊跟小伙伴一起玩兒,孩子們口中念念有詞:“有打燈籠的都出來呀,沒打燈籠的抱小孩呀!金魚拐子大華藍呀,一大一個燈,二大一個燈,三大買個吉利燈。一大一個炮,二大一個炮,三大買個皮老道。打燈籠來烤手來,你不出來我走啦。”鞭炮聲此起彼伏,地上一群一伙的燈光,半空中此起彼伏的煙花,天空中繁星點點,簇擁著一輪新月,美輪美奐。分不清哪是人間哪是天堂。大人們則換上盛裝,有的洗菜、有的剁餡、有的活面兒。然后圍坐在桌房,一邊搟皮,一邊包素餃子,準備初一早晨的素餡餃子。全家大人孩子十七口團團圓圓熱熱鬧鬧地過大年的那個幸福的滋味兒,再加初一早晨放過鞭炮餃子一上桌,四兒四媳八個人一同給他們老兩口兒磕頭拜年的隆重場景。如同一幅幅無比美好的畫面,定格在李老先生的腦海里。什么時候想起就立馬浮現在眼前,足足能使他忘記以往所有的遭遇與坎坷。打心眼兒里能幸福許久……

中國每到大年初二是迎婿日,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在天津這一天更是特別重視。說起初二女兒回門,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

相傳明朝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秀英皇后的小女兒安慶公主下嫁給都尉歐陽倫。當年已經出嫁的公主們都回婆家過年了。唯有新出嫁的安慶公主嫌棄婆家寒酸,不愿意回去過年。非要在皇宮中與父皇母后過年。馬皇后開導女兒說:“你已為人妻,要孝敬公婆,體貼丈夫。他們多么盼望與剛過門兒的新媳婦熱熱鬧鬧過個團圓年呢!你仗著是皇帝的女兒不回婆家過年,他們雖然說不出什么來,但是他們心里會高興嗎?如果將來你當了婆婆,你的兒媳是公主,過年不與你們團圓,你會高興嗎?”好說歹說,安慶公主總算回婆家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安慶公主便帶上歐陽倫回到宮中給父皇母后拜年。朱元璋問女兒:“你給公婆拜過年了嗎?”安慶公主搖了搖頭。于是大怒:“我當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怎么大過年不先給你公婆磕頭,而大老遠先進宮拜我們呢!去,你趕緊回去先給你公婆拜年,踏踏實實在婆家呆上一天,好好侍奉他們。明天初二再來給我們拜年吧!”朱元璋說完走進書房寫了一副對聯遞給女兒,緊接著便把他們攆了出去。安慶公主回去打開一看:“羊跪乳,媳敬婆”橫批是:“天經地儀”安慶公主只好跟著歐陽倫回去了。第二天初二再來宮中拜年。于是民間紛紛效仿。從那時開始,大年初二女兒才回家過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此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與丈夫同行,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迎婿日”或“姑爺節”。民間百姓則認為,出嫁的女兒三十晚上不能看娘家燈,在大年初一這天更不能回門,否則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

初二這天,四個媳婦穿戴整整齊齊,盛裝安排中午的飯菜。有的摘菜,有的活面,有的拿大瓢從灶旁的大水缸里一瓢一瓢地將水舀起往鍋里添水。三個女兒女婿都帶上點心水果陸陸續續進門拜年,好不熱鬧。豐盛的午餐后便支起兩張桌子開始打牌。女人一桌由老二媳婦坐陪。三個姑爺由老大老二輪流坐陪。由于他們關系處的非常融洽和協,平時隔三差五的都回來聚會打牌。李陳氏更是每每樂得見三個閨女回家長期住著,以享天倫之樂。

天津是遠近聞名的曲藝之鄉,戲曲大碼頭。鼓樓、娘娘宮從大年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張燈結彩。去鼓樓劇場里聽相聲、指甲胡同附近的鴿子集胡同逛鳥市,南市逛茶樓、群英戲院看戲。這些地方,是老三經常光顧的。

過了十五,藥店就正常開門營業了。這天天剛擦黑兒。全家人正圍坐在一起吃晚飯。突然進來個看病的。只見來人瘦瘦的,高高的個子,鷹鉤鼻在麻麻坑坑的瓜子臉上特別顯眼兒,兩撇希希的小黑山羊胡子。兩只小眼睛在房間里到處撒嘛!李老先生問他哪不舒服。他說:“是家父要看病,麻煩您得上門出趟診!”李老先生繼續問道:“老人怎么不好受呀?”他說:“我也說不好,您還是跟我去看看吧!”來人伸手往南一指:“就南市入口附近。”“今兒有點太晚了,黑燈瞎火的,您啦告訴我們具體地點,我們明一早就到好不?”李陳氏說道。“病人不能等啊,臨來前兒,家母讓我告訴您加倍付錢”李老先生放下筷子,起身就進里屋穿棉袍。李陳氏隨后跟進里屋。低聲說:“我怎么看這人都不象好人。不行還是推了吧,這黑燈瞎火的。再出點事兒。”李老先生說:“沒見著病人就推了不合適吧?”李陳氏想了想說:“那你也別自己去。”隨即出來吩咐道:“老大老二你倆也別吃了。騎洋車陪著你爸爸的包月車后面,哥倆跟你爹一起去一趟吧!”

不到半個時辰,爺仨跟包月車夫就回來了。老大一進門就說:“媽,今兒多虧了你啊!我們出去跟著那人,還沒到南市呢,那人帶著我們左拐右拐,繞來繞去,不大會兒,那人就沒影兒了。幸虧我們跟著了。要不然只不定出什么事呢!”李陳氏說:“我一看他就不是什么好鳥!”

不久,大弟李書鴻回來一趟。哥四個圍著大伯伯問長問短。大弟見著三個滿地跑的大孫子,剛放下這個,就又抱起那個。喜歡個沒夠:“真好看,起名字了嗎?”李陳氏笑著說:“屬牛的,都叫牛,老二家的最大,叫大牛,老三家的就叫二牛,老大家的最小,叫三牛,三牛個子最大,我們都管他叫大個兒。”大弟弟李書鴻臉上笑開了花:“好啊!好啊!簡直是牛氣沖天啦!”“大號呢?長大了不能總是牛牛的吧”李陳氏接著回答道:大牛叫李萬才,把咱家藥店的堂號給了二牛,叫李萬元,三牛叫李萬友。“好名字!一聽揍是我大哥給起的!”李陳氏邊笑邊接過老三媳婦手里盛著桔子皮水的茶碗,雙手遞給自己的小叔子:“你們大蘇結婚了嗎?”李書鴻笑著回答:“結了,頭年兒結的婚。怕咱媽想她,我在老家跟咱媽媽過的年。”“大蘇的婆婆家在哪里呀?干什么的?”“勝芳街上做鞋的,條件兒挺好的。”大弟弟李書鴻說著,開心地笑著,仰頭將手中朝他笑的三牛大個兒一下子舉過頭頂,轉著圈:“讓你跟著拾樂,讓你跟著拾樂。逗得大個兒更是咯咯笑個不停!”

這一天午飯時,李老先生問:老三,我看你又買鳥了,這些天你們都干什么了?”玩兒唄!去南市跤場看摔膠的,聽小蘑菇的吆喝。到群英戲院聽戲,戲院對過兒吃正宗哈爾濱燒麥。去鼓樓聽相聲。意大利風情街天寶戲院看戲,鳥市茶院戲樓,哪都去。爸爸,咱天津是曲藝之鄉,好玩的地方多了去了。就是甭管白天玩多累,晚上大哥要是沒空兒就得雷打不動地陪著三個姐姐姐夫們打牌。您還甭說,王寶山那有味沒字兒的吆喝聲哏兒極啦!小蘑菇學了好多天也學不象!”老大扭過頭來問:“小蘑菇是誰?”“唱戲的,要不我給您學兩口?”“打住!老大,出了正月你出趟遠門兒!”李老先生吩咐道。老大好奇地問:“爸,去哪?”“藥都安國,沿途經過靜海縣獨流、文安左各莊、蘇橋、新鎮、任丘的藥鋪順道批發成藥。最后到安國藥材批發市場采購幾樣藥材再超近路回家來!每年都是我自己去,往后有事你們該往前站了!”老三說:“爸,我也想去”“遠著呢,一去450多里地,再回來呢!少說得十多天,家里藥鋪這一攤子呢?”李陳氏說:“讓他也跟著去吧,一來出去見見世面,二來路上也有個照應,一個人出遠門兒特發死。再說我也不放心!”老三看著大哥,兩人都笑了。一出正月,他們哥倆把成藥裝箱捆在洋車后座上,把父親給開好的采購草藥清單和盤纏錢小心奕奕地放入搭連里。李陳氏把起早烙好的一摞大餅用搌布裹好一邊往老大的車兜子里塞一邊囑咐:“飽帶干糧暖帶衣,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日難啊!你們哥倆路上別著急,沒事別跟生人瞎搭個,別貪圖小便宜,完事趕緊回來......”老三接過李老先生遞過來的裝滿水的羊皮口袋,放在車兜子里。老兩口子把小哥兒倆送出來,在胡同口兒一直望著他們倆遠去。“騎車慢點,辦完事兒早點回家!”“知道了。回吧您!”

第一次出遠門兒,他們哥倆洋車騎的飛快,中午時分,就到了靜海縣獨流鎮。獨流鎮在天津西部,距離天津70來里地。獨流河畔,地處九河下梢,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在這里匯集合為一流,由此得名獨流。這里一望無際的河水,波光粼粼。漕運船只往來如梭,水里出產豐富。甘甜的獨流河水制成的獨流甜醋更是全國聞名。從獨流藥鋪發完藥出來。老三要拿出烙餅被大哥攔下,“這個要等到前不著村兒,后不著店兒的時候,餓了再吃。”在這里,他們吃到了鮮香無比的嘎魚肉打鹵面和馬齒菜餡包子。老三一邊擦手一邊問道:“大哥,咱后半晌去哪?”老大說:“老家左各莊”老三一擺手:“大哥,我累了,想歇會兒再走。”老大靈機一動說道:“再往前是臺頭,咱兩人比賽,誰先到那里誰就贏。左各莊有家老燒酒釀酒房,酒很地到。就在離咱原來的一元堂南邊不遠,緊靠老母爺廟。誰輸了誰請酒兒。”傍晚時分,他們已經抵達左各莊了。“哥,一會發完藥咱倆去老母爺廟逛逛,好多年沒去了。”“可以呀!”

老母爺廟又叫海潮禪院,距離皇道口兒牌坊不遠,始建于明朝年間,院落不大但在綠樹掩映下,十分幽靜。座南朝北的大堂正中主位上供奉著高大的觀音菩薩像。觀音像兩側是清雍正年間京南著名書法家文安人井玉樹篆刻的瓦對,右聯:“久蔭法云俾火宅以晨涼綠池漲滿枝頭露”;左聯:“重明慧目照青鴛雨夜曉羅樹光搖座下蓮。”

老大問:“知道為什么又叫海潮禪院嗎?”見老三直搖頭。老大娓娓道來:“我小時候聽這里的大人講過,很久很久以前,海潮禪院的一個和尚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花蛇,給它治好傷后將其放生。后來,和尚得了重病,奄奄一息之際,當年和尚救的小花蛇含來靈芝草,救活了和尚。再后來,和尚為了感念小花蛇的救命之恩,便將老母爺廟改名為“海潮禪院。”我小時候沒事就到這院里玩兒,不只一次聽這里的人講起這一傳說。不過,我還是習慣叫它老母爺廟。”

海潮禪院的守寺人多少年來一直在這里守護著。守寺老先生認出了他們哥倆。于是攀談起來,老先生問道:“你們早年間不是在這里的一元堂藥鋪嗎?發大水后就不見了,你們一家去了哪里?”老大說:“在這里開一元堂的是家父,那年逃難俺們全家一路討飯去的天津。”老先生點點頭:“奧,如今在天津做什么呢?”“我們都跟家父開藥店,叫‘萬元堂’。老先生,您還知道咱鎮子上人的下落嗎?有個小孩王景昊,是我家鄰居,小時候經常一起玩兒!”

“你指的是王景昊跟他媽媽娘倆個吧!他們的船向北走了沒多遠就碰上水賊了。整整一船人,所有人身上值錢的東西全被水賊掠走了。人們一邊要飯一邊往北走,落在永清的居多。王景昊跟他母親被永清一位好心村民收留,成為一家人。在那里扎下根兒了,后來給他們老王家里捎信兒回來,一家人都挺好,生活也過得挺不錯的!看來世上還是好人多啊!”守寺人感嘆道!

從海潮禪院出來,為了節約時間,他們哥倆騎車上了通往蘇橋顛簸崎嶇的田間小路兒。

一襲朝陽從他們的背后溫暖著美麗的鄉村和廣闊地田野。小路兩旁淺水溝里濃密的蘆葦隨風搖擺著高高的葦穗,枯黃的顏色訴說著它們對春天和春雨的期盼。向兩旁遠望是由成行小樹隔開的大片大片嫩綠色返青不久的麥田。偶爾望見高大的幾棵柳樹下幾座墳塋寂寞地佇立在那里,仿佛在向路人訴說著:“我來過!”再往遠處偶爾發現成群緩緩移動的雪白的羊群,與瓦藍的天空中堆積的白云相映成趣兒。遠遠看到牧羊人一次次將手中的長鞭高高揚起甩落時,仿佛隨風傳來清脆的聲響兒。兩只大喜鵲在嫩綠色的麥苗擁著的田埂上歡叫著,跳躍著。置身于這美麗而遼闊的動態圖景里,哥倆兒的心情也好到了極致。

蘇橋鎮離左各莊不算太遠,這里有為記念乾隆皇帝遠眺文安洼的皇恩亭,有楊六郎栓馬的六郎古槐,有楊六郎為抗遼積粟屯糧的廣陵城。過了碧波蕩漾、煙波飄渺的趙王新河,再往北不遠就是蘇橋了,蘇橋與鎮子北邊的霸州隔大清河相望。這里原來叫八姓莊,因宋代大文豪蘇洵在文安任主簿時曾在這里架橋便民、勸課農桑。為了記念他的功績,改名“蘇橋。”

“一會發完藥,中午咱嘗嘗蘇橋的熏魚和羊蝎子。對了,記著多買些熏魚。過了新鎮,村落就相對稀少了。帶的大餅正好用上。下一站,‘小保定’——新鎮。”老大說道。

“哥,快到新鎮了嗎?熏魚真好吃,我現在就想嘗嘗大餅裹熏魚。”老三邊費力地蹬車邊問道!“前邊過了周莊子左轉就上南北向大馬路了。向南不遠就到新鎮了。要不在周莊子那里找個地方,你坐那兒踏踏實實地吃。”大哥回答說。老三盼著到了周莊子,在村東口的路旁找了塊空地,席地而坐。一條熏魚去頭摘去刺兒,拿出一張大餅來夾上,剛咬兩口,突然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兒向他伸出臟兮兮的小手來,“哥,給俺一口吃的吧!”男孩兒瘦瘦的、衣裳渾身上下補丁摞補丁。臟的更是根本看不出衣裳顏色。老三拿出張餅,麻利地裹上兩條熏魚。遞到孩子手上。孩子一邊千恩萬謝一邊吃著走啦!老三看著孩子離去的背影,自己卻再也沒有心情吃大餅卷熏魚了。

“你慢慢吃,不著急,今晚上咱從新鎮住大馬車店。好好睡一晚上。明兒個起早兒出發去任丘。明天幫黑前到任丘發藥。”即使老大這樣說,老三還是站起身:“不想吃了,咱走吧!”

新鎮是文安一個比較大的鎮店,因陸路交通、水陸碼頭四通八達,所以這里人口密集,無比繁華,素有小保定之雅稱。在新鎮發完藥,雖天色還早,但兩個人都不想繼續往前騎了。在鎮上找家大車店住下了。

次日早上,他們哥倆起早兒離開大車店,沿著那條把新鎮一隔為二的南北向馬路,一路向南,直奔任丘。任丘距離新鎮足足100里地,路途遙遠。北風不大,但蹬起洋車來也省好多勁兒。老大看弟弟不怎么說話,知道他有些累了,問道:“還有幾張餅啊?”

“五張,”老三數都不用數。老大又問:“你知道嘛叫餅裹餅嗎?”老三來了精神:“嘛?嘛餅裹餅?”“你背一遍十八反。我就告訴你。”老三脫口而出:“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沒錯吧?”驕傲地昂頭望著大哥。老大笑笑說:“餅裹餅就是兩張餅裹在一起吃。”“這么簡單!”老三氣樂了。中午時分,他們在馬路邊一家小飯館兒休息用餐。他們每人要了一碗雞蛋湯。大哥拿起一張大餅咬上一口邊吃邊說:“咱們比誰吃的餅多。”弟弟想起來路上餅裹餅的話。直接拿了兩張餅一裹,還不忘夾上兩條熏魚。高高興興地吃了起來。心想。這回大哥輸定了。不到三分鐘,老大第一張餅吃完,拿起僅剩的兩張餅,一邊裹一邊說:“我也來它個餅裹餅!”然后津津有味兒地吃了起來。老三看看空空如也的搌布,再看看自己手上沒吃完的兩半張餅,無可奈何地笑了。老大想了想:“你少吃點兒,留著肚子晚上到了任丘,好多吃驢肉火燒。”老三來了興致:“嘛叫驢肉火燒?”老大咽了一下口水笑著回答:“嘿!這你就不懂了吧!出了咱文安縣,往南到大城縣、青縣、滄州、河間、任丘這一帶,用鹵好的驢肉切片,伴著老湯汁兒和嫩綠的尖椒碎,一起夾入烤得外焦里嫩、又酥又脆的火燒里,咬上一口,好吃的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到時候你可千萬坐穩當了,當心香你個大跟頭!‘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大城的火燒肉,永遠吃不夠!’”“大哥,還別說吃,這么聽著我都直咽口水!以后你出來發藥我還跟著。大哥,咱們在任丘地界兒多玩兒兩天好不好?”老大想了想說道:“任丘有白洋淀的千里堤,景致好極了。白洋淀就是老人們常常提起的東淀。咱們左各莊東南那一片是西淀。大水就是從東淀通過大清河流向西淀,再通過海河入海口匯入大海。現在春天的水鄉正是漁船飄蕩、漁歌悠揚、鳥飛魚躍、花紅草綠時。真想帶你去好好看看,順便好好嘗嘗那里的野鴨松花蛋和熏泥鰍。可是這一耽誤就是一天。我怕家里惦念。要不這樣,咱今天趕到任丘發完藥就住店。明天起早從任丘出發,幫黑兒前到了安國先住下。上午到安國藥材城批藥材,下午在安國好好玩玩兒。那里最有名的藥王廟不能不去。逛玩然后再住一晚上。再往天津返。”老三樂得同意了。

河北安國,古稱祁州,漢劉邦命名,取安邦定國之寓意。北宋以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北方著名藥材集散地,是全國四大藥都之首,名符其實的千年藥都,素有“草到安國方成藥,藥經祁州始生香”的美譽。

人流如織的藥材城里,藥材攤位似長龍一般一眼望不到盡頭兒。堪稱藥材的海洋。蘆根、佛手、川芎、澤瀉、知母、枯黃芩、旋覆花、廣地龍、白僵蠶.....這里藥材應有盡有,藥材的香味沁人心脾,藥材的價格更香的可人。天津藥店里的價格跟這兒簡直沒法比。“物離鄉則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他們按照藥單的名稱和數量,將藥材采買齊全。用洋車馱到店里。就按熱心店主所指的方向,騎上洋車,興致勃勃地向著藥王廟高大的鑄鐵旗桿飛馳而去。

藥王廟又名邳王神閣,始建于東漢建武年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為紀念唯一受黃封的藥王祁彤。這里的游人不算多,所以能好好的享受這游玩兒的妙處了。廟門匾額上“藥王廟”三個大字是清朝大學士劉墉墨寶,門前兩旁矗立兩根高大的鑄鐵旗桿,旗桿上盤龍附鳳懸掛風鈴,鑄鐵旗桿上鑄有一副對聯:鐵樹雙旗光射斗;神庥普蔭德參天”威武雄壯,這也是兩根天然的避雷針。

傳說藥王邳彤死后葬于安國南關,在宋朝“顯靈”為宋秦王治愈頑疾,于是秦王封邳彤為王,并立廟祀之。

廟內有藥王墓、十大名醫像、藥王正殿、寢殿等景致。是最大的紀念歷代醫圣的古建筑群,也是歷代醫藥界神往和朝拜的圣地。令哥倆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從藥王廟出來,老大告訴弟弟:“安國是先有藥王廟,再成為著名藥都的。而且這里還是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故里。藥王廟北邊就是關漢卿的故里。關漢卿墓地也在安國。咱們常看的《竇娥冤》《望江亭》《單刀會》都是他創作的。”老三從小對歷史情有獨衷,更加喜歡逛人物古跡,但是因為時間原因,也就沒有好開口......

“跪拜了藥王廟,咱回到天津后,你該把玩兒心收收,好好跟咱爸學醫術啦!如果表現好的話,下次大哥還帶你出來批藥材,讓你在安國玩兒個夠!”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次安國之旅令他們開拓了視野眼界,回天津的路上老三感慨道:“真所謂不虛此行啊......”可讓老三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這是他跟老大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來發藥了。這次出行將化成美好的回憶,留存到老三的記憶深處,直到永遠!

一天上午,李陳氏正在家里收拾打婦,對門的主婦過來找李陳氏要借個鞋樣兒,因為前天在門口碰上,她就說喜歡李陳氏腳上的鞋子樣式。李陳氏將她迎到屋里,拿了煙,倒上茶,倆人閑聊了起來。“我看你們家這五個兒子是真好啊!老家是哪的?”“嫂子,我們家的事兒說來話長了。我們祖籍是大城,我先生哥四個,我們行二,早年間我公公從大城帶著全家闖關東去的東北,在沈陽開車場。車場當時相當紅火了。結果后來呢,我公公的一個朋友倒騰煤,差一個車皮的煤錢。我公公好心給做的擔保。后來不知怎么著,買煤的朋友跑了。我公公得到信息,車場也不要了。大半夜就帶著三個孩子跑了。把老大留在了沈陽,我公公帶著孩子久經周折,最后落到了天津這兒才穩定下來。”李陳氏好奇地問:“你先生做什么生意呢?”“他沒有什么生意,就是幫著他三弟弟倒騰點字畫兒。他三弟弟在勸業場那里的國民飯店上班呢,因為國民飯店里經常接待外國人,所以三弟弟會說七個國家的語言。”李陳氏繼爾又問道:“那老四做什么呢?”“就他小弟弟老四沒有什么正經事兒,整天介養個鳥啊!聽個戲啊!逛個茶樓啊!活的自在......”她呆到了幫中午,才看時候不早了,拿了鞋樣兒回家做飯了。

大弟弟李書鴻來家一趟,說天津最近兩天來了好多文安的難民,文安今年的水災之大可謂空前絕后。李老先生一家聽了心情沉悶,十多年前那場大水災對他們來說依然心有余悸!

原來,1939年7月上旬,日本侵略軍為了“防共、滅共”,以水代兵,趁汛期河水猛漲之機,在滹沱河、潴龍河、大清河等堤上破堤200多處放水,造成冀中數縣乃至天津市空前水災,文安縣早已成為一片汪洋。全縣莊稼被淹沒,房屋大部分被沖毀,財產被沖光,多數農民傾家蕩產,吃穿無著,大水稍微平穩,大部分百姓便背景離鄉,四處乞討謀生。

這一天李先生剛剛打開大門,發現門口一個青年倒在地上,他趕忙叫伙計把人抬進來放倒在床上。吩咐人給溫水喂服。等他醒來一問,才確信老家文安正在遭遇特大水災。見他無處安身,李老先生便將這位小老鄉留在身邊拉車。待親筆寫信給家里的小弟弟李書元問候安否時,信已經無法寄出去了。因為天津市許多地方洪水也在逐漸成災,受災最嚴重的當屬南市,處于地勢低洼的三不管地帶,所有店鋪泡在水里多日。沒過兩天,萬元堂門口的街上也有膝蓋深的積水。老先生看病也出不去,病人也進不來,小老鄉一看沒有自己事情做,于是主動要求自己另想辦法謀生。可是洪水越來越大,無奈之下,他心里非常害怕流著淚跟李老先生辭行:“俺要坐船回文安老家,即使死,也要葉落歸根......”“這孩子,兩頭的水災全讓他遇著了。”李老先生嘆息著,吩咐老大從柜上取出十塊大洋錢,交到他手上讓他做盤纏。

同年,李老先生再添兩個大孫子,一個是老三家的二兒子,一個是老四家的大兒子。李老先生分別給起名李萬寶、李萬成。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图木舒克市| 西吉县| 红河县| 庆城县| 华安县| 平定县| 潍坊市| 秦安县| 托克逊县| 景谷| 屏山县| 大足县| 金门县| 商水县| 崇礼县| 泰顺县| 财经| 延边| 南汇区| 高淳县| 蓝田县| 张家界市| 潮安县| 渝中区| 云阳县| 泌阳县| 二连浩特市| 崇明县| 广宗县| 绩溪县| 青岛市| 沙河市| 兴宁市| 宜宾市| 乌拉特中旗| 专栏| 五莲县| 开平市| 资兴市| 临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