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燃燒的日子,女人們彎腰弓背,揮灑汗珠,在廣袤的原野里收割兒女,孩子們追逐著浪花在沙灘上戲耍,然后乘著貝殼去跟魚兒對話。懷孕的魚兒羞答答地對孩子們說,她想吃葡萄。孩子們用樹葉遮擋住天的眼睛,縱容刺猬去跟看管葡萄園的孔雀對話,孔雀癡呆呆傻站著,聆聽刺猬唱情歌,老鼠們把父皇的皇輦停放在葡萄架下孔雀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去偷葡萄。大家配合默契,為了繁衍在所不惜。
丁夫們身披鎧甲去遠征,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魚兒們躍出水面,為遠征的丈夫送行,數年后馬革裹尸返回故里,女人臉上看不到憂傷,只有樹葉在哭。
沙海孤舟,駝鈴聲聲,商人們穿行在戈壁沙漠之中,梭梭草在風中搖頭,駝背上的酒囊篆刻著雄鷹。風餐露宿,用腳步丈量生命,好像在追求一種信念,一種永恒。到家了,跟妻子溫存一夜,抱一抱襁褓中的兒子,留下一句話:“快快長大,長大后就能遠行。”好像生命的全部內容都在路上,直到有一天走不動了,倒在路旁,挖個坑,就地掩埋,兒子們經過時,看不到路標,只看見累累白骨裸露。
君王們頤指氣使,君臨天下,目光炯炯,縱馬馳騁,劍頭指向遠方,好像打仗是他們的終身職業,生命中的唯一目標就是擴張。欲望是一口陷阱,刀尖上的血漬被太陽吸收,太陽的陰影里無數魍魎鬼怪在跳舞,用不著懺悔,沒有人為君王的行為質疑。一大群崇拜者把為君王殉身視作效忠。
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為君王攻城略池而貢獻自己一點微薄之力的時候,有一對夫妻卻無所事事,天天搬條小板凳坐在戲臺下看戲。白天看白場晚上看晚場,即使重復也百看不厭,看著看著看出一些門道,便著書立傳,隨意點評那些歷史人物,目標不大野心不小,奉勸君王不要貪得無厭,以歷史為鏡子,對老百姓好點,大家都不容易,不要動輒大開殺戒。
其實不用猜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乃至全世界最知名的戲迷就叫做哲學家柴胡。
柴胡人微言輕,說話沒人愛聽,除過我們這些老熟人,沒有人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哲學家叫做柴胡,也沒有人預見到幾百年以后中國將會發生什么?米粒卻說,柴胡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甚至我們中國的神仙界的二號人物伏羲也對柴胡做過比較中肯的評價,說柴胡敢于直言,但是常常信口開河,比如評價如來佛祖時說佛祖志大才疏。反正大家不是互相貶低就是互相恭維,誰也不愿意對任何人敞開心扉。不過柴胡有一句話卻說得非常正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在關于戰爭的問題上柴胡說過:“戰爭是兩只公雞斗架。”雖然觀點失之偏頗,但是米粒非常贊賞這句話,說柴胡關于戰爭的評價揭示了戰爭的全部內涵,是對戰爭的最佳詮釋。對比之下柴胡的老婆槡珠卻顯得沉穩許多,槡珠雖然是柴胡形象的最佳代言人,曾經把柴胡的言論編撰成書《資治通鑒》,但是槡珠從不張揚,女人把戰爭的目的改編成“二黃爭骨”,這樣一來更加通俗易懂。
不管怎么形容戰爭就是戰爭,戰爭年代遭受磨難的還是尋常百姓,好像神仙的經卷里說戰爭是萬惡之源,可是神仙們卻沒有辦法制止戰爭。累累白骨堆積成帝王的寶座,帝王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大臣們的頂禮膜拜,感覺一切都非常自然。
君王根本不理會神仙的忠告,認為他們的意志就代表神仙,君王看誰不順眼就下令斬首,甚至為了兩只桃子而殺了三個將軍。忠心耿耿并不能代表什么,自古忠奸難辨,功高蓋主,沒有君王愛聽逆耳忠言。所以而且但是,想當官當好官,你必須學會察言觀色。
以上所有觀點都是柴胡的心得體會,槡珠全部記錄在案,比如《趙氏孤兒》、比如《忠報國》、比如《潘楊訟》、比如《滿江紅》。世上事,戲上事,看戲明理,用演繹的手段教會你做人的道理。歷經幾年春夏秋冬,在老婆槡珠的潛心編撰下,柴胡的第二本書《古道衷腸》正式脫稿,書稿完成以后首先交予伏羲審閱,柴胡知道伏羲這幾年有錢,只要伏羲肯出資,這本書才有出版的可能。
伏羲很快就將書的內容看完,看完以后就打電話找柴胡約談。可是柴胡已經老態龍鐘,行動不便。伏羲便親自乘坐麒麟來到關中書院約見柴胡,那天柴胡戴著禮帽穿著四個兜的中山裝,挽著老婆槡珠的胳膊在關中書院的會客廳跟伏羲見面。
伏羲首先表態,你這本書文字功夫凝練,語言結構嚴謹,是近幾年出現的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柴胡心里一陣暗喜,臉上卻顯得謙虛:“謝謝領導夸獎。”
伏羲緊接著說:“但是,就目前來說,這本書肯定無法出版。因為你所揭露的全是君王的陰暗心理,說不定還會引來殺身之禍。”
柴胡心里涼了半截,看看槡珠,問道:“那咋辦?”
槡珠臉上面帶微笑,對伏羲說:“學生明白老師的意思,咱們不妨現場修改。比如,把戰爭是‘二黃爭骨’改成‘戰爭是君王意志和決心的體現’。”
伏羲拍手稱贊:“極妙,現在流行一個新鮮名詞叫做換位思考,用皇帝的心理來描寫皇帝,就能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在這一方面,胡三的人生理念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形式并不重要,效果才是唯一。”
用不了多長時間全書內容就全部修改完畢,只是把貶義詞全部置換成褒義詞就可以,只是在書名的定位上頗費心思,《古道衷腸》肯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必須與時俱進,大家苦思冥想,想不出合適的書名。還是槡珠才思敏捷,突然喊起來:“就叫《黃帝內經》!皇帝為我們講經。”
伏羲又一次拍手,說:“這位女士你叫什么名字?你什么文化程度?我把你的名字記下,以后有機會向有關部門推薦。”
一直沒有說話的柴胡總結了一句:“這就叫做三個諸葛亮,頂一個臭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