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渡世經
- 西游之我是沙和尚
- 愛作夢的懶蟲
- 2071字
- 2025-04-09 12:01:00
鎮元子如何想,姜宸不得而知,因為他已經回到了流沙河,并開始著手續寫佛經一事。
與先前不同,這次因流沙福地的誕生,他的功德與氣運皆是得到了十足的提升,再加上他從鎮元子那里聽了一腦袋的佛理。
可以說,他這次準備的相當齊全,絕無失敗的可能,必然會編寫出一部令世人驚艷,足以稱宗做祖的經文。
“以我驚世的智慧,功德、氣運,給我加點!”
深吸一口氣,姜宸再次全力催動身上的功德與氣運。
頓時,他的智慧開始提升,只覺靈臺一陣清明,先前鎮元子所講的佛理,此刻被他飛快的理解,與腦海中閃現的靈感整合在一起,組成一段段玄妙的經文。
與此同時,一些他在后世偶然看到的經典,其上所記載的內容,此刻也被他理解、吸收,成為他編寫佛經的養分。
借鑒后世的智慧,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他經歷的一部分,是他的閱歷與底蘊,不可能說忘就忘,更不可能故意置之不用。
該用的時候,哪怕他不刻意去想,這些經典的內容也會自然而然的涌上心頭,助他完善自己的道與理。
經典的誕生本就如此,古之圣賢總結前人的智慧,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寫于竹帛之上,便成了不朽的典籍。
姜宸雖然不是圣賢,但此刻在功德與氣運的加持下,已經很接近了,足夠他寫出一遍不朽的典籍。
…………
歲月匆匆,轉眼間,就是半年過去了。而此時,距離漢使一行人踏上金光大道,前往西天取經,已經過去一年多了。
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哪怕走的是捷徑,也不足以使他們到達靈山。
不過,他們也不需要到達靈山,因為佛教對東傳之事期待太久了,久到已經急不可耐了。
所以,未等漢使到達靈山,佛門的傳經使就迫不及待的出發了,在半道上等著他們。
佛門這態度,簡直毫無矜持可言,頗有倒貼之意。再看看后世唐僧取經時,哪有這待遇,非要渡過九九八十一難,方能取得真經。
而不夠九九八十一難怎么辦,硬湊也要給你湊齊。
估計唐僧自己也很委屈吧,明明前人取經就很容易,為何輪到他時,就要歷經磨難,千辛萬苦的才能趕到靈山。
前后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只能說,佛教是真的吸取教訓了,知道輕易得到的東西沒人珍稀,唯有歷經千辛萬苦取得的寶物,才能讓人重視。
所以,佛門故意加強取經的難度,以提高經文的價值,進而讓東方之人更加重視取來的真經。
都是套路!
包括唐僧的取經之路,也是如此。過了流沙河,距離靈山依舊極為遙遠,不是凡人能夠抵達的,哪怕唐僧騎著白龍馬也不行。
是故,隔開唐僧與靈山的,從來都不是距離,而是劫難。只要渡過了九九八十一難,那無論唐僧走到哪里,靈山都會出現在他眼前。
渡不過,那就算他走到靈山面前,也是看不到靈山。
或許有人說,唐僧只渡過了八十難,就到了靈山。其實這也是套路,故意留一難,在返程的途中引發,可繼續加深真經難取的印象。
總之,因初次東傳,佛門毫無矜持的緣故,漢使只花費了一年多的功夫,就取得佛經四十二章。
然后,他們又碰到了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并邀請二師來漢地傳播佛教。二師接受邀請,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隨蔡愔一行人返回洛陽。
所謂高僧,自然就是佛門的傳經使,看似是凡人,實則都是菩薩的化身,為佛祖的兩大弟子。
傳經這么重要的事,肯定不能交由外人,必然要交給弟子去辦。
這可是實打實的大功績,傳經使回來后,只需再修煉一段時間,就能順勢成佛。
如此好事,不留給弟子,還能留給誰?
哪怕是如來佛祖,也是要給弟子鋪路的。沒有實打實的功績,佛祖的弟子也成不了佛。
眾所周知,去時路遠,回時路近,蔡愔一行人返程的速度,可比西行時快多了。沒幾個月的功夫,就快要走到流沙河附近了。
而這時,姜宸編寫的經文,也終于到了尾聲。
造化島上,就見他伸手一指,一根剛剛長出來的造化玉竹突然炸開,化成漫天竹屑,在半空中不停的演變,最后變成一張散發著玉質光澤的竹紙,懸浮在姜宸面前。
佛門嘛,向來講究排場,傳世經文,不朽典籍,豈能落于凡物之上,必須要由先天之物承載。
且書寫經文的筆墨,也不能是凡物,最好以血書之,方能彰顯其不凡。
這樣想著,姜宸以指為筆,以血為墨,在造化竹紙上快速的書寫起來。
字由血成,但顏色并不鮮紅,反而呈現出赤金之色,每一個都在綻放光芒,像是刻在紙上一般。
不過盞茶的功夫,一篇玄妙的經文,便出現在竹紙之上,字字珠璣,盡皆散發赤金之光,看起來極為不凡。
此經名為《渡世經》,說是經文,不如說是一門修行功法。只是修行此法的要求極高,一般人很難做到。
“經是好經,受眾也廣,就是借鑒的理念太多,以至于世人很難修成,唯有理想者方能習之。”
看著自己用心血寫就的經文,姜宸的面色很是復雜。
此經以救苦救難為核心,這本沒什么,但他在創造經文的時候,一時興起,融入了后世很多先進的理念,比如苦修士、清教徒……
這也就使得了,此經的要求太高,唯有理想者方能踐行。
渡世經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有佛性,故人人都能成佛,只是紅塵中的誘惑太多,使得世人沉淪其中,漸漸失去了佛性。
而修行渡世經的人,就是喚醒世人心中的佛性,并渡世人成佛的人。
他們是特殊的,是佛在人間的化身,所以他們必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以圣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修渡世經前,需先許下救苦救難的宏愿,以此打下成佛之基。
之后,還要禁欲與儉省節約,并做到誠實守信、不坑蒙拐騙,以及具有排除萬難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