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杜克大學的全NBA陣容!
- NBA之史上最強小前鋒
- 歲歲一晚舟
- 2069字
- 2025-03-20 12:00:00
更衣室里。
李獵剛好看到了一份報紙,上面在分析他以后進NBA之后的打法,不少評論人信誓旦旦的認為他必然是增重打中鋒。
因為他的身高怎么看都是中鋒身高,甚至很多評論員還說他不打內線的話,無法在NBA生存。
看著這些言論,李獵沒有去回應。
無知而已。
字母哥,身高2米11,臂展2米21,體重110公斤。
霍姆格倫,身高2米16,臂展2米29,體重88公斤。
兩人都不是純內線球員。
李獵的身高臂展體重是介于字母哥跟霍姆格倫之間的,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這種“全能鋒線”然后他有更靈活的移動能力跟更好投射技術,再兼顧力量、速度與爆發力。
有問題嗎?
那些認為小前鋒只能是身高2米03的評論員受到了時代的局限性或者是思維局限性。
這些東西沒什么好爭辯的,他始終堅定著走自己的路。
因為這就是正確的路。
在現代籃球理念中,位置已經逐漸模糊化了。
文班亞馬還經常運球后撤步、大變向,約基奇也跟控衛一樣運球過半場....
只要能夠贏球,位置這個概念更多是人為設置的。
扔掉報紙,李獵看起了杜克大學的球探報告,他在結合自己理解來再度了解即將要對決的這支球隊。
NCAA杜克大學籃球隊是美國大學籃球歷史上最成功的豪門之一,以其卓越的戰績、傳奇教練和培養出的眾多 NBA球星聞名。
萊特納(1992年冠軍核心)、希爾(NBA全明星)、巴蒂爾(NBA冠軍)....
至今為止,杜克有61名球員被 NBA選中,其中8人成為樂透秀,老 K教練的助教與弟子如博比?赫利、喬恩?沙伊爾等也成為名校主帥。
他們今年的陣容也非常強大,擁有多位進入NBA的球員。
凱爾?辛格勒:他是杜克的核心球員,在球場上擔任小前鋒,記憶中,這家伙好像是憑借出色的表現當選了今年四強賽的 MOP。
辛格勒就是身高 2.03米,體重 98公斤,臂展一般的標準小前鋒,他的運動能力在 NBA小前鋒中處于中下游。
在NBA,辛格勒缺乏爆發力和橫向移動速度,難以跟上對手的突破節奏,防守端容易成為錯位針對的對象。
盡管有一定的籃球智商較高,但受限于身體條件,他在協防、換防和對抗中表現平庸,無法滿足 NBA對側翼球員的防守要求。
另外這家伙進攻端也沒什么持球能力,就可以投下三分,在NBA被針對的話就沒辦法做出太大貢獻,他在雷霆拿到一份保障性合同之后就被淘汰了。
蘭斯?托馬斯:身高 2.06米、體重 109公斤的大前鋒,運動能力平庸,爆發力不足,難以在籃下對抗或快攻中占優。
進攻非常依賴身體對抗和二次進攻,缺乏穩定的中遠距離投籃,無法適應現代 NBA對空間型四號位的需求。
至于防守端,盡管籃板嗅覺不錯,但橫向移動慢,難以換防外線球員,在擋拆防守中容易被針對。
當然,最主要是他進入NBA的時候24歲了,沒有了培養潛力,加上傷病因素等等,沒有球隊愿意對一個藍領球員有太多的耐心。
布萊恩?祖貝克:身高 2.16米的祖貝克體重達 113公斤,但移動速度慢、爆發力不足,在 NBA快節奏的對抗中難以適應。他缺乏橫向移動能力,防守擋拆時容易被小個球員軍訓,換防外線球員時也顯得笨重。
不過,大學時期的祖貝克在大學時期以進攻籃板和補籃著稱,今年的淘汰賽場均16分 17籃板。
李獵記得,他在 NBA中缺乏自主進攻能力,他的低位技術粗糙,僅有基礎的右肩勾手,且缺乏中距離投籃,難以拉開空間。
這類傳統中鋒不討巧了,他的籃板嗅覺和團隊意識在大學是優勢,但在 NBA高強度對抗中,運動能力、防守多樣性和自主進攻的短板被無限放大。
此外,選秀順位低、傷病頻發等等問題也限制了他的發展。
2010年NBA聯盟已經逐漸向“小球時代”轉型,傳統中鋒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了。
諾蘭?史密斯:盡管在大學能勝任控衛和得分后衛,但在 NBA中,他缺乏明確的定位。
作為控衛,他的組織能力和爆發力不足;作為得分后衛,身高 1.91米的他在防守端處于劣勢,難以適應現代籃球對后場球員的要求。
2010年后的NBA更注重三分、快攻和換防能力,而史密斯的傳統控衛打法逐漸被邊緣化。他既無法像庫里一樣拉開空間,也不能像保羅一樣高效組織,導致價值驟減。
喬恩?謝耶:在大學是雙能衛,擅長組織和中距離投籃,但 NBA更傾向于身體素質更強、攻防轉換更快的后衛。
他身高 1.96米但爆發力不足,無法適應 NBA的高強度對抗,尤其在防守端非常容易被針對。
李獵記得這家伙好像是球員生涯不咋樣,但是情商那些很高,早早離開NBA,隨后回到杜克,成為了老K教練的接任者!
....
看著這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人名,李獵也感受NBA競爭的殘酷。
即使他們擁有 NCAA冠軍級別、首輪秀等光環(祖貝克、謝耶),但缺乏 NBA級別的運動能力或技術特點(如爆發力、防守強度),仍會被淘汰。
次輪秀(如蘭斯?托馬斯、謝耶)需要付出數倍努力才能爭取機會,但球隊往往更傾向于培養高順位新秀或即戰力球員,容錯率極低
謝耶最終因眼傷直接斷送職業生涯,蘭斯?托馬斯也因膝蓋問題未能兌現潛力。
NBA賽程密集、對抗激烈,即使輕微傷病也可能導致狀態下滑,失去球隊信任....
李獵能夠有一些危機感,因為他知道自己即使短暫具備某一項優勢,若未來無法滿足NBA的動態需求(如技術進化、戰術體系變化等),或遭遇不可控因素(如傷病),他也可能被淘汰。
NBA的殘酷性不僅在于對手的強大,更在于它對球員綜合能力的“零容錯”要求。
NBA每賽季僅約 450名球員,全球頂尖運動員中只有極少數能長期立足。
很多球員的失敗并非因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他們的短板在更高層次的競爭中被無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