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衛尉卿請辭的下場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007字
- 2025-05-02 09:20:24
不僅如此,上次地震之后的太師府小朝會上,正是他極力主張明確災變之因,又以人怒接于天怨的理由,把責任歸于司隸校尉劉囂身上。
照常理而言,他早該出言附和王允的意見了,結果這次卻少見的沒有發聲。
王允只好主動招呼道:“張衛尉可有什么意見么?”
“臣沒有什么意見,”張溫笑了笑,轉身向御案深深一躬,“不過臣卻有一事,要請陛下允準。”
劉協總算有了說話的機會。他稍稍抖擻起一點精神,問張溫道:“衛尉卿請說。”
張溫再次躬身拜揖,向劉協說道:“臣自出仕以來,多受先帝、陛下之恩典,得以庸碌之身,屢次躋于三公、九卿之列,本該盡力贊助朝堂,死而后已。”
“然臣如今已年屆七十,眼昏耳聵,難以盡到九卿重臣的職責。臣不愿尸位素餐,欲向陛下乞以骸骨,容臣辭官歸家閑居。”
實際上,自董卓用事以來,張溫就知道自己曾與他有隙,必定受其疑忌。在這衛尉卿的任上,也果然被其完全架空,只剩下了坐而應喏的份兒。
之前太尉空缺的時候,有重臣曾向尚書臺推薦他出任。慌得他立刻上表推辭,以免無謂的遭到董卓的忌憚。
這樣的日子,又有什么可以留戀的呢?
他早已有了辭官歸家之意,這次正好當著天子與群臣,把這件事提出來。
而廷議的事,他雖有心助言,卻不方便再介入,以免節外生枝,影響到自己辭官的事情。
劉協沒有回答,把目光望向了王允。
九卿離職這樣的大事,不是他這尚未親政的天子能定下的,需要王允咨詢董卓后才能落實。
王允卻是有些詫異:“我記得張衛尉是南陽穰縣人?南陽如今在叛臣袁術的支配下,張衛尉如何歸家呢?”
這句話即是疑問,也是對張溫的提醒。
“并非回南陽穰縣,而是去南郡襄陽,”張溫笑著說道,“拙荊出自襄陽蔡氏,有內侄女前時嫁與刺史劉景升。故景升托臣內侄蔡瑁寄來家信,邀臣與拙荊一同前往襄陽安度殘年。”
“不瞞司徒公,因袁術據南陽為叛,族中親眷早已避往襄陽。臣如今前往,既是相投,亦為相聚。”
“原來如此,”王允明白了過來,“衛尉有此內情,我倒不好代陛下強留了。廷議結束之后,即可一同報與太師斟酌,再請陛下予以允準……陛下以為如何?”
劉協明白,這不過是一句基于禮儀的客套,當即頷首認可:“就依司徒公。”
“臣叩謝陛下天恩!”張溫大禮叩拜,良久方起。
他知道這一去,就再也沒機會見到天子。而以天子的年齡,親政之后的事,他估計也沒法再看到。
要說起來,這也算是一樁不小的遺憾。
經歷了孝桓、孝靈這兩位后,好不容易遇到如今這位頗有明主之象的天子。想來在親政之后,必能有所作為,或能讓漢室再度重興。可他卻已經是風燭殘年,無法看見這愿景變成現實。
張溫想著這件事,又回憶著自己走上仕途后、近四十年以來的經歷,心中百感交集。
而劉協也明白,這就是張溫和他的最后告別。
想著審視的技能還沒用過,他心中一動,準備看看這位老臣的晚年生涯。
最近這一段時間,他的技能用得不多。
除一些關鍵人物的審視機會要留著外,還因為有些人的結局,看著幾乎沒多大的參考價值。
前時他一時興起,曾審視被他改名的光祿郎中傅充結果。就只看見他身著中衣,臉色蠟黃,處于某郡國的官廨內,纏綿于病榻好長一段時間,最后病故在了任上。
這基本就是沒用的信息。像傅充這樣二十一歲的郎官,到了一定的年齡,出任郡國長吏乃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至于他任職的是哪個郡國,因其一直臥床,劉協沒有辦法看清楚;他病故時的年齡,也因臉色久病憔悴,一時難以判定。
更無語的是,曹魏制度與后漢基本相承,群臣除四時服色不同之外,也沒有特定的官服樣式。劉協認真看了一會,甚至都不知道他這郡國長吏,擔任的是漢官還是魏官。
換而言之,連漢魏禪代這樣的大事,如果沒有看到特定的場景,都無法確認是否會發生……
關鍵的人要留著審視機會,普通的人則又看不出什么。
還有一些地位較低的宮人,其下場如何,已經是掌握在劉協的手中,不過是浪費他的技能和精力。
只能說,這技能的局限性還是挺大的。
但張溫這樣名聲卓著的重臣,哪怕棄官歸家,也有相當的審視價值。
例如說,張溫的內侄是蔡瑁,內侄女是劉表的繼妻蔡氏,他們身邊有不少荊州士族,或者前往荊州避難的士人。這些人總會拜訪這位前朝廷三公的罷?
其中或許有某個喜歡拿著羽毛扇、或者某個相貌奇丑無比的少年呢?
想想還真有點小興奮……于是劉協不再遲疑,認真的凝望過去。
一陣水紋狀的漣漪背后,有畫面在劉協眼前展開。
畫面之中,似乎是某個市集,一個老人被綁在柱子上,頭顱無力低垂著,戴著的冠冕似乎已被去掉,花白的頭發胡亂散開,遮住了大半個臉。
他的衣裳上,滿是斑駁的血跡,以及帶著血跡的道道鞭痕。
然而,老人身前兩名獄卒模樣的男子,卻絲毫不顧他已經昏厥,也不顧周圍跪地請求的民眾,依然輪流揮動皮鞭,使勁往他身上抽打著。
這殘酷的情形,讓劉協簡直不忍再看。
待到移開目光,畫面散去,他才突然意識到,這受刑的老人,居然就是張溫!
他的結局,乃是在市集上受刑至死!
劉協一時大驚,張溫不是要辭官歸家的么?他有那么高的名望,又曾擔任過九卿、三公,無論在朝堂還是鄉野,會有誰敢這么苛待于他?
這答案不言而喻,只有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