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皆看各人之抉擇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4146字
- 2025-05-20 07:00:00
看來也只能期待曹操的忠義了,劉協想。
否則的話,討董那會,何至于以新募之軍,和董卓麾下的百戰精銳硬抗?
正常人的心態,都會有一個演化的歷程。雖然曹操后來威凌天子,有了明顯的篡逆意圖,卻不能否定他最初一段時間的忠義之心。
而如果這時候給他效忠的機會,并且予以褒揚,形成一個正向的反饋,未嘗不能繼續保持其忠貞。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又吐槽那部爛出天際的《新三國》了。
在那部劇中,曹操似乎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成為比董卓更董卓的權臣。于是,他的所有行動,都似乎是別有用心,整個人也陰暗到了極致,毫無討董志士的慷慨風范。
至于孫堅,由于死得太早,戲份有限,劉協不是太熟。
只是聽見侍中趙溫說,此人在沒有權限和詔令的情況下,貿然率軍跨郡越州,擅殺刺史、太守,絲毫不把朝廷制度放在眼中,已經是謀逆的行徑。
他能夠確定的,就是孫堅隱瞞傳國玉璽的事情。而僅通過這件事,就能看出此人的私心。
但是,如果能得其力而用之,也不妨先給予他一點名義,一介使者的事情而已。
就當作是對其硬抗董卓、攻入雒陽的獎勵罷!
這么考慮了一番,劉協頷首對王允說道:“既如此,可通過其上計掾,向東郡太守曹操送去詔令;孫堅可任命為南陽太守,冀其為朝廷效力。”
“此外,建安將軍劉和、奮威將軍公孫瓚,亦可因其上計掾,詔令其前往陳留郡討賊。”
王允頗感詫異:“劉和已任青州刺史,擬前往青州平定黃巾賊,會否愿意節外生枝?還有孫堅,為袁術的部將,任其為南陽太守,會否和實控南陽之袁術有所沖突?”
“劉和朕是充分信任的。至于孫堅、公孫瓚,朕亦不確定,”劉協笑了笑,“如何行止,看各人之抉擇!朕亦不會把希望都放在他們身上。”
“執金吾董承,將轉任河南尹,拜安輯將軍,自司隸校尉趙公麾下分兵五千,入駐虎牢旋門關。一則阻止牛輔等人突破阻攔,向西侵攻;二則利用他在牛輔軍中的淵源,招納降者。”
……,……
董承沒有想到,他這么快就獲得了將軍之重職。
上午在宣曲宮時,天子面對并州軍的威脅,選擇了越騎司馬張遼統領的越騎營來破局。對此他一度頗為不服,畢竟無論是論親疏還是資歷,他都遠在那張遼之上。
糾結了一陣,他只能認為,是之前在平樂觀附近狩獵,執金吾從騎、執戟面對并州軍時的糟糕表現,讓天子有所失望。
好在天子終究還是沒忘記他這個表舅。雖然只假以雜號,卻也是實打實的將軍!
更何況,除了將軍之外,還有一個河南尹的中兩千石職務。
當初孝靈皇帝時,外戚何進擢任大將軍之前,擔任的即是河南尹。
董承知道,如今河南郡幾乎毫無人煙,也不是都城所在。河南尹這個職務的分量,和孝靈皇帝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但這并不妨礙他好好憧憬一番,憧憬大將軍的滔天權勢和無邊富貴。
董卓既然伏誅,大貴人董白盡管有天子護著,沒有性命之虞,但肯定不可能成為天子的皇后了。他的女兒小貴人董圭,再也無須居于董白之下,離皇后之位也就隔著一點點距離。
如果董圭能夠成為皇后,則他董承除了是天子表舅之外,又能多出一重天子婦翁的身份。以親緣論之,還要過于前任大將軍何進,直追孝順皇帝時的外戚梁商。
屆時他秉著這樣貴重的親緣,又有河南尹、安輯將軍的名號,大將軍之位舍他其誰?
昔年的梁商一門,前后出了三位皇后,兩代大將軍,又有子弟七人封侯,母氏、妻氏皆以皇后之母、天子舅母得封縣君,其余為卿、將、尹、校者五十余。而梁氏乃得威行內外,制朝政二十余年。
極盛的時候,梁氏封街為宅,大起樓觀。堂寢盡皆設有陰陽奧室,連房洞戶,臺閣周通,不遜于當時的雒陽宮之繁華。家中的苑囿,方圓數百里,又遠過于長安上林苑的規模……
陛辭之時,他依然沉浸在憧憬之中,以至于都沒留意到天子的審視目光。
審視了一番之后,天子忽然問隨侍的黃門侍郎鐘繇道:
“朕記得除鐘卿、張卿兩位之外,還有一位黃門侍郎,出自潁川荀氏,名為荀攸。其人因得罪于董卓,系于長安獄中剛剛放出?”
“然也。”鐘繇回答道:“旬攸為前司空荀公從孫,因不愿阿附董卓,前時劉囂大興冤獄時,與董卓的前長史何颙一同入獄。此后何長史憂憤自殺,荀侍郎捱過詰問和刑訊,得以幸存至今。”
“荀侍郎非常人也!其忠貞及智略,由此可見一斑,”天子嘆道,“既如此,可假節為監營謁者,監護寧輯、安輯諸營,并牛輔所部涼州軍中的降伏吏卒……表舅以為如何?”
監營謁者屬謁者臺,是天子派駐在諸營中的使者,職責和外軍的監軍使者、禁軍的北軍中侯差不多,負責監護營中吏卒乃至統兵將校,可直接向天子奏事。
董承自然是心有不愿的。軍中有這么個可以約束他的人,他的關鍵決策都要獲得其認可,豈不是難得自在?
但如今董卓已經伏誅,天子已經親政,權威可不同于以往之時。
他稍一猶豫,很快選擇了從命:“臣新膺重任,段煨尚待降伏,正該如此安排。”
……,……
新任安輯將軍兼河南尹董承、監營謁者荀攸,與新任弘農太守趙戩、濟南相田疇、平原長史陳群、東郡博平長任峻、渤海上計掾關靖等,一同離開長安,往前將軍、司隸校尉趙謙的弘農郡大營而去。
弘農郡原任太守胡種,乃是董卓的掾屬出身,如今必然是要替換的。但弘農郡治華陰縣中,又有董卓麾下中郎將段煨率軍駐守。
在和司隸校尉趙謙匯合之前,無論是說降段煨,還是替換胡種,都不是那么方便。
除此以外,他們一行人還必須爭分奪秒,趁著董卓伏誅的消息尚未傳開,先行通過胡種乃至段煨的控制范圍,從而避免二人可能的作梗。
因著這個原因,荀攸勸服董承,讓他放棄了向天子請求扈從的打算,以免拖累眾人的行程。
一行人即時出發,晝夜兼程的加緊趕路,僅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就跨過兩百余里,于第三日午前到達了華陰縣內的前將軍、司隸校尉趙謙營中。
董承和荀攸前往拜見趙謙,卻發現他已經病倒,只能躺在榻上,難以正常視事。
“老夫年事既高,此番染病,已纏綿榻上多日了,”趙謙頗為艱難的向二人說道,“好在白波賊大致平定,未負天子、太師之厚望。”
他還不知道太師董卓已經伏誅的事情。
而他這孱弱的身體狀況,還能配合朝廷行事么?
監營謁者荀攸思索了片刻,依然決定向他頒布使命:“趙將軍身體不適,本該善自休養。然朝廷有重任相托,非趙將軍不可,請勉力奉詔。”
趙謙努力的在榻上跪坐,等待荀攸宣達詔令。
聽說董卓已經伏誅,天子令他配合荀攸逼降中郎將段煨,趙謙老淚縱橫:“老臣終于等到了這么一天!”
雖然屢為董卓托以重任重職,但趙謙依然忠于朝廷和天子。
他也不可能投靠董卓。哪怕拋開個人的操守不談,他都這么大年齡了,又已擔任過三公,在這晚節之上怎么可能犯錯?
更何況,董卓所謂的信重,依然是有限的。
前時他依法處斬了素為董卓所寵的西域侍子,董卓雖然沒有明面相責,卻派人殺死了司隸麾下經手此事的都官從事,讓他痛失臂膀……
趙謙當即要從榻上起身,召集麾下長史、司馬、主簿、從事等屬吏商議,然而身體卻畢竟虛弱,很快坐倒在了榻上。
他閉著眼緩了一會精神,遺憾的對荀攸說道:“看來老夫是不成了。這朝廷使命,乃至營中諸事,只好委托荀使和董安輯。”
說著,趙謙從身上取出前將軍的金印、出征的銅符,舉在手心奉給監營謁者荀攸。
荀攸沒有想到,他才出獄任職,就遇到了如此重大的情況。
這可是前將軍印綬!朝廷如今的最高軍職!關系著兩萬步騎的歸屬,關系著整個長安以東的形勢,關系著整個覆滅董卓殘部計劃的成敗!
在趙謙的示意下,荀攸頂著董承熱切的目光,接過了這印綬和銅符,只覺得有千斤之重。
接下來,就該召集軍中校尉和前將軍屬吏議事了。
荀攸卻沒有立即召集眾人,只是問趙謙道:“敢問趙將軍,軍中諸校尉中,可有董卓黨羽?將軍麾下,可有武力超群、為眾人所周知之士?”
這兩萬步騎,曾在左將軍董旻麾下,自然免不了被滲透。
好在此軍系由趙謙組建,又前后掌軍,一眾校尉的底細和傾向,盡皆在其掌握之中。
趙謙隨意點出三人,又喘息著對荀攸說道:“有帳內假司馬徐晃,頗為勇武。”
一旁的親衛知機的補充道:“這徐晃乃河東郡楊縣人,以勇武被太守擢為郡吏。前時領一部郡兵隨將軍擊賊,曾率部突入賊眾,陣斬白波賊小豪帥,軍中皆聞之。”
“將軍旌其功,已辟他為帳內假司馬,負責在中軍守備主帳,并欲薦其為比六百石虎賁中郎。”
“甚好!”荀攸聞言大喜。
這徐晃勇武過人,軍中盡知,正是他親睞的人選。
更妙的是,此人乃是從地方擢升,與諸校尉皆無關聯,可以放心的托以大事。
荀攸立刻召徐晃入內,一番勉勵之后,假趙謙之命擢其為帳內司馬,先于親衛中擇二十猛士在帳內聽用,而后召集諸校尉、前將軍屬吏等。
諸校尉才入主帳,荀攸出示了自身官印和天子符節,令徐晃拿下趙謙點名的那三名校尉,分其部眾于其余諸校尉麾下。
其中一人試圖反坑,剛好被荀攸抓住典型,即時稟明趙謙,押出主帳斬首正法。
繼而宣達天子詔令,眾校尉、屬官盡皆凜然聽從。荀攸乃采集眾議,確定好逼降中郎將段煨的部署,又以趙謙的口吻寫下一封書信,經其過目后用印送出。
完成這一切,荀攸與安輯將軍董承在主帳邊分別立帳住下,靜待段煨那邊的回音。
兩人剛安頓下沒多時,荀攸前往董承帳內拜訪,向他打聽段煨的性情。
他對董承說道:“以如今之態勢,段中郎將向朝廷降伏,乃是其最好的抉擇。然攸初擔這等大責,難免有些把握不定,又聽聞董安輯曾與段中郎將同在董卓麾下效力,對其人當有所了解?”
然而,董承素來在牛輔麾下,與段煨并不熟悉。只知道其人除了治軍甚嚴之外,很少和同僚交結,明明和牛輔麾下的校尉賈詡、張濟為同鄉,卻沒有什么太深的情誼。
以至于董承昔日與二人同僚時,基本沒怎么聽說過他。
荀攸倒是頗為安慰:“段中郎將既有獨好之風,治軍風格又殊異,倒不用擔心其結連董卓麾下其他將領了。這勸降之事,又能多出一分把握。”
兩人正洽談時,使者已經自段煨軍中返回,前來尋荀攸復命:“稟報天使,段中郎將說,要看到天子明詔,并有天使親自前往宣達,方可接受此番勸降!”
“段中郎將倒是謹慎!”荀攸笑道。
董承下意識的就要勸阻,但不知怎么回事,話到口邊一下子就變了模樣:“我想起來了!這段中郎將性情頗為多疑,或許要公達親往其軍中,方可解其疑慮。”
“攸亦作如此想,”荀攸頷首表示認同,“既然董安輯這么說,攸就走這么一遭!”
說著,他回帳整理好行裝,先派人知會趙謙,又召來剛擢升的帳內司馬徐晃,依然領二十猛士為隨從,徑直前往附近的段煨大營。
看著荀攸一行離開,董承不由得浮想聯翩。
荀攸能夠成功,自是最好不過。但萬一他失敗了,甚至被段煨扣留,趙謙麾下這兩萬步騎必然是要依著計劃前往討伐的。
眼下趙謙既然病重,荀攸又不在,他董承身為安輯將軍,便是當然的統兵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