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008字
- 2025-05-05 18:00:00
法正的語氣之中,頗有幸災樂禍之意,顯然對劉囂素無好感。于是趁著殿前諸執戟郎衛還沒回,狠狠的吐槽了一番。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劉囂的所作所為,整個司隸都恨不得他早點伏誅。
甚至于對光祿勛卿宣璠,法正也頗有微詞。
雖然稱呼上使用的是敬稱,但描述用辭卻是“攻訐”,顯然覺得這不過是一場狗咬狗的政爭,并非是出于什么朝廷大義。
劉協也是作如此想。光祿勛卿宣璠,同樣是董卓的得力爪牙。
從最早的奏免太尉黃琬、司徒楊彪、為董卓遷都掃清朝議上的障礙;到以叛逆罪收捕袁隗一門,誅殺其滿門數十口;再到持節前往雒陽畢圭苑,拜董卓為太師,宣璠都是應著董卓之命。
他所做的這些事,雖然大體符合朝廷制度和流程,并沒有像劉囂那樣肆無忌憚的突破下限;但其對朝局造成的深遠影響,卻又遠在劉囂之上。
如今法正入朝已逾兩月,大致弄清了這些朝局上的故事,進而形成了和劉協差不多的立場。
不得不說,這種同仇敵愾的感覺,還是挺不錯的。
“果真能如此,倒是一個極好的局面,”劉協笑著說道,“然而,想到這必然出自太師的授意,未免讓人有些索然無味。”
同為董卓的得力爪牙,宣璠突然攻訐劉囂,顯然不會是自作主張。
只可能是奉著董卓的指示,要拿劉囂來平定因張溫之死帶來的朝堂怨憤。
法正卻開解道:“陛下倒也不用失望。光祿勛卿以養子檢舉,先處理掉泄露陛下身邊事的郎官劉隆,除了讓他和劉隆做出切割之外,應當也有向陛下示好的意思。”
劉協微微點了點頭。他能感覺到,光祿勛卿宣璠近來的態度有所變化。
例如他讓伏完把新進郎官都安排到左署,又從四處嚴重漏風的宣室殿遷來這上林苑宣曲宮,以新進的左署郎充當身邊郎衛,這些事情都虧了宣璠的配合。
原本以為宣璠這么做,是因其養子也在新進郎官之中,故而想利用這些配合的恩惠,換取自己對其養子宣成的照顧,但現在看來并非如此。
若是真想照顧宣成的話,怎么會讓他冒著被牽連風險、檢舉他自己也參與過的罪責呢?
與其說這是照顧,不如說是投名狀……
劉協隱約猜測,是不是董卓這次以劉囂刑殺張溫、又處置劉囂以平眾憤的做法,讓宣璠感覺到了不安。
以地位而論,他和張溫都是九卿,資歷上則遠遠不如。但為了消解舊恨,禳除天象,董卓就能毫不猶豫的將張溫殺掉;
以立場而論,他和劉囂都是董卓的爪牙。可為了化解朝堂上的怨憤,很快就要拿劉囂開刀。
按照董卓的這種做法,若是哪天董卓有了需要,例如要拉攏袁隗的門生故吏之類,是不是要拿他這個收捕袁隗一門的得力爪牙去塞責呢?
甚至于,董卓這樣跋扈妄為,萬一哪天失勢,他是不是得預先留些后路,才好逃脫天子的制裁?
劉協在心里搖了搖頭,自己這想得未免太遠了些。
但無論如何,宣璠有向他示好的意思,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趁著執戟郎衛還沒回來,劉協問法正道:“依孝直之見,該如何處理這件事的后續?”
他問的主要是關于宣成的處理。
法正說道:“臣有上、中、下三策,請陛下斟酌。”
劉協無語的望了他一眼。
你這才多大點啊,居然就無師自通,學會了這種經典的謀臣套路?
他沒好氣的擺了擺手:“少給朕賣這些關子,還不速速講來。”
“唯!”法正笑著應道,“上策乃是大張旗鼓的宣揚此事,對宣成追加懲罰。這樣既可以讓他那一派的人也會大受震懾,不敢再向外朝泄露陛下身邊事;又能完全把宣成從事情中摘出,讓他可以繼續與那一派的人結交,為陛下通報他們的動向。”
“中策同樣是宣揚此事,但對宣成施以表彰。如此同樣可以收到震懾諸人的效果,而宣成將被所有人所孤立,今后只能成為忠于陛下的孤臣。但此舉或許會弄巧成拙,讓光祿勛卿對陛下生出芥蒂。”
“下策就是到此為止,只當什么都沒發生。如此則陛下身邊一切照舊,該泄露的消息仍然會泄露到外朝。連劉隆被斥退之事,后續都會被諸人所忽略,當作是受其祖父劉囂的拖累。”
“朕選下策!”劉協毫不猶豫的說道。
法正張了張嘴,顯然有點驚訝,乃至有點被打擊到。
他好不容易逮到這等機會,想出如何最大化利用的辦法,可陛下居然就寧愿錯過?
稍稍愣了片刻,他有點不甘心的請教劉協:“陛下何以放過此等良機?”
“朕已經承諾過宣成,此事中不再讓他出面,自然要作數的,”劉協說道,“再者,一動不如一靜。你我都還如此年輕,那么著急做什么?”
“就在這里一天天的成長,看著朝堂的動向,看著群臣的格局,遲早會有大展身手的時候!”
……,……
劉協說到做到,真的沒有做任何動作。
但也正如他所言,群臣們的格局,都在他的關注之中,其中也包括身邊的這些郎官。
劉隆預備送出的那張帛書,他帶在身邊,事后看了好幾遍。
不得不說,這劉隆和那宣成,都還有那么幾分能耐,把左署郎官的一些內情調查得頗為清楚。
除了之前提起的董卓親信子弟這一派,左署中還有兩個顯著的派別。
一是司隸出身的一派,派中的十余名郎官,大致以衛覬為首。他是署中四位光祿侍郎之一,年齡在眾人中最大,行事也非常妥帖,故而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同。
外州郎官,毫無疑問是以職級最高、名聲最大的光祿中郎田疇為首。
原本以王凌身為司徒從子的身份,有望別樹一幟,但他自己對田疇非常推崇,大家也就都跟著認可了田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