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時方妙用
- (清)陳修園著 王鵬 王振國整理
- 2633字
- 2025-03-19 11:59:15
導讀
《時方妙用》一書雖篇帙短小,但內容擷精摘粹,所載治法方藥亦別具匠心,切于實用。作者為一代名醫,學驗俱豐,本書為其代表著作之一,主要內容多是其經驗之談,在辨證施治與處方用藥上,對指導臨床實踐頗有裨益,實為一本較好的中醫臨床參考書。
一、《時方妙用》及其作者
《時方妙用》作者為清代醫家陳修園。陳修園,字念祖,一字良有、長有,號慎修。福建長樂人,生活于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約1753—1823)。少因孤貧,治舉子業,并承祖習醫。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舉人,于是旅居京城,后任京周威縣(今屬河北境內)內常一職,負責救治疫疾。嘉慶二十四年(1819)告病歸里,講學于長樂嵩山井山草堂。陳氏涉獵廣泛,學識淵博,功底深厚,是祖國醫學發展史上不多見的一位富有創見的理論家和臨床家。其一生著述十分豐富,傳世之作包括《神農本草經讀》《時方妙用》《時方歌括》《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傷寒真方歌括》《金匱方歌括》《長沙方歌括》《靈素集注節要》《景岳新方八陣砭》《女科要旨》《十藥神書注解》《傷寒醫訣串解》等,基本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臨床以及醫學知識入門、普及等諸方面內容。其中許多著作,如《醫學三字經》等,文字質樸流暢,內容深入淺出,十分切于實用,一百多年來一直流傳不衰,影響廣泛,已成為中醫自學與教學的重要參考文獻。
《時方妙用》系作者晚年所著,初刻于公元1803年。全書共4卷。首敘望、聞、問、切四診要點,次融歷代醫家和個人經驗,對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進行闡發。全書內容簡明易懂,切合臨床實用。
二、《時方妙用》的主要學術特點及臨床指導意義
概括而言,本書主要學術特點及對臨床的指導意義有以下兩方面。
1.遣藥組方,示以權變
《時方妙用》就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治法、方藥予以系統闡發,每一病證下,均依據癥象,舉出主證,附以主治方藥和加減用法,以法統方,承前啟后。全書選方實用,總以切合臨床應用為最終目的。針對每一時方,作者力求弄清其立方本意,在此基礎上,示以規矩,教以靈活應變之法。如在論述血證辨治時,將臨床血證按以下類屬予以辨治:凡屬外感吐血者,法取微汗治之,宜香蘇飲加荊芥穗、牡丹皮、白芍;屬不避暑熱及過食炙之物,以致血熱妄行者,宜四生丸;屬瘀血而吐者,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塊,脈必滯澀,宜四物湯加醋炒大黃、桃仁、紅花、牡丹皮、香附;如見紫血盡而鮮血出,即用六君子湯加當歸調之。同時,十分重視民間單方、驗方的收集應用,如記載牙縫出血以紙纴蘸干蟾酥少許于出血處,按之立止;大吐、大衄、大崩之頃,血若稍止,急用獨參湯服,服后聽其熟睡,切勿驚醒,則陰血可復生等。可見,作者遣藥組方時,均能細察病情,詳于辨證,藥中肯綮,于恒法中又有變法,方使效如桴鼓。
2.重視脾腎,長于溫補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是中醫藏象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但在這一認識上,歷來有不同見解,或說腎重于脾,或說脾重于腎,或說兩臟同等重要。在脾腎觀上,陳修園認為生殖不僅在腎,而是關乎脾腎兩臟。出生之后,無論在生理、病理方面,脾胃均居于重要地位。基于此,作者在《時方妙用》中,處處體現出了其重視脾腎、長于溫補、不喜寒涼滋陰的臨床辨治及用藥特色。如在論述癆證時說:“寒涼之藥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惟滋陰降火及不涼不溫之品,最是誤人……余素不喜寒涼,姑以寒涼方之不可棄者列”,他認為,滋腎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湯等方,雖性寒涼而能培補生氣,為癆門不可少之方,但也屬只能權用之類。而保元方、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歸脾湯等方,補虛退熱,進食除疾,止血極驗;附子理中湯、近效術附湯等方,則有益精氣、扶元氣、補火制水之妙,前類方甘溫補脾,后類方則甘溫補腎,充分體現了其重視脾腎、長于溫補的臨床辨治特色。作者的這些學術思想或觀點,雖不免有矯枉過正之處,然而也確有其獨到之見,如腎為先天之本,對人之發育、生長尤為重要,但出生之后,端賴后天之滋養;無論補腎、補脾,均不能呆補、膩補,必須配伍適當等論述,對于現今臨床實踐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如何學習應用《時方妙用》
1.聯系對比,加深理解
中醫方劑學融理法方藥于一爐,與中醫其他學科聯系十分密切。陳修園在《時方妙用》中融歷代醫家和個人經驗,就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作了進一步的闡發,這就要求讀者在學習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以便更好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時方妙用》在論述癆證時,以咳嗽、吐血、發熱為綱,提出癆證的一系列治法方藥。認為實火所致者宜寒涼瀉火,其中血熱妄行,身壯熱者宜四生丸;骨蒸發熱,日靜夜劇者宜地骨皮散;午后發熱,盜汗不止者宜當歸六黃湯;胃中濕熱,身黃溺赤者宜甘露飲;感秋燥之氣,灑淅惡寒,寒已發熱者宜清燥救肺湯。虛火證又有二法:其一為溫補脾肺法,陳修園認為:“宣肺陽則天氣清明,而龍雷之火不作,為退熱一大法。”下設保元湯、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香砂六君子湯、歸脾湯等方,諸方有補虛清熱、進食除煩、止血之功效;其二為溫補心腎法,書中有云:“宣心陽則離光普照,爝火無火,又為退熱一大法。”下設附子理中湯、人參養營湯、近效術附湯、正氣丹、圣愈湯、二加龍骨湯、黑錫丹、芪附湯、術附湯、參附湯等方,諸方有益精氣、補元陽、助火攻水之功效。《時方妙用》中諸如此類實例,比比皆是,只有聯系對比,探源求本,明確其辨治之原委,方可加深理解,最終用于指導和豐富臨床實踐。
2.結合作者其他著作,相閱互參
首先,學習本書過程中,必須結合《時方歌括》一起研讀。《時方歌括》亦為陳修園所著,全書共2卷,初刻于公元1801年。書中共列常用方劑100余首,依其性質分為十二類,正文以歌賦形式說明各方組成及主治,后附作者注解,用以說明本方的作用和配伍等。此外,還集錄歷代名醫論說。二書合刊,內容互有聯系,許多論述對理解《時方妙用》文意十分有益。因此,將此兩本著作相閱互參,會加深對本書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透徹領悟的學習目的。其次,還應結合作者的其他一些相關著作一起學習。如《時方妙用》中所體現的重視脾腎觀點,為作者在充分結合機體生理、病理,以及病證的診斷、治療的基礎上形成的學術觀點,這一學術觀點不僅在《時方妙用》中有所體現,在《醫學從眾錄》《景岳新方八陣砭》《女科要旨》《神農本草經讀》等其他著作中也有所闡發,這就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應多方參閱,系統掌握其主旨思想,才能達到綱舉目張、全面把握的學習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