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會飲
書名: 篡清:從康熙畢業論文開始作者名: 小小小小嶼本章字數: 2010字更新時間: 2025-04-05 16:06:19
老皇帝的聲音極小,皇阿哥們又距離他甚遠,拜月結束后,康熙起身回到了龍椅坐下,揚手吩咐道:
“拜月已了,你們隨意坐吧!還是那句話,今兒是家宴痛快樂就成!”
話雖如此,可所有阿哥都覺得今天的家宴過于詭異,盡管珍饈摞得如山一般高,可卻好似粗面饃饃一樣難以下咽,滿院子的清涼月光下,只有杯盤微微作響,卻是一聲笑語與碰杯聲也沒有了。
老皇帝知道是因為自己在場的緣故。每個人都生怕得罪了自己,又想從這里得到點什么,他是越來越懷念二十多年前的八月節了。
至少那個時候,故人還在。
既然兒子們都把家宴當成了公務,康熙索性直入主題,把中秋進膳當成了和蒙古王公,西藏喇嘛會面了:
“老十四呢?”
“讓你去兵部整軍,你整成什么樣子了?和朕說說。”
康熙的想法是讓這幾個領了差事,能“挑一挑”擔子的皇阿哥都講講,先從年紀小的開始。
太子可以不立,但誰能為大清延續萬世基業,他必須心里有數。
老十四在乾清門前和老皇帝打擂臺,給老爹氣得昏死過去,搞得滿朝文武人盡皆知,但他卻并未因此失寵于康熙,反而因為兄弟仗義執言和見解獨到,得了整飭軍部的差事。
十四阿哥胤禵最近連日奔波,曬得是又黑又瘦,一頭扎進兵部里,成天和那群武將們混在一起,卻也讓他的英氣更為煥發了,他起身對著康熙遙遙一拜,當仁不讓道:
“既然皇阿瑪讓我說說!那我就說說!”
“吃空餉,喝兵血的老毛病還是未改,造械技拙,作器坊陋的缺陷也不肖說了,兒臣以為最大的問題在于位高者厚祿尊榮,位卑者薄俸辛勞,二者境遇迥異,致軍心睽隔,聚力難成,以致作戰每有窒礙!”
這話說的端的是擲地有聲!
他直言軍制腐敗,把視角放于基層士兵上,大有革掉那群尸位素餐的武官頂子的意思,聽得老皇帝也是嘴角上揚,心中為老十四暗暗叫好。
本想讓他坐纛行賞,可他卻提出了整飭兵部的諫言,一點兒沒位自己收攬人心的意思。
那群士兵不會因為吃得好點了,就能當上大官,可那群大員們卻會因此真的沒了外路銀子,而記恨上老十四,為國而不惜身,這才是為了皇阿瑪,為了朝廷的良策!
老皇帝遙遙舉杯,呵呵笑道:“好啊!”
“老十四出息了!”
“不再是那個只會扯魏虎臣胡子的小屁孩了!”
“來啊!當浮一大白!”
老皇帝一發話了,阿哥格格們不管藏著什么心思,也得能集體起身,共同祝酒。
老皇帝滿飲西洋人進貢的葡萄酒,又把眼神放到了老八身上,笑呵呵的問道:
“胤禩呢?”
“有沒有什么想說的?”
老八還是那副溫文爾雅的樣子,他從容起身,由矮席后面繞了出來,溫聲回道:
“回皇阿瑪的話。”
“兒臣來時便想著給皇阿瑪進稟這事了,不過想著畢竟事關國典,在園子里說,顯著有些欠莊重,日子也不太妥,便想著改日再專門遞折子進去……”
“這群犯官膽小,還抖落出不少其他的東西,所以這次兒子研究的慢了些,”
“現在案子審的差不多了,兒臣擬議定凌遲五人,大辟十六人,絞三十一人,斬監候九十七人,流放寧古塔一百一十四人……”
他面色依舊,仿佛說的是一件無關的小事,口中的數字卻越來越大,聽得人心驚膽戰。
這哪是八賢王?
這他媽是八閻王啊!
下手也是真狠!
康熙最近倒也聽過老八的事跡。
他一奉旨到差,進駐刑部,下車升堂便出手不凡。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是不是走了自己,還是哪個皇阿哥的門路,從各部侍郎、員外郎到各司堂官,一律摘了頂子革職留任,犯官們把鋪蓋卷都搬進了衙門,就連后頭的馬廄都騰出來住滿了大小官員。
就這還不夠,他又征了幾所寺廟道館,把人犯們都圈進去了,明說雖是待勘,但其實就是捉拿了,等著定罪。
這一番睿斷措施,不僅打得各司堂書辦們暈頭轉向,真個震撼朝野,就連老皇帝都沒想到這位溫文爾雅的皇阿哥,風骨居然如此硬挺。
老皇帝一揮手,吩咐道:
“李德全,去給八阿哥滿上酒!”
“秋金有肅殺之氣,也是上天之德!”
“老八不做八賢王于己雖無好處,于國卻有大大的益處!”
眾人又滿飲一杯,就連老九老十也有日子沒看到他們的八哥了,也不知道八哥葫蘆里賣什么藥。
“老四呢?”
“朕讓你研究減免天下賦稅的事兒,有沒有眉目?”
坦白說,這事兒是康熙最上心的事兒。
朝廷征幾兩銀子的賦稅,下頭一群卑微部曹就敢索二兩的火耗,征到庫里又被挪借出去,整的百姓走投無路,可朝廷還是一個虧空!
還不如索性不要了,斷了他們巧取豪奪的名目!
但康熙也知道,這差其實最難辦的,所以他才交給了最能啃硬骨頭的老四。
自古政策便是牽一發抖動全身,想徹底改革,哪有那么容易?
不然康熙四十三年丈量全國土地的事兒,也不會不了了之了!
老四胤禛今兒穿了一身明黃馬褂,在月光的照射下顯得溫暖宜人,他出列跪在地上,叩頭回道:
“回皇阿瑪的話!”
“兒子已想到減免天下賦稅的眉頭!”
“那就是外省征來的稅糧,由漕運改為海運!”
胤禛把鄔思道在府上教給他的話,不急不慢,洋洋灑灑的講了出來。
鄔思道是常州府無錫人,距離紹興不遠,也有不少無錫人冒充紹興師爺,到各個正印衙門上幫忙,大老爺聘任紹興師爺,必聘兩名,又分刑名師爺和錢谷師爺,鄔思道對于衙堂上“錢谷”中的門門道道,最是了解。
老四把漕運的弊端說的娓娓道來,老皇帝也是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