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主編序
- 劃清界限?:如何對待失德藝術家的作品(藝術與社會譯叢)
- (美)埃里克·豪陶洛·馬瑟斯
- 2949字
- 2025-03-04 16:34:15
在我看來,就大大失衡的學術現狀而言,如想更深一步地理解“美學”,最吃緊的關鍵詞應當是“文化”,而如想更深一步地理解“藝術”最吃緊的關鍵詞則應是“社會”。不過,對于前一個問題,我上學期已在清華講過一遍,而且我的《文化與美學》一書,也快要殺青交稿了。所以,在這篇簡短的序文中,就只對后一個問題略作說明。
回顧起來,從率先“援西入中”而成為美學開山的早期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到長期向青年人普及美學常識且不懈地移譯相關經典的朱光潛先生,到早歲因美學討論面卓然成家的我的學術業師李澤厚先生,他們為了更深地理解“藝術”問題,都曾把目光盯緊西方“美的哲學”,并為此前后接力地下了很多功夫,所以絕對是功不可沒的。不寧唯是,李老師還曾在一篇文章中,將視線越出“美的哲學”的樊籠,提出了由于各種學術方法的并進,已無法再對“美學”給出“種加屬差”的定義,故而只能姑且對這個學科給出一個“描述性的”定義,即包含了下述三個領域——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社會學。平心而論,這種學求視野在當時應是最為開闊的。
然則,由于長期閉鎖導致的資料匱乏,卻使當時無人真能去顧名思義:既然這種研究方法名曰“藝術社會學”,那么“藝術”對它就只是個形容性的“定語”,所以這種學問的基本知識形態,就不再表現為以往熟知的、一般意義上的藝術理論、藝術批評或藝術歷史——那些還可以被歸到“藝術學”名下——而毋寧是嚴格意義上的、把“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的“社會學”。
實際上,人們彼時對此也沒怎么在意,這大概是因為,在長期“上綱上線”的批判之余,人們當年一提到“社會學”這個詞,就習慣性地要冠以“庸俗”二字;也就是說,人們當時會經常使用“庸俗社會學”這個術語,來抵制一度盛行過的、已是臭名昭著的階級分析方法,它往往被用來針對藝術作品、藝術流派和藝術家,去進行簡單粗暴的、歸謬式的高下分類。
不過照今天看來,這種基于誤解的對于“藝術社會學”的漠視,也使得國內學界同西方的對話,越來越表現為某種偏離性的折射。其具體表現是,在缺乏足夠國際互動的前提下,這種不斷“自我發明”的“美的哲學”,在國內這種信息不足的貧弱語境中,與其表現為一門舶來的、跟國外同步的“西學”,毋寧更表現為自說自話的、中國特有的“西方學”。而其流風所被,竟使中國本土擁有的美學從業者,其人數大概超過了世界所有其他地區的總和。
就算已然如此,補偏救弊的工作仍未提上日程。我們越來越看到,一方面是“美學”這塊領地的畸形繁榮,其濫造程度早已使出版社“談美色變”;而另一方面,則是“藝術社會學”的繼續不為人知,哪怕原有的思辨教條越來越失去了對于“藝術”現象的解釋力。可悲的是,在當今的知識生產場域中,只要什么東西尚未被列入上峰的“學科代碼”,那么,人們就寧可或只好對它視而不見。
也不是說,那些有關“美的本質”的思辨玄談,已經是全不重要和毫無意義的了。但無論如何,既然有了那么多“藝術哲學”的從業者,他們總該保有對于“藝術”現象的起碼敏感,和對于“藝術”事業的起碼責任心吧?他們總不該永遠不厭其煩地,僅僅滿足于把遲至18世紀才在西方發明出來的一個詞語,牽強附會地編派到所有的中國祖先頭上,甚至認為連古老的《周易》都包含了時髦的“美學”思想吧?
也不是說,學術界仍然對“藝術社會學”一無所知,我們偶爾在坊間,也能看到一兩本教科書式的學科概論,或者是高頭講章式的批判理論。不過即使如此,恐怕在人們的認識深處,仍然需要一種根本的觀念改變,它的關鍵還是在于“社會學”這幾個字。也就是說,必須幡然醒悟到,這門學科能為我們帶來的,已不再是對于“藝術”的思辨游戲,而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實證考察,它不再滿足于高蹈于上的、無從證偽的主觀猜想,而是要求腳踏實地的、持之有故的客觀知識。
實際上,這早已是自己念茲在茲的心病了。只不過長期以來,還有些更加火急火燎的內容,需要全力以赴地推薦給讀者,以便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形態”,先立其大地豎起基本的框架。所以直到現在,看到自己主持的那兩套大書,已經積攢起了相當的規模,并且在“中國研究”和“社會思想”方面,喚起了作為閱讀習慣的新的傳統,這才騰出手來搔搔久有的癢處。
圍繞著“藝術與社會”這個軸心,這里收入了西方,特別是英語學界的相關作品,其中又主要是藝術社會學的名作,間或也包含少許藝術人類學、藝術經濟學、藝術史乃至民族音樂學方面的名作,不過即使是后邊這些,也不會脫離“社會”這根主軸。應當特別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那些概論或理論,這些學術著作的基本特點在于,盡管也脫離不了宏觀架構或歷史脈絡,但它們作為經典案例的主要魅力所在卻是一些讓我們會心而笑的細節,以及讓我們恍如親臨的現場感。
具體說來,它們要么就別出心裁地選取了一個角度,去披露某個過去未曾意識到的、我們自身同“藝術”的特定關系;要么就利用了民族志的書寫手法,去講述某類“藝術”在某種生活習性中的特定作用;要么就采取還原歷史語境的方法,去重新建構某一位藝術“天才”的成長歷程;要么就對于藝術家的“群體”進行考察,以尋找作為一種合作關系的共同規則;要么就去分析“國家”與藝術間的特定關系,并將此視作解釋藝術特征的方便門徑;要么就去分析藝術家與贊助人或代理人間的特定關系,并由此解析藝術因素與經濟因素的復雜纏繞;要么就把焦點對準高雅或先鋒藝術,卻又把這種藝術帶入了“人間煙火”之中;要么就把焦點對準日常生活與通俗藝術,卻又從中看出了不為人知的嚴肅意義;要么就去專心研究邊緣戰斗的閱讀或演唱,暗中把藝術當作一種抗議或反叛的運動;要么就去專門研究掌管的機構或認可的機制,從而把賞心悅目的藝術當成了建構社會的要素……
凡此種種,當然已經算是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已經足夠讓我們興奮一陣的了。不過我還是要說,跟自己以往的工作習慣一樣,譯介一個嶄新的知識領域,還只應是這個程序的第一步。就像在那套“中國研究”叢書之后,又開展了同漢學家的對話一樣,就像在那套“社會思想”叢書之后,也開展了對于中國社會的反思一樣,等到這方面的翻譯告一段落,我們也照樣要進入“藝術社會學”的經驗研究,直到創建起中國獨有的學術流派來。
正由于這種緊隨其后的規劃,對于當今限于困頓的美學界而言,這次新的知識引進才會具有革命的意義。無論如何都不要忘記,“美學”的詞根乃是“感性學”而“感性”對于我們的生命體而言,又是須臾不可稍離的本能反應。所以,隨便環顧一下我們的周遭,就會發現“美學”所企圖把捉的“感性”,實在是簇擁在生存環境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和煥發著巨大的社會能量,只可惜我們尚且缺乏相應的裝備去按部就班地追蹤它,去有章有法地描幕它,也去別具匠心地解釋它。
當然,再來回顧一下前述的“描述性定義”,讀者們自可明鑒,我們在這里提倡的學科拓展,并不是要去覆蓋“美的哲學”,而只是希望通過新的努力,來讓原有的學識更趨平衡與完整。由此,在一方面,確實應當突出地強調,如果不能緊抓住“社會”這個關鍵詞,那么,對于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藝術”,就很難從它所由發出的復雜語境中,去體會其千絲萬縷的縱橫關系;而在另一方面,恰正因為值此之際,清代大畫家石濤的那句名言——“不立一法,不舍一法”,就更應幫我們從一開始就把住平衡,以免日后又要來克服“矯枉過正”。
劉東
2013年4月24日 于清華園立齋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龍族(1-4合集)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大理寺卿的寵妻日常
全京城的人都以為顧九會是秦崢的心頭刺,直到見證了世子爺是如何寵妻無度,才發現,哪有什么心頭刺,那分明是他的掌中嬌。重生之后,顧九發誓要護至親忠仆,收拾蛀蟲齷齪,以及,跟夫君和離。前兩條她都如愿以償,唯有第三條——秦崢:風太大,你且再說一遍。顧九看著他手指寸寸拂過兵刃,十分沒出息的改口:我方才說,今晚月色真好。成親之初:秦崢:和離,本世子求之不得。一年之后:秦崢: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