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御敵爭論
- 漢末天子:從獻帝開始逆襲
- 學之涯
- 2475字
- 2025-05-04 10:00:00
走了一部分朝臣后,又加上董承與張楊鬧別扭的小插曲,奉命留下的諸臣皆是不敢再輕易開口。
劉協見狀,也沒有什么不滿,目光緩緩掃過殿中諸臣,聲音平靜地問道:“諸卿以為,董承與張楊二人方才所言,孰是孰非?”
楊彪略作遲疑,終究忍不住率先開口:“陛下,臣以為安集將軍所言不無道理。西涼軍雖眾,但多為裹挾之民和胡人雜兵,久戰之下必然軍心渙散。
若能堅守安邑,待其糧草耗盡,再遣精銳出擊,當可大獲全勝。”
楊彪話音剛落,張喜卻搖搖頭:“太尉此言差矣!西涼軍向來兇悍,若任其圍城,正如車騎將軍所說,他們必會劫掠周邊郡縣,百姓何辜?況且守城數月,我軍軍心也日漸消磨,屆時定會反受其困。”
“那以司空的意思,朝廷該當如何應對?”楊彪心中有氣,盯著張喜直接反問道。
張喜偷眼看了看天子的神色,咬了咬牙道:“陛下,既然河東不穩,不如暫且移駕他處。待西涼軍退去......”
“此策萬萬不可!”少府兼尚書令周忠聞言,當即是反駁。
張喜噎了一下,不滿的瞪向周忠:“那周少府又有何高見?”
周忠向張喜略一拱手,而后朝劉協稟道:“陛下,若朝廷因西涼軍襲來就避險他處,那么朝廷在河東的安穩局面將不復存在。
此外,朝廷此舉定會讓天下忠漢之士失望,被那些觀望的天下諸侯所輕視!故臣以為朝廷應固守安邑,只要再度大敗西涼軍,朝廷聲望重振,大漢中興可期!”
劉協的目光在楊彪和張喜之間游移,最后還是落在了周忠身上:“那周卿可有良策?”
周忠沉思片刻,鄭重稟道:“陛下,臣有一策,或可退西涼軍。”
劉協眼睛一亮,輕抬了一下手:“周卿請講。”
周忠緩緩道:“西涼軍雖號稱十余萬,但真正敢戰者不過李傕、郭汜本部兵馬,其余皆是心思各異。
朝廷可先派輕騎襲擾其糧道,斷其補給。同時,派使者聯絡段煨,此人素有忠義之心,未必就是真心助逆。若能離間他與李郭二人,西涼軍必生內亂。”
楊彪皺著眉,插嘴說道:“此策好是好,可是朝廷哪有多余的兵馬在外騷擾西涼軍糧道?”
周忠聽后,卻是笑了笑,并未多言。
劉協淡淡一笑:“周卿的話朕明白了,匈奴右賢王去卑麾下皆是匈奴輕騎,讓他去最為合適!”
他頓了頓:“朕也不指望他騷擾截斷西涼軍糧道,只要西涼軍四處騷擾劫掠地方,他出兵攔截即可!”
周忠聞聽,微微躬身笑著贊道:“陛下英明!”
劉協擺了一下手,神色忽然黯淡下來:“西涼軍所過之處,百姓必遭涂炭。他們都是朕的子民,朕實在不忍......”
說著,他轉向趙溫和伏完,“此事就交由司徒和執金吾負責,中都尹馮碩協助,務必在西涼軍抵達前將周邊百姓盡數遷入城中,不留一粒糧食給賊軍。”
稍后,他又對王邑道:“安置百姓所需錢糧,大司農務必妥善安排。”
趙溫、伏完和王邑聞聽,連忙躬身領命。
可太尉楊彪還是有些不明白,問道:“陛下,那究竟如何應對西涼軍呢?”
劉協沒有直接回答,目光落在一直沉默的董昭身上:“董卿身為侍中,參與軍機,你可有什么見解?”
董昭自進來后,一直是正襟危坐,微瞇著眼,認真聆聽著朝臣的議論。
此時聞聽天子劉協詢問,他仿佛剛醒過來一般,睜開眼從容笑道:“陛下心中已有定計,何須再問微臣?”
張喜冷哼一聲:“董侍中,陛下垂詢,你直言便是,何必故弄玄虛?”
“司空教訓的是,在下孟浪了!”董昭面上帶著濃濃笑意,絲毫沒有生氣的樣子。
劉協卻是笑著說道:“朕只是說遣匈奴右賢王去卑率匈奴輕騎在外牽制西涼軍,并沒有說其它。董卿既有高見,何不說出來一聽?”
“臣遵旨!”董昭恭敬的一拱手,隨后正色道:“其實車騎將軍、安集將軍還有周少府已經說出應對之策,故臣以為堅守安邑是為上策,但卻不可只顧堅守!
所以去卑率匈奴輕騎城外牽制是為輔助,而聯絡段煨說服其歸順朝廷乃是關鍵。
只要段煨歸服,西涼軍必將人心浮動,久之不克必定散去。”
“嗯!”楊彪捋著胡須點點頭,“董侍中說的是,那就除匈奴輕騎外,其余兵馬全部調入城內。此外,還可征調民壯協助守城,臣以為百姓必會踴躍相助!”
劉協想了想,他知道這應是眼前最好的應對之法了。
稍后,他神色堅定起來,眼中閃過一絲決然:“既如此,那就這么辦吧,固守安邑,伺機破敵!”
他環視眾臣,再次看向伏完:“你是執金吾,負責城內治安,定要安撫好百姓,不能出現任何亂子!”
接著,他看向大司農王邑,目光變得銳利:“城內一旦人多,勢必引起物價上漲,你要嚴格予以控制,若是有人敢趁機挑事,無需拘束!”
伏完和王邑聞聽,再次俯身領命。
可劉協看著董昭面帶笑意,不由得心中微動,隨即問道:“董卿,你好像還有話要說?”
“陛下明察秋毫!”董昭拱手贊道,“知臣者,莫過于陛下!”
“好了,這些話先不要說了!”劉協擺了一下手,“先說說你的良策吧!”
董昭微微躬身,隨后言道:“陛下,剛才所言只是穩妥之策,雖然可以退敵,但卻難傷西涼軍根本。
臣以為此次西涼軍傾巢而出,倒是一個全殲西涼軍收復關中的機會!”
“哦?”劉協精神一振,其余朝臣也是滿臉驚喜的看著董昭。
“請董卿細說,朕與諸卿洗耳恭聽!”
董昭不慌不忙,輕捋著胡須,眼中更是精光閃爍:“陛下,李傕和郭汜能聚齊十余萬大軍,那就說明關中已經空虛,如若能遣一支兵馬背后偷襲長安趁機拿下關中,則就能斷李傕和郭汜后路。
而后路一斷,西涼軍必定不攻自破,屆時再遣精銳出擊,定可一戰而定乾坤。”
“陛下!董侍中此言乃是上上策,臣贊同此策!”太尉楊彪神色激動,當即是抱拳附和。
“上策?”張喜呵呵一笑,“可朝廷的兵馬加起來不過三萬,哪來多余的兵馬背后偷襲呢?”
“額?”楊彪就像卡住了喉嚨一般,臉色瞬間漲的通紅。
董昭卻是淡淡一笑:“背后襲擊長安,不需從安邑調兵……”
話未說完,宗正劉艾卻是笑著插嘴道:“陛下,臣明白董侍中的意思了!”
其實,這個時候劉協也是已經明白了過來,但他笑著卻沒有多言,轉而看著劉艾。
劉艾看了一眼董昭,見其微微點頭,便再無客氣之理:“李傕和郭汜等人雖出自西涼,但他們如今卻與割據西涼的馬騰和韓遂不和。
興平元年,馬騰、韓遂聯軍進犯關中,卻是被李傕和郭汜殺的大敗而回。自此,馬騰、韓遂便與李傕和郭汜視如仇敵!
若此時朝廷遣使游說馬騰、韓遂,二人必定會趁虛率兵攻入關中!”
劉艾剛說完,司空張喜卻是反駁道:“陛下,若是以此計,長安及關中恐將落入馬韓之手,朝廷此舉,豈不是前門滅虎,后門進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