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聽后,心中有些動搖,但仍心存顧慮:“那些義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能頂多大用處?”
宗澤耐心解釋道:“康王,這些義軍熟悉地形,且對金兵恨之入骨,作戰十分英勇。
微臣聯系的曹成、王善等首領率領的義軍,頗具影響力,手下各有數萬之眾。若能將他們招攬過來,我軍實力必將大增。”
趙構沉思片刻,緩緩說道:“既然如此,那就有勞宗將軍不妨一試。但你務必確保這些義軍能聽從指揮。”
宗澤見趙構態度有所松動,心中大喜,連忙說道:“康王放心,微臣定當盡力說服各路義軍,讓他們與我軍協同作戰。”
第二日清晨,宗澤便帶著幾名親隨,快馬加鞭朝著曹成的義軍營寨趕去。
宗澤一行人來到曹成的營寨時,守寨的義軍士兵警惕地攔住了他們。
宗澤表明身份和來意后,士兵趕忙入寨通報。
不一會兒,曹成大步流星地從寨中走出,上下打量著宗澤,說道:“宗元帥親臨我這小寨,真是蓬蓽生輝!”
宗澤微微一笑,抱拳道:“曹首領,如今大宋面臨危難,汴京被金兵圍困,百姓生靈涂炭。我此次前來,是希望曹首領能以大局為重,與我軍攜手救援汴京,共抗金兵。”
曹成根本沒有絲毫猶豫,直接抬起頭,目光堅定地說道:“宗元帥,小人正等著您的召喚。我義軍愿聽元帥調遣,與宋軍一同救援汴京。”
宗澤大喜,說道:“好!有曹首領相助,何愁打不退金兵。”
說服曹成后,宗澤馬不停蹄,又趕往王善的營寨。
王善聽聞宗澤前來,同樣親自出寨迎接。
宗澤將來意說明后,王善卻面露難色,說道:“宗元帥,與金兵作戰,無異于以卵擊石。”
宗澤勸說道:“王首領,此次救援汴京,我們并非孤軍奮戰,李相公的勤王大軍與西軍精銳已經會和。界溝大捷你總應該聽說了吧,金人并不可怕!待擊退金兵,解了汴京之圍,我一定向官家為你請功!”
王善思索良久,最終一咬牙,說道:“好!宗元帥,我王善跟你走。愿為救援汴京,盡一份力。”
宗澤成功說服曹成、王善等義軍首領后,帶著他們一同回到康王大營。
趙構看到宗澤帶回了兩支頗具規模的義軍,只能同意宗澤出兵的請求。
宗澤趁機在軍中發表演講,鼓舞士氣:“將士們,如今數十萬義軍來援,我們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為了大宋江山,為了汴京百姓,我們絕不能退縮!擊敗金兵,解未汴京!”
“擊敗金兵,解圍汴京!”
將士們的吶喊聲響徹云霄,之前被金兵偷襲后的低落士氣一掃而空。
曹成與王善加入勤王大軍的消息不脛而走,周邊州縣的各路豪杰紛紛心動。
盤踞在汴京西部的楊進,當即便決定率領自己手下兩萬余人的義軍隊伍,加入康王大軍。
楊進為人豪爽仗義,在洛陽一帶威望頗高,手下義軍皆是精挑細選的悍勇之士,對金兵的惡行早已恨之入骨。
他們日夜兼程,一路上士氣高昂,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便是與金兵決一死戰。
與此同時,在應天府附近活動的丁進,也聽聞了勤王的號召。
丁進原本是當地的一名漁家子弟,金兵的侵擾讓他的家鄉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親人離散。
懷著對金兵的血海深仇,他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拉起了一支義軍隊伍。
當得知李綱正在應天府集結力量準備救援汴京時,丁進毫不猶豫地帶領著他的一萬義軍,投奔李綱。
而在汝州附近,還有一位名叫張用的義軍首領。他自幼習武,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在當地百姓中頗具威望。
宗澤說服曹成、王善的消息傳來后,張用召集手下將領商議。
他說道:“如今李相公和宗元帥振臂高呼,各方義軍紛紛響應,正是我們驅逐金兵、恢復山河的好時機。
汴京乃我大宋根本,若被金兵攻破,天下蒼生將永無寧日。我等雖為草莽,但也知家國大義,當此之時,不可坐視不理。”
眾將領紛紛響應,于是張用率領著他那一萬五千人的義軍隊伍,加入了應天府的勤王大軍。
隨著各路義軍的不斷加入,康王大軍與李綱大軍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康王大營內,人歡馬嘶,熱鬧非凡。
新加入的義軍都有過與金人小股部隊戰斗的經驗,他們都在忙著交流作戰經驗。
宗澤也開始安排岳飛等將領著手對義軍進行整編與訓練,讓他們盡快融入作戰體系。
他親自巡視營地,鼓勵各方義軍:“如今天下豪杰齊聚于此,我們定能擊敗金兵,解汴京之圍,恢復我大宋河山。大家務必嚴守軍紀,聽從指揮,立下不世之功!”
將士們聽后,士氣大振,紛紛表示愿為國家效死。
而在李綱的營地,同樣是一片繁忙景象。
李綱深知這些義軍雖然懷著滿腔熱血,但缺乏系統的軍事訓練與指揮。
他讓韓世忠負責對義軍進行戰術指導與軍事訓練。
張用、丁進等義軍首領,對李綱的安排心悅誠服,他們積極配合訓練,渴望在戰場上一展身手,建功立業。
宗澤與李綱通過信使頻繁溝通,共同商討作戰計劃。
他們分析,金兵雖然在兵力上仍有一定優勢,但隨著后方補給線不斷受到義軍騷擾,其作戰能力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而且,金兵圍城日久,必然產生懈怠心理。此時,正是宋軍發動進攻的絕佳時機。
經過深思熟慮,他們共同制定了一套詳細的作戰計劃。
李綱率領主力大軍,從正面佯攻青城寨金營,斡離不的大軍攻打應天府損兵折將,實力大打折扣。
康王大軍則在義軍的配合下,圍住駐扎在劉家寺的粘罕大軍,防止兩路金兵會和。
同時,聯絡汴京城內的守軍,約定以烽火為號,里應外合,對金兵形成合圍之勢。
作戰計劃確定后,各方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趙諶也第一時間與張叔夜、劉韐、姚友仲等樞密院眾人商議配合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