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機會
- 1979:從香江文豪開始
- 河西村人
- 2101字
- 2025-02-25 20:28:58
自從陳家華自己能掙錢之后,他就再沒問家里拿過錢。
這兩年《新報》發展地越來越好,存款肯定是有的,具體多少他就不知道了。
陳興卻是沒有直接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語重心長地說道:
“阿華,你從小就懂事,對消費也沒有太大的欲望。
這次你突然對掙錢這么上心,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現在你已經大學畢業了,應該也會想要去闖蕩出自己的一份事業。
作為你老豆,我肯定是會全力支持你。
這次我和你媽媽商量過了,家里三百萬的存款,然后我也將《新報》的股份抵押了百分之四十貸出了七百萬,湊齊一千萬全部交給你。
如果賺了錢你就留著去搞自己的事業吧,如果虧了的話也不要灰心,大不了也還可以回到《新報》上班。
《新報》雖說不是一份很大的產業,但也能保證你衣食無憂。”
陳家華看著老爸遞過來的銀行卡,頓時有些沉默了。
沒想到老爸老媽這么支持他。
“爸,你把錢都給我了,又抵押了股份,如果虧了的話那我們家不會破產吧?”
“怎么可能,《新報》現在每個月都有三四十萬的盈利,這也是我敢抵押百分之四十股份的底氣。”
“那用于維持報社經營的資金還有嗎?”
“放心,我留著呢。”陳興笑著說道,“你不用擔心家里,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謝謝爸,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哈哈哈,好!”
隨即陳家華將銀行卡收了起來。
正事談完,他也不禁好奇地問道:
“爸,現在《新報》每個月都有三四十萬的盈利了?”
“那當然,我們可是香江第四大報,銷量突破六萬份了,銀行給我們報社的估值達到了兩千萬。”
“沒想到《新報》這么值錢了。”
“香江報紙雖然有很多,但一向都是頭部的幾家通吃。”
說到這陳興也不由地有些感嘆,六七年前,《新報》差點倒閉,哪像現在這么風光。
其實陳家華也有些許感嘆,自己老爸的奮斗史他也是清楚的。
五十年代后期,金鏞離開《大公報》那一年,陳興正好入職。
然后一直在《大公報》工作了十三年,從一個小職員做到了專欄負責人的位置。
平時他也會創作一些武俠小說,不過都不溫不火。
在1970年,陳興見金鏞的《明報》影響力越來越大,心一橫也辭職創辦了《新報》。
剛開始,《新報》可謂是全面學習《明報》,憑借陳興的經營能力也能賣個一千多份。
不過這個銷量就已經到頂了。
盡管后來用私人關系請來了梁羽生,憑借他的小說提升了銷量,但人家走了之后又慢慢回落,眼看就要破產了。
其實陳家華早就想開口了,但想到自己當時太小,怕自己說了老爸也不會聽。
直到看著他因為報紙的事情整天愁眉苦臉,自己也已經十五歲勉強長大了,陳家華這才向老爸說了自己的建議。
《明報》的逼格確實很高,但是人家是先有銷量,然后通過之前的幾件大事件,才慢慢樹立言論獨立的形象。
《新報》什么都沒有還去學習《明報》,怎么可能發展地起來。
反而是比《新報》早兩年成立的《東方日報》才是《新報》學習的對象。
《東方日報》剛開始銷量也很慘淡,但是馬家兄弟很快就找到了報紙的定位。
那就是以狗經起家,再加上一些擦邊的新聞。
憑借之前的關系,這對于他們來說非常簡單。
短短一年半的時間,《東方日報》的銷量就已經達到了五萬份,僅次于《明報》和《星島日報》。
此時《東方日報》已經不僅僅只有狗經和擦邊,香江有什么熱點他們報道什么。
隨后幾年《東方日報》銷量先后超越《明報》和《星島日報》,成為香江第一家銷量破十萬份的中文報紙。
不過陳興自詡還有些文人風骨,不愿意讓《新報》像《東方日報》那樣粗鄙、沒有下限。
幸好他還是聽進去了陳家華的建議。
隨后《新報》開始轉型,以娛樂通俗新聞為主,再加上陳家華開始連載小說,銷量終于開始起飛。
從當初的一千多份,到現在突破六萬份,總共用了六年的時間。
當然《新報》有這個成績也不是說全陳家華的功勞,陳興的經營也是個重要因素。
在報紙銷量起來了之后,陳興也繼續報道一些時政、經濟還有商業方面的熱點新聞,不過還是以娛樂民生新聞為主。
這也慢慢讓《新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不似《明報》那么專業,也不像《東方日報》那么過度娛樂化。
這看似兩頭不討好,卻也抓住了那些不想看長篇大論,也不想看太粗俗報紙的受眾。
這一群體人數也不少,《新報》的銷量逐年增長就是明證。
其實現在《新報》走的路線也就是原時空《天天日報》所走的路,巔峰時期《天天日報》銷量進入了前三,長期保持在前五。
而《新報》因為有陳家華小說的帶動,提前達成了這一成就。
原時空《天天日報》開始發力要等到黃玉朗在八十年代初將其收購之后。
現在有了《新報》,《天天日報》可能就會被蝴蝶效應給吹沒了。
有《新報》影響力的加持,陳興的社會地位也大大提高。
每個月三四十萬的盈利,維持報社的經營甚至是發展應該也夠了,也不用擔心失去抵押的報社股份。
有這么好的基礎,陳家華覺得等九龍倉這一把掙到錢了,也可以繼續向傳媒行業投入擴大自家的影響力。
陳家華之所以汲汲于九龍倉的股票,就是因為這是他為數不多的知道能夠輕松掙大錢的機會。
進入八十年代,香江各個行業的發展似乎都進入快車道。
如果前期不多積累點資金,后面想要上餐桌將會更加的困難。
靠《新報》按部就班地發展,還是太慢了。
其實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的股票也算是一個機會,但是因為李超人入主和黃太順了,股價上漲的有限。
這兩支股票適合長期持有,不適合撈一把就走。
九龍倉才是陳家華的機會,也是陳家未來實現階級躍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