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將雜志賣了?
- 1979:從香江文豪開始
- 河西村人
- 2116字
- 2025-03-10 12:30:05
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香江電影掀起了一場所謂新浪潮。
以徐可、許安華、嚴昊、譚家明等人為代表,他們在國外接受專業電影教育,并且平均年齡都不到三十歲。
這些人拍出了不少直面社會現實問題同時極具個人風格的影片,與當時香江極致娛樂化的電影迥乎不同。
不過香江作為國際商業中心,電影終究只是大眾娛樂消費品的一種。
這些掀起新浪潮的年輕導演,漸漸也被同化。
香江新浪潮如煙花般短暫,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即宣告結束。
香江新浪潮并不像法國新浪潮和其他一些國家的電影運動那樣有組織和前兆,而是毫不自覺地興起的。
其也不是一次有意識的電影革新運動,只能算是一次有規模的人員洗牌和技術改良。
這些新浪潮導演的出現,讓香江電影類型不再那么單一,同時也帶動了電影技術更新。
不過香江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作用,是讓大量具有開放視野和創新意識的年輕電影人投入其中。
這些人后面都成為香江電影輝煌時期的中流砥柱。
許安華、徐可等人能夠以二十多歲的年紀,就執掌導筒,而且還能夠和當紅明星合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電影雙周刊》給他們造勢。
1978年《大特寫》雜志首先提出了新浪潮這個概念。
去年因為人員變動,雜志改名為《電影雙周刊》,持續鼓吹這個概念,讓新浪潮一下子熱了起來。
許安華的《瘋劫》打響了第一炮,然后徐可推出了他的處女作《蝶變》。
這讓他們開始進入香江電影行業的主流,名氣不僅局限于紙面上。
不過作為香江新浪潮的幕后推手,《電影雙周刊》專業性得到了認可,卻仍然無法改變其苦逼的生存環境。
《電影雙周刊》算是香江第一份專業的電影雜志。
香江絕大部分電影人和觀眾卻都不怎么在意什么專業性,他們更在乎娛樂性。
所以雜志的銷量在紅火了一段時間后隨即又因為內容問題跌落了下來。
目前每期只能賣個五六百份,連維持雜志社運營都難,員工都走了不少。
要不是因為之前的影響力,能夠得到一些贊助,《電影雙周刊》都快倒閉了。
這次嘉禾《師弟出馬》的看片會,《電影雙周刊》也憑借關系拿到了邀請函。
“陳總編,我只是電影的編劇,而且也是第一次做電影的編劇。
更何況《師弟出馬》都還沒上映,你們雜志怎么會想著給我做專訪呢?”
《電影雙周刊》陳家華當然是知道的,后年舉辦第一屆的香江電影金像獎就是這家雜志籌備主導的。
聽聞陳家華這話,陳柏生臉上閃過一絲尷尬,隨后笑著回道:
“你是香江當紅作家,又是初入電影行業,或許能夠從一個新人的角度談談對于香江電影的看法。”
“陳總編,你是認真的嗎?”
陳柏生本想回答說是,但看到陳家華似笑非笑的神色,又將話咽了回去。
他也頓時明白對方看出了自己的小心思,老臉一紅,隨即面露苦笑。
“好吧,這個理由確實太蹩腳了。
其實我是想蹭蹭陳生你的名氣,以此來提升一下雜志的銷量。”
現在《電影雙周刊》都快維持不下去了,他們編輯團隊也終于不再那么理想化,開始擁抱“流量”。
也就是雜志不再維持那專業性的曲高和寡,開始娛樂化。
但他們發現,就算他們放下架子,情況也沒有多少改變,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你既然能夠來到這里,為什么不去采訪程龍呢?
他才是真正的香江電影人,而且也夠火。”
“我當然也想采訪程龍,但是嘉禾和程龍壓根看不上我們雜志,拒絕了我們的專訪請求。”
“所以你就來找我了?”
陳家華總算明白陳柏生為什么突然想要給他做專訪了。
合著自己就是對方的備胎,而且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蹭自己流量。
“陳生,你父親也是辦報紙的,你應該更能明白辦一份報紙的艱辛。”
陳家華沉默了一會,不由問道:
“現在《電影雙周刊》很困難?”
“是挺困難的,如果不是有一些業內好友的贊助,都快經營不下去了。”
這倒讓陳家華有些意外,沒想到明年能夠拉起金像獎的《電影雙周刊》竟然快要倒閉了。
“就算我答應你的專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法根本改變雜志的情況。”
“我明白,現在我們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辦一份專業的電影雜志是我們一伙人的夢想。
如果最后實在辦不下去,那也沒辦法。”
“陳總編,你這有點悲觀啊。”陳家華不禁啞然。
“現實也讓我樂觀不起來。”
“這樣吧,采訪我就算了,我可以讓程龍接受《電影雙周刊》的專訪。
他的名氣不比我低,《師弟出馬》之后還會更紅,到時候或許對雜志的銷量更有幫助。”
“真的嗎?那太好了。”
陳柏生沒想到居然有意外之喜,他本來就是想要采訪程龍的。
“陳總編,你這么驚喜會讓我顯得有些尷尬。”
“失態了,真非常感謝陳生的幫忙。”
“不用太客氣,正如你說的,我對辦一份報紙雜志的艱辛更能感同身受,也看不得你們苦逼的樣子。”
聽到這話從對方口中說出來,陳柏生也有些不好意思,好像自己有點君子欺之以方的感覺。
“陳生,我看你寫電影劇本挺厲害的,有想過去寫新浪潮類型的劇本么?”
“沒想過。”
陳柏生沒想到陳家華如此直白,一時沒反應過來,不過隨后說道:
“陳生你其實可以嘗試一下,新浪潮電影才更深刻,讓香江電影更具深度。”
隨后陳柏生一邊走一邊給陳家華講述新浪潮電影的種種優點。
陳家華沒有打斷他,直到來到他的車旁聽其講完,才說道:
“香江新浪潮有你、有許安華、有徐可等人也足夠了,我覺得你們挺了不起,我能夠支持你們,但我還是想創作一些讓觀眾放松、開心的作品。”
“好吧,人各有志,確實無法強求。”
陳家華打開車門,降下車窗,看向陳柏生。
“陳總編,既然《電影雙周刊》經營困難,有沒有想過將雜志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