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大學生團課教程
- 王首一 高聞璐 蘇貴榮主編
- 1035字
- 2025-02-27 17:27:21
二、土地革命時期的共青團
(一)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為了進一步總結大革命失敗后的共青團工作,1928年7月12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蘇聯莫斯科召開。大會充分肯定了大革命失敗以后,共青團在黨領導的各種工作和斗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本次大會討論確定了共青團的基本任務是:爭取團結更廣大的勞動青年在中共周圍,為進一步發動青年參加工農革命斗爭、幫助中共準備群眾武裝起義、推翻國民黨政府、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斗爭。為實現基本任務,應更堅決更實際地深入到廣大青年工農群眾中去,努力發動他們為爭取本身利益而斗爭;切實實行團的工作青年化的方針,提高團員的政治認識,鞏固和擴大團的群眾基礎;必須用最大限度的努力實施對廣大的工農群眾的政治宣傳與教育,準備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二)長征和陜北共青團的發展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企圖挑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在此民族存亡之際,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瘋狂鎮壓中國革命,“圍剿”革命根據地。
在前四次反“圍剿”斗爭中,黨中央通過出色的指揮獲取了勝利。但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由于“左”傾錯誤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工農紅軍不得不走上長征道路,進行戰略大轉移。在此革命危難之際,共青團始終堅守在黨的周圍,配合黨的領導,一起走上長征之路。
1935年1月,在長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反省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左”傾錯誤,開始確立實際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隨后,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堅決擁護遵義會議的各項決定,并跟隨黨一起沖破國民黨的各種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順利到達陜北,完成了中國工農紅軍偉大的戰略轉移。

圖1-3 1935年12月16日,北平學生舉行抗日救國大游行
1935年11月,在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不久后,共青團中央又重新恢復了工作。北平共青團配合北平黨組織通過北平學聯,于1935年12月9日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吹響了抗日救亡的號角,而在這場斗爭中誕生的青年抗日救亡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則為中國共青團的改造提供了一個范例。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黨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提倡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同挽救國家危亡。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青年工作的決定》,要求共青團對自身組織實行根本改造,把共青團由無產階級先進青年團改造成為抗日青年的群眾組織,進一步開展統一戰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