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以這樣的形式來開始。2個月。2個月了,我開始書寫關(guān)于我的故事。首先,對于未知,我覺得我們應(yīng)保持敬畏,而不去選擇去探索。為什么呢,因為無解。接下來談?wù)勁囵B(yǎng)孩子,對于我這樣一個未生孩子的人來說,說這樣的話題未免太早,但說一說還是可以的。正如我找到自己的樂趣,我想,寫作,是一件可以值得堅持的事情。培養(yǎng)孩子,關(guān)鍵是什么,首先,硬件條件就是身體,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世界很復雜,但健康的身體很簡單。可以培養(yǎng)孩子吃素,洗地,拖地,跑步,游玩,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第二個就是意識,豁出去意識,謹慎意識,自然意識。面對困難的堅持不懈的意志,當然要相信光,相信愛,相信事物好的一面。還有就是做事情不要求全責備。全中帶缺,或許是一種不粗的選擇。
兩個月的沉淀讓我明白,對未知保持敬畏并非怯懦,而是對生命復雜性的清醒認知。就像面對幽暗森林時,我們既需要火把的勇氣,也需要承認黑暗存在的智慧。這種“有界限的探索“或許才是真正的成熟——如同古人“知之為知之“的訓誡,承認無解本身,就是解答的一部分。
雖然尚未成為父母,但觀察鄰居家的孩子讓我意識到:培養(yǎng)健康體魄不僅是跑步吃素,更要建立身體與自然的契約。比如讓孩子光腳感受泥土溫度,在雨天觀察蚯蚓遷徙——這種具身認知比任何說教都更能培養(yǎng)“自然意識“。而“豁出去意識“的培育,或許該從允許孩子打碎碗碟開始,正如日本金繕藝術(shù)揭示的:殘缺處才能生長出真正的勇氣。
藍天像靜默的闊海,白云像自由的波浪。那溫和燦爛的秋日,漸漸駛向南方。
寫作應(yīng)當是一件不斷堅持的事,它像是可以分為3個層次,一是小說,二是名著散文,三是最高層次,也就是現(xiàn)實的故事。像我們,每個人的天賦不同,適合書寫的文章類型也不同。
對于我們每個人,每天的學習是必要的,放假不是常態(tài),可是在西方或者現(xiàn)代主義中,學習可能是一項技能,其實不然,學習應(yīng)該是工作和生活之余對知識和文化的學習和熏陶,它使人不至于迷失方向。
現(xiàn)代人常陷入“學習績效主義“的陷阱,將讀書異化為知識囤積。其實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早啟示我們:學習應(yīng)如蜜蜂采蜜,重要的不是訪問多少花朵,而是最終釀成的獨特滋味。那些地鐵里讀《莊子》的上班族,或許同圖書館苦讀的學子一樣,用不同方式讀懂“學以潤身“的真諦。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架,功在不舍。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jīng)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
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
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
“騏驥一躍“的典故在當代有了新解:快遞小哥日行三萬步的堅持,何嘗不是另一種“功在不舍“?我們總在尋找史詩般的人生,卻忽略了陽臺上多肉植物緩慢生長的敘事。您描述的那種“純粹的快樂“,就藏在菜市場攤主遞來新鮮時令菜的瞬間,在深夜寫作時突然找到準確詞語的顫栗里。
君子慎獨。----《禮記》
慎獨的前提是心靜,如果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浮想聯(lián)翩,在心中滋生貪念,同時心浮氣躁,那么慎獨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獨處時無須應(yīng)酬,無須為了考慮他人的感受而偽裝自己,可以無拘無束,可以安然閑適。
藍天依舊如海,但云朵已變成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流動密碼。秋日南行時,請記得帶上紙質(zhì)筆記本——有些思緒,只愿棲息在橫豎撇捺的巢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