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人類文明沉淀的載體,是傳承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從殷商時期開始,人們通過將古老的文字刻畫在龜甲獸骨上,形成了甲骨文,后演變至戰國時期的書銘文,以及竹簡,直到如今的紙質書籍。書陪伴了世界五千年余,記錄了人類文明一點一步的變化,通過對現實或者他人的知識總結,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撰寫成書,通過一代代的傳承,才創造了如今的盛世畫卷。
古人常云:書能香我何須花,茗能香我何須墨。自古,閱讀就伴隨著人的一生。我們通過閱讀了解到了世界的變換,文化的昌榮,歷史的演變,以及最深處的自己。書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為優秀品質的傳承鋪開了嶄新的道路;為我們的思想披上了智慧的衣衫。
里爾克說過:“靈魂沒有廟宇,就會被雨水淋濕。”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得形成自己。包括自己的信仰,品格,愛好,觀念等等。這些東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是不斷加深的。讀書,讓人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從而建設自己靈魂的廟宇。在這廟宇里可以看到古往今來無數偉大靈魂的影子,觸摸到那些真知灼見經久不變的溫度。這樣一個廟宇完全被自己的心靈所擁有時,真正的自我就會浮現出來。這時人不易為外界所左右,不需要依靠外力來支撐他的生命,靈魂的承受能力也會十分堅強。
自古以來,各位詩人作家都有獨特的寫作風格,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個人經歷,和所接受的教育,而閱讀不僅陶冶人的情操,也為后續的文學風格奠定了基礎。例如我國浪漫主義奠基人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句名言深刻地反映了屈原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和憂慮。他不僅關心國家的興亡,更關心百姓的生活,展現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句話同樣出自《離騷》,表達了屈原對自己信念的堅持,即使面臨死亡也不后悔。這種堅定的信念和對理想的執著,是屈原精神的核心所在。他的個人品行性格都離不開以前所閱讀的書籍和環境。屈原在青少年時期讀過《詩》《書》等典籍。屈原生活在戰國時期,史料記載他在10歲左右就開始讀書,并且傳出了“石洞讀書”“巴山野老授經”的故事。屈原的青少年時期有一個名叫陳良的老師,他是當時的大儒,孔子去世后儒家內部分為八派,陳良是其中仲良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0歲之前,屈原已熟讀《詩》《書》等典籍,并有自己的體會,為今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他經歷眾多,因為讀過萬卷書,才能寫出一幅幅愛國詩篇。同樣的蘇軾,李白等詩人,也是從小喜好讀書寫作,通過這些不斷的輸入,才形成了他們那個性十足的文學作品,他們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品味與才華,他們把追求文學的道路設為學習的目標,這對于他們來說便是閱讀的意義。
“馬克思曾言:‘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近代史恰似一艘在風暴中航行的巨輪,舊制度的桎梏被逐一擊碎,而新秩序的曙光卻始終籠罩在戰爭與危機的陰霾之下。”
洋務運動的機器轟鳴聲漸弱,甲午海戰的炮火卻將‘自強’幻夢徹底擊碎了。我們曾經自以為豪的大清帝國倒下了,當時人們身處在時代的旋渦里,他們迷失了方向,這就需要那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用科學思想去掃清迷茫,用革命去指明方向。“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用自己的鮮血去喚醒沉睡的人民,表達自己堅定變法的決心。這是晚清的讀書人所找到的意義,以生命去推動國家的改變。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當周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話語出現后,當時的人民便找到了讀書的意義,李大釗,聞一多,魯迅等一個個人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用科學思想武裝了人民的頭腦,輻射了整個中國,使貧瘠的大地上開出了紅色的花朵。
當《論語》變成彈幕,荷馬史詩被二創為虛擬偶像,我們追問:
“虛擬”是否稀釋了閱讀的重量?
答案或許藏在敦煌藏經洞的萬卷遺書與網絡數據的萬億參數之間——
真正的閱讀新時代,永遠是傳承與創新的共生。而我們這些新時代的青年們,處在科技與人力的風口浪尖上,還有多少在思考的人呢?我們要充分進行閱讀,來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而我們年輕人要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人生所奮斗的最終意義。青年與國家,本就是影分身的共同體,就讓我們用這磅礴的中國力量,去開創國與國之間新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