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雜詩二
- 逐夢生花
- 封景皓
- 10438字
- 2025-02-28 09:23:52
七夕別
佳期未期行水岸,依依翠柳慰雙肩。
別是一朝鵲橋會,又去煙茫各一方。
欲問離別幾多愁,咽語無聲淚先流。
千里嬋娟千里共,踏過鵲橋又中秋。
譯文:
美好的約會沒有如期而至,漫步在水岸邊,依依的翠柳似乎在安慰著我的雙肩。分別后,雖然有一日鵲橋相會,但很快又各自消失在茫茫的煙霧之中。想要問離別的愁緒有多少,卻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淚水已經(jīng)先流了下來。雖然相隔千里,但明月依然共照,再次踏上鵲橋時,已是又一個中秋。
注釋:
佳期未期:美好的約會沒有如期而至。
依依翠柳:形容柳樹隨風搖曳的樣子,給人以溫柔的感覺。
慰雙肩:仿佛柳樹在安慰著人的肩膀。
別是一朝鵲橋會:分別后,雖然有一日鵲橋相會。鵲橋,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地方。
煙茫各一方:分別后,各自消失在茫茫的煙霧之中。
咽語無聲: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千里嬋娟:形容明月皎潔美麗,雖然相隔千里,但明月依然共照。
踏過鵲橋又中秋:再次踏上鵲橋時,已是又一個中秋。
創(chuàng)作背景
由于這首詩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不詳,我們無法確定其具體的歷史背景和創(chuàng)作動機。但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一對戀人的離別與重逢,表達了詩人對離別之苦的深切感受和對重逢的渴望。從詩的內(nèi)容和風格來看,作者情感細膩、善于描寫自然景象和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八句,每句七個字,屬于七言絕句的形式。前四句描述了離別的情景,后四句表達了對重逢的期盼。整首詩情感細膩,語言優(yōu)美,結(jié)構(gòu)緊湊,層次分明。
立意分析:
詩人在詩中通過描繪水岸、翠柳、鵲橋等自然景象,營造了一種離別與重逢的氛圍。詩中的“佳期未期”和“又去煙茫各一方”表現(xiàn)了離別的無奈和傷感,而“千里嬋娟千里共”和“踏過鵲橋又中秋”則表達了對重逢的期盼和希望。
典故分析:
鵲橋:出自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牛郎織女》,每年七夕,喜鵲會在天河上搭起一座橋,讓牛郎織女相會。這里用“鵲橋”象征戀人短暫的相聚。
嬋娟:指明月,出自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里借明月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佳句點評:
“佳期未期行水岸,依依翠柳慰雙肩”:這句詩通過描繪水岸和翠柳的景象,營造了一種寧靜而哀傷的氛圍,表現(xiàn)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和失落。
“千里嬋娟千里共,踏過鵲橋又中秋”:這句詩借明月和鵲橋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對重逢的期盼,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
秋收雜言
稻花園中稻花謝,
谷雨聲里谷粒芒。
蓬蓮中沒了蓮子心,
虛竹也變作了鐵心腸。
天涯雖遠也是咫尺,
咫尺既近也成了天涯。
譯文:
稻花園中的稻花已經(jīng)凋謝,谷雨時節(jié)的雨聲中,谷粒已經(jīng)成熟。蓬蓮中失去了蓮子的心,虛竹也變得像鐵一樣堅硬。雖然天涯遙遠,但似乎就在咫尺之間;雖然咫尺相近,但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天涯。
注釋:
稻花園:種植稻谷的園地。
谷雨: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之間,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
谷粒芒:谷粒成熟時,上面有一層芒刺。
蓬蓮:一種水生植物,這里可能比喻某種情感或事物的空洞。
虛竹:空心的竹子,這里可能比喻某種原本柔軟、有生命力的事物變得堅硬、無情。
天涯:遠方,遙遠的地方。
咫尺:形容距離非常近。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流逝、情感變化和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通過自然界的景象和比喻,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復雜情感。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有六句,每句七個字,形成了一個整齊的七言詩結(jié)構(gòu)。前三句通過對稻花、谷雨、蓬蓮和虛竹的描繪,展現(xiàn)了自然界的變化和生命的無常。后三句則通過“天涯”和“咫尺”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時間和空間的思考,以及對人際關(guān)系的深刻感悟。
立意分析:
詩的前半部分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傳達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變遷。稻花的凋謝、谷粒的成熟、蓬蓮的空洞、虛竹的硬化,這些意象都暗示了生命從繁盛到衰敗的過程。后半部分則通過“天涯”和“咫尺”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思考。雖然物理距離可以很近,但心理距離卻可能很遠,反之亦然。
典故分析:
詩中沒有明顯的典故,但“谷雨”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谷雨時節(jié),正是農(nóng)作物生長的關(guān)鍵時期,象征著希望和收獲。而“蓬蓮”和“虛竹”則可能借用了傳統(tǒng)文學中的意象,表達作者對某種情感或事物的空洞和堅硬。
佳句點評:
“稻花園中稻花謝,谷雨聲里谷粒芒。”:這一句通過對稻花和谷粒的描寫,表現(xiàn)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輪回。稻花的凋謝象征著生命的終結(jié),而谷粒的成熟則象征著新的希望。
“天涯雖遠也是咫尺,咫尺既近也成了天涯。”:這一句通過對“天涯”和“咫尺”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深刻思考。物理距離的遠近并不能決定心理距離的遠近,有時即使近在咫尺,也可能感到遙不可及。
感世
無風浪起萬丈,誰料世態(tài)炎涼。
進退繁華僻壤,浮沉輕紗帷帳。
譯文:
在沒有風的情況下,浪卻能高達萬丈,誰能預料到世態(tài)如此炎涼。無論是前進還是后退,無論是身處繁華之地還是偏僻之所,都在輕紗帷帳中浮沉不定。
注釋:
無風浪起萬丈:比喻在平靜的環(huán)境中突然出現(xiàn)巨大的變故或波折。
世態(tài)炎涼:形容社會風氣的冷暖變化,世態(tài)的冷酷。
進退繁華僻壤:指在社會中的進退,無論是在繁華的城市還是偏遠的鄉(xiāng)村。
浮沉輕紗帷帳:比喻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個人的命運如同被輕紗帷帳所遮蔽,難以把握。
賞析:
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意蘊深遠,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對比,展現(xiàn)了作者對社會現(xiàn)象的深刻洞察和感慨,表達了對世態(tài)炎涼和人生無常的思考。
結(jié)構(gòu)分析:
首句:“無風浪起萬丈”運用了自然景象來比喻社會現(xiàn)象,形象地描繪了在看似平靜的環(huán)境中突然出現(xiàn)的巨大變故。
次句:“誰料世態(tài)炎涼”直接點明了社會風氣的冷暖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種變化的無奈和感嘆。
第三句:“進退繁華僻壤”通過“進退”和“繁華僻壤”的對比,展示了社會中的不同境遇和選擇。
第四句:“浮沉輕紗帷帳”則進一步深化了主題,用“輕紗帷帳”這一意象,形象地表現(xiàn)了個人命運的不可預測性和復雜性。
立意分析:
詩中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世態(tài)炎涼和人生無常的深刻認識。詩中的“無風浪起萬丈”和“世態(tài)炎涼”不僅揭示了社會的復雜多變,也反映了個人在其中的無力感和無奈。
典故與佳句:
“無風浪起萬丈”:這一句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富有哲理,暗示了社會現(xiàn)象的不可預測性。
“浮沉輕紗帷帳”:這一句用“輕紗帷帳”這一意象,巧妙地表現(xiàn)了個人命運的脆弱和復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情感沖擊。
七夕作(并序)
癸巳七夕,望月有感,佳期獨倚,有感而發(fā),故作此句,以敘心之惆悵,愿祈佳人,定誓山盟,不枉虛度飄渺,獨發(fā)深情,言表微志!
夜夜都是昨日非,好夢總把人留睡;
如今明月半圓時,何時可待月明圓。
問水可知柔情在,總將惆悵澆我心;
花是無情寡義物,只在苦時暗自生。
明月不知別時回,每逢佳期有待時;
去年相去幾時逢,茫茫天涯路重重。
若有鳴鵲知我心,愿祈為我鋪橋人;
但憑繁星共作證,海誓山盟定此生。
譯文:
夜夜都像是昨天,美好的夢總是讓人留戀,不愿醒來;如今明月只有半圓,何時才能等到它圓滿。問流水能否知曉柔情仍在,它總是將我的惆悵澆灌在心間;花兒是無情無義的,只在痛苦的時候悄悄生長。明月不知何時才會再次相聚,每逢佳節(jié)都期盼著團聚的時刻;去年分別后,何時才能再次相遇,天涯之路漫長而遙遠。
注釋:
夜夜都是昨日非:形容時間流逝,每一天都與前一天不同。
好夢總把人留睡:美好的夢境讓人留戀,不愿醒來。
如今明月半圓時:現(xiàn)在的月亮只是半圓,暗示不完整或不完美。
何時可待月明圓:期盼月亮早日圓滿,象征團圓的愿望。
問水可知柔情在:詢問流水是否能理解心中的柔情。
總將惆悵澆我心:流水似乎總是將惆悵之情澆灌在心中。
花是無情寡義物:花兒被視為無情無義的象征,只在痛苦時生長。
明月不知別時回:明月不知何時才會再次相聚。
每逢佳期有待時:每逢佳節(jié)都期盼著團聚的時刻。
去年相去幾時逢:回憶去年分別的情景,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相遇。
茫茫天涯路重重:形容天涯之路漫長而遙遠,難以跨越。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盼,反映了人在孤獨和寂寞中的情感波動。這種情感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非常常見,尤其是那些描寫離別和相思的作品。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分為四句一組,共四組,每組四句。整體結(jié)構(gòu)緊湊,節(jié)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每一組詩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分別是:夜晚的思念、明月的期盼、流水的柔情、花兒的無情、明月的離別、佳節(jié)的期盼、去年的回憶、天涯的遙遠。
立意分析:
詩人通過夜晚的夢境、半圓的明月、流水的柔情、花兒的無情等多個意象,表達了對離別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盼。詩中的“好夢”、“明月”、“流水”、“花兒”等意象,都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傳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復雜情感。
典故分析:
雖然這首詩沒有明顯的典故引用,但其中的意象如“明月”、“流水”、“花兒”等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明月”常常象征團圓和美好,而“流水”則常常象征時間的流逝和情感的綿長。
佳句點評:
“夜夜都是昨日非,好夢總把人留睡”:這句詩通過對夜晚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盼。夜晚的每一個瞬間都與前一天不同,但美好的夢境總是讓人留戀,不愿醒來。
“如今明月半圓時,何時可待月明圓”:這句詩通過對明月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團圓的渴望。明月象征著團圓和美好,但現(xiàn)在的月亮只是半圓,詩人期盼著它早日圓滿。
“問水可知柔情在,總將惆悵澆我心”:這句詩通過對流水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柔情和惆悵。流水似乎能理解詩人的情感,但同時也將惆悵之情澆灌在心中。
“花是無情寡義物,只在苦時暗自生”:這句詩通過對花兒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無情無義的感慨。花兒在痛苦時生長,似乎是在嘲笑人的不幸。
“明月不知別時回,每逢佳期有待時”:這句詩通過對明月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盼。明月不知何時才會再次相聚,每逢佳節(jié)都期盼著團聚的時刻。
“去年相去幾時逢,茫茫天涯路重重”:這句詩通過對去年的回憶,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迷茫和對天涯之路的感嘆。去年分別后,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相遇,天涯之路漫長而遙遠。
11月14日記媒體中心會
寒夜群英會,不醉也能歸。
歡談八卦事,暢飲團中美。
拋開天下懷,只是豪杰情。
歌舞及時載,離別雨紛飛。
譯文:
寒冷的夜晚,一群英雄豪杰聚在一起,即使不喝醉也能盡興而歸。大家愉快地談論著各種趣事,暢飲美酒。暫時忘卻了天下的憂愁,只留下豪杰之間的情誼。歌舞相伴,直到離別時,天空下起了紛紛揚揚的雨。
注釋:
群英會:指一群英雄豪杰的聚會。
八卦事:指各種有趣的事情或話題。
團中美:指美酒。
拋開天下懷:指暫時忘卻世間的煩惱和憂慮。
豪杰情:指英雄之間的深厚情誼。
歌舞及時載:指及時享受歌舞帶來的歡樂。
賞析:
詩中的“群英會”、“豪杰情”等詞語,暗示了詩人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和贊美,同時也表達了在寒冷的夜晚,英雄們能夠暫時忘卻世俗的煩惱,享受彼此之間的友情和歡樂。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八句,每句五個字,結(jié)構(gòu)緊湊,語言簡潔明快。前四句描述了聚會的場景,后四句則表達了聚會的情感氛圍。整首詩通過對聚會的描寫,展現(xiàn)了英雄豪杰之間的深厚情誼和豪邁氣概。
立意分析:
詩的立意在于表現(xiàn)英雄豪杰之間的友情和豪情。盡管是在寒冷的夜晚,但英雄們依然能夠聚集一堂,暢飲美酒,歡談趣事,享受歌舞帶來的歡樂。這種豪情壯志和深厚情誼,是詩的核心主題。
典故分析:
詩中沒有明顯的典故,但“群英會”一詞讓人聯(lián)想到三國時期的“群英會”,即曹操在銅雀臺宴請群臣的場景。這種聯(lián)想增加了詩的歷史厚重感,使讀者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
佳句點評:
“寒夜群英會,不醉也能歸。”:這一句點明了聚會的時間和地點,同時也表達了英雄們之間的默契和情誼,即使不喝醉也能盡興而歸。
“拋開天下懷,只是豪杰情。”:這一句深刻地表達了英雄們在聚會中暫時忘卻世俗煩惱,只留下彼此之間的情誼,展現(xiàn)了他們豪邁的氣概。
聞北飄雪
西風呼嘯早入冬,仆仆風塵度假中。
翻看籍記北飄雪,不知是欣還是憂。
山河四季歲月改,朱顏憔落已漸衰。
奮發(fā)激勇仍有勁,奪鼎乾坤天下白。
譯文:
西風呼嘯,冬天早早到來,旅途勞頓中度過假期。翻開書籍,看到北方飄雪的記載,心中不知是歡喜還是憂慮。山河經(jīng)歷了四季的變遷,歲月流逝,容顏逐漸衰老。然而,依然滿懷激情和勇氣,決心奪取天下,使乾坤清明。
注釋:
西風:指秋季的風,常用來形容天氣轉(zhuǎn)涼。
仆仆風塵:形容旅途勞頓,風塵仆仆。
籍記:書籍或記錄。
朱顏:指青春的容顏。
奪鼎乾坤:奪鼎,古代比喻奪取政權(quán);乾坤,指天地或世界。整句意為奪取天下,使世界清明。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感受,以及對歲月流逝的感慨,同時也展現(xiàn)了作者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八句,每句七個字,符合七言古詩的格式。前四句描述了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后四句抒發(fā)了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和志向。
立意分析:
詩的前兩句通過“西風呼嘯”和“仆仆風塵”描繪了冬天的寒冷和旅途的艱辛,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第三、四句通過“翻看籍記北飄雪”和“不知是欣還是憂”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矛盾和復雜情感。后四句則轉(zhuǎn)向?qū)q月流逝的感慨和對未來的展望,展現(xiàn)了作者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
典故分析:
“奪鼎乾坤”中的“奪鼎”源自古代奪取政權(quán)的典故,象征著奪取最高權(quán)力。這一典故的使用,突顯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佳句點評:
“西風呼嘯早入冬,仆仆風塵度假中。”:這兩句通過自然景象和旅途勞頓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為后文的情感抒發(fā)作鋪墊。
“山河四季歲月改,朱顏憔落已漸衰。”:這兩句通過對自然和人生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歲月流逝的感慨,語言凝練,意境深遠。
“奮發(fā)激勇仍有勁,奪鼎乾坤天下白。”:這兩句展現(xiàn)了作者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語言豪邁,氣勢磅礴。
待歸
寒花凋落心傷悲,遙遙歸期最難等。
欲眼望穿路不盡,佳人嬌容漸已灰。
山山水水多阻隔,世世生生少聚歡。
顰眼蹙眉口不語,悄然聲息又一年。
譯文:
寒冷的花朵凋謝,心中充滿了悲傷,遙遠的歸期讓人難以等待。我渴望的目光望穿了無盡的道路,心愛的人的美麗容顏漸漸變得憔悴。山山水水的阻隔使我們難以相聚,生生世世的時光里,歡聚的時刻如此稀少。皺眉蹙額,默默無言,悄然無聲中又過去了一年。
注釋:
寒花:指在寒冷季節(jié)開放的花朵,常用來象征孤獨和寂寞。
凋落:凋謝,枯萎。
心傷悲:心中充滿悲傷。
遙遙歸期:遙遠的歸期,表示歸期不定。
欲眼望穿:形容極度盼望,目光望穿了道路。
路不盡:道路漫長無盡。
佳人:心愛的人,通常指女性。
嬌容:美麗的容貌。
漸已灰:逐漸變得憔悴。
山山水水:形容自然環(huán)境的阻隔。
世世生生:生生世世,表示時間的長久。
少聚歡:很少有機會相聚歡樂。
顰眼蹙眉:皺眉蹙額,形容愁苦的表情。
悄然聲息:悄無聲息,形容寂靜無聲。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遠方佳人的深切思念和對相聚時光的渴望。這種情感在中國古典文學中非常常見,尤其是在唐宋時期的詩詞中,許多詩人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內(nèi)心感受,抒發(fā)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八句,每句七個字,符合七言絕句的格式。整首詩結(jié)構(gòu)緊湊,情感層層遞進,從開頭的“寒花凋落心傷悲”到結(jié)尾的“悄然聲息又一年”,情感由淺入深,逐步升華。
立意分析:
詩的主題是對遠方佳人的思念。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寒花凋落”、“山山水水多阻隔”,以及內(nèi)心的獨白,如“心傷悲”、“顰眼蹙眉口不語”,表達了對佳人的深切思念和對相聚時光的渴望。詩中的情感真摯而深沉,使人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和無奈。
典故分析:
這首詩沒有明顯的典故引用,但其情感表達和意象運用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見手法相似。例如,“寒花凋落”常用來象征孤獨和寂寞,“山山水水多阻隔”則常用來形容自然環(huán)境的阻隔,這些意象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佳句點評:
“寒花凋落心傷悲”:這一句通過“寒花凋落”的意象,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悲傷和孤獨。
“欲眼望穿路不盡”:這一句用“望穿”二字,形象地描繪了詩人極度盼望的心情,表現(xiàn)出他對歸期的渴望。
“顰眼蹙眉口不語”:這一句通過描寫詩人的表情,傳達了他內(nèi)心的愁苦和無奈。
游學欒城寒夜
長風飛躍過秦嶺,寒月懸照映欒城。
離走四方千萬里,夜夜難眠被夢驚。
只恨無情天作別,但愿歸期早有期。
此情綿綿何時盡,淚眼凄凄又濕巾。
譯文:
長風吹過秦嶺,寒冷的月亮高懸在欒城的上空。離家遠行,走遍四方,千萬里的路程。每夜難以入眠,被夢中的景象驚醒。只怨天公無情,讓我們分離,但愿早日重逢。這份深情綿延不絕,何時才能結(jié)束,淚水漣漣,浸濕了手帕。
注釋:
秦嶺:位于中國中部,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之一。
欒城:地名,位于HEB省石家莊市,三蘇故居。
離走四方:指遠離家鄉(xiāng),四處漂泊。
夢驚:被夢中的景象驚醒。
無情天作別:天公無情,使人們分離。
歸期:回家的日期。
此情綿綿:這種深情綿延不絕。
淚眼凄凄:眼中含淚,顯得非常悲傷。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離家遠行后的思念之情。詩中的“長風飛躍過秦嶺”和“寒月懸照映欒城”描繪了一幅壯闊而凄涼的景象,反映了詩人在旅途中的孤獨和寂寞。詩的后半部分則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和對早日團聚的渴望。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八句,每句七個字,符合七言詩的形式。前四句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蒼涼的氛圍,為后四句的情感抒發(fā)做了鋪墊。后四句則直接表達了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情感真摯,感人至深。
立意分析:
詩的主題是離愁別緒。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了自己在離家遠行過程中的孤獨和思念。詩中的“長風飛躍過秦嶺”和“寒月懸照映欒城”不僅描繪了壯闊的自然景觀,也暗示了詩人的孤獨和無助。而“離走四方千萬里”和“夜夜難眠被夢驚”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孤獨感和思念之情。
典故分析:
這首詩沒有明顯的典故引用,但“長風飛躍過秦嶺”和“寒月懸照映欒城”這兩個意象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較為常見,常用來表達離愁別緒和孤獨感。
佳句點評:
“長風飛躍過秦嶺,寒月懸照映欒城。”這兩句通過壯闊的自然景色,營造出一種蒼涼的氛圍,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
“此情綿綿何時盡,淚眼凄凄又濕巾。”這兩句直接抒發(fā)了詩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摯,令人動容。
傳媒夜月作
天南地北何處歸,五湖四海欲斷魂。
東升西落朝復日,冬去花開又回春。
漫漫長路覓知己,茫茫天涯尋佳人。
寂寂冷夜孤自飲,凄凄寒月獨放明。
譯文:
天南地北,何處才是我的歸宿?五湖四海的漂泊讓我心如刀割。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四季輪回,冬去春來。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我渴望找到一個知心的朋友,希望在天涯海角遇到心愛的人。孤獨的夜晚,我獨自飲酒,寒冷的夜晚只有一輪明月在天上發(fā)著亮光。
注釋:
天南地北:形容地域遼闊,四面八方。
五湖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欲斷魂:形容極度悲傷或思念。
朝復日:形容時間的循環(huán)往復。
冬去花開:比喻季節(jié)的更替。
覓知己:尋找知心朋友。
天涯:形容遙遠的地方。
佳人:美好的人,通常指心愛的女子。
孤自飲:獨自一人飲酒。
凄凄寒月:形容寒冷的月光,帶有凄涼之意。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象和個人情感的描繪,展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的孤獨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詩的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簡潔明快,情感真摯動人。
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長期漂泊在外,內(nèi)心充滿了孤獨和對歸宿的渴望。詩中表達了對友情和愛情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人生的無奈和孤獨。
結(jié)構(gòu)分析:
首聯(lián):“天南地北何處歸,五湖四海欲斷魂。”開篇即表達了作者的迷茫和孤獨,天南地北的漂泊讓他心如刀割。
頷聯(lián):“東升西落朝復日,冬去花開又回春。”描述了時間的循環(huán)往復,四季的更替,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化。
頸聯(lián):“漫漫長路覓知己,茫茫天涯尋佳人。”表達了作者對友情和愛情的渴望,希望在漫長的旅途中找到知心的朋友和心愛的人。
尾聯(lián):“寂寂冷夜孤自飲,凄凄寒月獨放明。”描繪了作者在孤獨的夜晚獨自飲酒的情景,寒冷的月光下,只有他一個人孤獨地放明。
立意分析:
詩中通過自然景象和個人情感的結(jié)合,表達了作者對歸宿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人生的無奈和孤獨,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佳句點評:
“天南地北何處歸,五湖四海欲斷魂。”這兩句詩開篇即抓住讀者的心,表達了作者的迷茫和孤獨,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寂寂冷夜孤自飲,凄凄寒月獨放明。”這兩句詩描繪了作者在孤獨的夜晚獨自飲酒的情景,寒冷的月光下,只有他一個人孤獨地放明,畫面感極強,令人動容。
時歲
一年一年又一年,歲月逝如流水般。
一寸光陰一寸金,暮暮朝朝去不回。
來日雖多非今日,去年雪花幾時寒。
而今人雪安在哉,望斷歸路已茫然。
譯文:
一年又一年地過去,歲月像流水一樣悄然逝去。時間寶貴,一寸光陰值一寸金,早晨和晚上都匆匆離去,不會停留。未來的日子雖然還有很多,但都不是今天,去年的雪花何時再寒冷?如今的人和雪都不知去向,望著遠方的歸路,心中一片茫然。
注釋:
一寸光陰一寸金:比喻時間非常寶貴,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
暮暮朝朝:形容時間的流逝,每天早晚都在不斷變化。
來日雖多非今日:未來還有很多日子,但都不是今天的時光。
去年雪花幾時寒:去年的雪花何時再寒冷,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
而今人雪安在哉:如今的人和雪都不知去向,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感慨。
望斷歸路已茫然:望著遠方的歸路,心中一片茫然,表達了對未來的不確定和迷茫。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對時間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深刻感悟。詩中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和時間的描繪,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迷茫,具有濃厚的哲理意味。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八句,每句七個字,結(jié)構(gòu)整齊,韻律和諧。前兩句通過比喻和擬人手法,形象地描繪了時間的流逝。中間四句進一步深化了這一主題,通過對未來和過去的對比,表達了對時間的珍惜和對人生的思考。最后兩句則通過具體的意象,抒發(fā)了對未來的迷茫和無奈。
立意分析:
詩的主題是時間流逝和人生無常。作者通過對時間的描寫,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迷茫。詩中既有對時間寶貴的感慨,也有對人生無常的思考,情感豐富,引人深思。
典故分析:
詩中沒有明顯的典故,但“一寸光陰一寸金”這一句出自古代諺語,強調(diào)了時間的寶貴。這一句不僅在詩中起到了點睛的作用,也加深了讀者對時間價值的理解。
佳句點評:
“一年一年又一年,歲月逝如流水般。”:這句話通過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繪了時間的流逝,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一寸光陰一寸金,暮暮朝朝去不回。”:這句話強調(diào)了時間的寶貴,提醒人們要珍惜每一刻。
“而今人雪安在哉,望斷歸路已茫然。”:這句話通過對具體意象的描寫,表達了對未來的迷茫和無奈,情感真摯,令人動容。
冬日雪掩聞花香
碧落黃泉百草枯,寒日雪掩千門戶。
寄語片字問新暖,別有冬梅放苞初。
譯文:
天界和地府中百草凋零,寒冷的太陽和大雪覆蓋了千家萬戶。寄去簡短的書信詢問新的溫暖,卻看到初綻的冬梅。
注釋:
碧落黃泉:碧落指天界,黃泉指地府,這里用來形容天地間的廣闊和荒涼。
百草枯:形容冬天萬物凋零的景象。
寒日:寒冷的太陽,形容冬天的太陽。
雪掩千門戶:大雪覆蓋了千家萬戶的門扉。
寄語片字:寄去簡短的書信。
問新暖:詢問新的溫暖。
別有冬梅放苞初:卻看到初綻的冬梅。
賞析:
在某個寒冷的冬日,作者看到萬物凋零的景象,卻意外發(fā)現(xiàn)冬梅初綻,從而引發(fā)的感慨。這種情景常常會讓人感到一絲溫暖和希望。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四句,每句七個字,符合七言絕句的形式。前兩句描述了冬天的荒涼景象,后兩句則通過冬梅的初綻,傳達了一種希望和溫暖的情感。
立意分析:
詩的前兩句通過對天地間荒涼景象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寒冷、蕭瑟的氛圍。然而,后兩句通過“寄語片字問新暖”和“別有冬梅放苞初”的對比,表達了即使在嚴冬中,仍然有希望和溫暖的存在。這種對比手法使得整首詩充滿了生機和希望。
典故分析:
碧落黃泉:這個詞語源自古代神話,碧落指天界,黃泉指地府,常用來形容天地間的廣闊和荒涼。
冬梅:在中國文化中,梅花象征著堅韌不拔和高潔的品格,常被用來寄托人們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
佳句點評:
“碧落黃泉百草枯”:這句話通過對天地間荒涼景象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為后文的轉(zhuǎn)折做了鋪墊。
“別有冬梅放苞初”:這句話通過冬梅的初綻,傳達了一種希望和溫暖的情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作軍訓生活
十二春秋名一舉,離鄉(xiāng)背井赴軍營。
熱忱滿襟求學進,卻為匹夫掛辱名。
同是血肉何相殘,若有肝膽舉旗旌。
譯文:
十二年的光陰才得以成名,背井離鄉(xiāng),奔赴軍營。滿懷熱忱,一心求學進取,卻因為一些小事被他人詆毀名譽。同為血肉之軀,為何要互相殘殺?如果有膽識和勇氣,就應該舉起旗幟,為正義而戰(zhàn)。
注釋:
十二春秋:十二年的時間。
離鄉(xiāng)背井:離開家鄉(xiāng),遠離親人。
熱忱滿襟:滿懷熱情和激情。
匹夫:普通百姓。
掛辱名:受到侮辱和詆毀。
同是血肉:同為人類。
肝膽:比喻勇氣和決心。
舉旗旌:舉起旗幟,表示起義或抗爭。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人在歷經(jīng)多年努力后終于成名,卻因種種原因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進入軍營。詩中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和個人命運的感慨,同時也流露出對正義和勇氣的呼喚。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首詩共六句,每句七個字,屬于七言古詩。前兩句“十二春秋名一舉,離鄉(xiāng)背井赴軍營”描述了主人公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終于成名,但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進入軍營。中間兩句“熱忱滿襟求學進,卻為匹夫掛辱名”表達了主人公滿懷熱忱,一心求學,卻因某些原因受到侮辱和詆毀。最后兩句“同是血肉何相殘,若有肝膽舉旗旌”則是對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和對正義的呼喚。
立意分析:
詩中通過主人公的經(jīng)歷,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和個人命運的坎坷。主人公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終還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詩人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呼吁人們要有勇氣和決心,為正義而戰(zhàn)。
典故分析:
詩中沒有明顯的典故,但“舉旗旌”一詞暗示了作者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為正義而斗爭。這種呼喚正義的精神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較為常見,如屈原的《離騷》、杜甫的《春望》等。
佳句點評:
“十二春秋名一舉”:這一句簡潔明了地概括了主人公多年的努力和成就,突出了成名的不易。
“同是血肉何相殘”: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對社會不公的批判,表達了對人性的思考。
“若有肝膽舉旗旌”:這一句充滿了力量和激情,呼喚人們要有勇氣和決心,為正義而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