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歸墟裂隙
歸墟深淵的裂隙涌出黑色星砂,江浸月手中的焦尾琴第七弦震顫如泣。三百艘星砂帆船殘骸懸浮在虛空,甲板上歷代宿主的虛影正被《論語》根須纏繞,每個音符都扭曲成“忠君“二字。
“這就是文圣的最后一搏...“陸九淵扯開衣襟,臂上《越人歌》刻痕滲出血珠。他望向跛腳少年阿七,后者正用青銅箭頭在無字碑上刻下稚拙的“道“字。碑文突然流動,映出李觀棋消散前的畫面:“真正的弒天刃,是蒼生的不甘。“
星宮廢墟深處,渾天儀的核心裂開,蘇硯的星魄虛影從中浮現。他的指尖纏繞著紫衣女子最后的琴弦:“浸月,彈響《越人歌》終章!“
第二節琴葬星海
江浸月十指扣弦,焦尾琴迸發刺目血光。第七弦崩斷的剎那,三百艘帆船同時奏響《廣陵散》。音波化作劍氣長河,將文圣殘魂凝成的《孟子》巨龍絞成碎片。
阿七的跛腳突然痊愈,星砂凝成李觀棋的木劍。他躍入歸墟裂隙,見十萬修士骸骨的眼窩燃起青火。骸骨手中的《詩經》殘頁紛紛自燃,灰燼里浮出初代劍仙的遺言:“以我魂燼,葬此天道!“
陸九淵的渾天儀突然炸裂,三百六十枚青銅箭頭化作流星,在虛空拼出“山有木兮木有枝“的全篇。文圣的慘嚎響徹星海:“螻蟻!安敢...“
第三節弒天證道
弒天刃完全現形的瞬間,九洲地脈盡斷。阿七握住的并非刀劍,而是一支刻滿稚童涂鴉的船槳。槳身浮現歷代宿主的血印,每個“仁“字都在灼燒文圣的《禮記》枷鎖。
“道不在弒天,而在晨炊。“江浸月的聲音突然蒼老如紫衣女子。她撕開眉心皮肉,扯出焦尾琴第七弦,將其系在阿七腕間:“這是你師父的悔...“
星砂船隊突然解體,化作李觀棋的虛影。他的右眼燭龍之目徹底晶化,星砂從瞳孔涌出,在歸墟深處凝成新的無字碑。碑文顯現的剎那,七十二耕劍城的農夫舉起鋤頭,將《論語》碑林砸成齏粉。
第四節碑鳴滄海
無字碑沉入滄海時,阿七聽見十萬修士骸骨的齊誦。他們的脊骨破土而出,在海面拼成巨大的“民“字。文圣殘魂被釘在字心,三百青銅箭頭貫穿其四肢,箭身刻著被焚毀的百家典籍。
“這就是你們的道?“文圣的嗤笑化作《詩經》蛀蟲,卻被漁家女的梭子釘穿。江浸月撫過焦尾琴的殘骸,琴身突然化作文圣最恐懼之物——一冊稚童的《涂鴉集》。
陸九淵的渾天儀徹底崩解,碎片凝成蘇硯的星魄。他將青銅箭頭按入阿七掌心:“去找下一個碑林...在晨炊煙火處...“
第五節星火未央
咸德二十年春分,阿七的跛腳再次滲血。他在新立的無字碑前刻下“道在瓦匠泥刀“,星砂從刻痕涌出,凝成三歲稚童玩耍的木劍。
滄海深處的星砂船隊突然鳴笛,江浸月立于主艦,身后是覺醒的新宿主世代——他們的心口沒有星圖,只有炊煙狀的疤痕。陸九淵的虛影從渾天儀殘骸浮現,手中《越人歌》的樂譜正在褪色:“該醒了...“
最后的畫面中,李觀棋的星砂之軀徹底消散,化作三千盞漁火。蘇硯的星魄流轉在潮汐間,每個浪尖都站著持鋤的百姓。
歸墟裂隙深處,初代劍仙的遺冢緩緩開啟,碑文只有八字:
“道非常道,劍非凡劍。“
(全書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