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開設(shè)學館
- 三國:從徐州開始再造季漢
- 愛潛水的小明
- 2221字
- 2025-02-26 20:43:14
“我聽聞糜公有一妹,糜公可將令妹嫁與主公,如此,糜公與主公便是姻親關(guān)系。”張恒道。
“而且,主公乃是漢室之后,若是糜公與主公結(jié)親,糜氏一族便是皇親國戚,”
糜竺聽罷,沒有說話,只是靜靜沉思。
其實他也曾想過要與劉備聯(lián)姻,但是劉備似乎都怎么重用他糜氏一族的人,反而對陳氏多有重視。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劉備身為漢室之后,當真會愿意娶一個商人女子嗎?
沉思片刻后,糜竺說道:
“不瞞久安,你適才所說之言,竺也考慮過,但奈何商賈之身卑賤,怕主公不愿與我糜氏結(jié)姻。”糜竺的聲音透著些許無奈,微微嘆了口氣,臉上也帶著一絲苦澀。
“糜公大可不必如此擔憂,主公宅心仁厚,對天下百姓一視同仁。自不會有如此想法,若是糜公有此意愿,恒愿為糜公牽線搭橋。”張恒道。
糜竺有些驚訝,他沒有想到張恒會如此樂意的促成他糜氏與劉備的姻親。
他為商多年,經(jīng)驗告訴他,張恒此舉必有所圖。
在糜竺看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若是沒有半點好處的事情,誰又愿意去做呢?
而糜竺自然也知曉張恒此舉的目的,無非就是拉攏他們糜氏。
此前,他聽聞陳登從族中選出了一個能夠善舞的女子,想要嫁與張恒。
明擺著就是看中了張恒的能力與潛力,想要拉攏張恒。
而張恒雖沒有直接同意,但也已將那女子收作侍女,這就已經(jīng)向陳氏釋放了一個善意的信號。
表明他張恒愿與陳氏共進退。
這就將陳氏拉攏到了劉備一邊。
如今,徐州各郡、世族豪強都已相繼臣服,且民心安定,這便是大勢所趨。
若是他糜氏不識大勢,只怕在徐州難以立足。
一番思索之后,糜竺下定了決心,這或許是他糜氏躋身士族行列的機會。
盡管劉備目前根基尚淺,但是他有張恒相助。
在他看來,張恒才智可比管仲、樂毅。
哪怕最后劉備不能一匡天下,但有張恒在,必定也是割據(jù)一方的強大諸侯。
于是,糜竺笑道:
“好!若是久安能為我糜氏促成此事,我糜氏定有厚報!”
張恒見糜竺爽快答應(yīng),起身正色道:
“恒這就去面見主公,為糜公尋來這一段姻親。”
言罷,躬身行禮,便退出退出廳堂。
而獨留糜竺一人在此。
糜竺望向張恒的方向,心中對他的欣賞又多了幾分。
其實糜竺心里明白,與其說他是投資劉備,倒不如說他看中了張恒的潛能。
自打他進入徐州以來,便助劉備安民心、修政事。
所做之事有目共睹,能力自然不言而喻。
他忽然有一種感覺,只要有張恒在,劉備就一定能夠掃平寰宇,而他糜氏一族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與張恒一番談?wù)摚故怯行┫矚g這個小子了。
但是很快,他的眉頭一皺,忽然想到了什么。
他有些后悔了。
他覺得不應(yīng)該將自己的妹妹嫁與劉備的,應(yīng)該嫁與張恒才對啊!
張恒人品才智俱佳,而且相貌堂堂,簡直是妹夫的不二人選!
只要將張恒與他糜氏捆綁在一起,哪怕劉備最后不能成事,但只要他在,那他糜氏就能屹立不倒。
“早知道就應(yīng)該將他拴在我糜氏的。”糜竺用手敲了敲腦袋。
.
糜府外,一輛在外停留的馬車緩緩過來,馬夫見到張恒便停了下來。
馬車里面的劉備掀開簾子,笑了笑,示意張恒上來。
其實劉備是和張恒一起來糜府的,但是劉備覺得自己不好去跟糜竺說自己要迎娶他的妹妹,所以便派了張恒前去。
劉備知道要穩(wěn)固徐州就必須借用士族豪強的力量,所以他才會不斷拉攏徐州豪強。
而張恒已經(jīng)拉攏了陳氏,剩下的便只有糜氏了。
原本劉備是想讓張恒去與糜氏聯(lián)姻,來獲得糜氏的幫助。
但是張恒說他無意沉溺于兒女情長,劉備見狀也只能就此作罷。
無奈之下,只能自己求娶糜氏之女。
“先生,如何?”
張恒上車之后,劉備問道。
張恒笑了笑,道:
“主公,幸不辱命。”
劉備聞言有些高興,道:
“甚好!如此一來,徐州兩大士族豪強都已歸附,剩下的小門小派,自然也會望風前來。”
“主公,現(xiàn)如今,糜陳兩家之事已定,徐州已然初定。接下來便是要建立主公自己的親信。”張恒說道。
劉備有些疑惑,如今,糜陳兩家已經(jīng)拉攏,難道不能任用糜陳兩家的人么?
于是,劉備問道:
“先生此言何意?”
張恒看出了劉備的疑惑,說道:
“主公,如今,糜陳兩家雖無叛亂之心,但終歸不是主公親信。古往今來,凡成大業(yè)者,皆有親信輔佐,方能成就霸業(yè)。”
“如高祖劉邦,雖有蕭、韓、張三人相助,但其身邊亦有樊噲、夏侯嬰等人為其披荊斬棘。”
“那先生以為如何?”劉備問。
“主公可在下邳開設(shè)學館,并聘請大儒講學,吸收士族子弟和寒門子弟,形成獨屬于主公的脈系。”
劉備此時雖有關(guān)羽、張飛等猛將,但終究是武力上面的支持,文治方面仍然有些薄弱。
若是能通過學館培養(yǎng)一批忠于自己的文士,定能彌補短板。
“先生所言甚是!如此一來,備帳下便能文武兼?zhèn)洌瑑?nèi)外兼修!”
其實劉備也知道自己在文臣方面有些薄弱。
雖有簡雍、孫乾等人,但終歸不是治世之能人。
所以他才要拜張恒為軍師。
因為他實在太缺人才了。
但是,劉備轉(zhuǎn)念一想,適才先生所說要聘請大儒講學,又有何人能擔此重任?
“先生,不知適才所說大儒之人,先生心中可有人選?”
“鄭玄。此人為經(jīng)學集大成者,兼通今古文經(jīng),而且門生鼓勵遍天下。由他擔任,再合適不過了。”張恒說道。
其實張恒對此也是思索良久,在他的記憶里,目前還在徐州的大儒并不多,而且能有威望的少之又少。
士族子弟那群人,心高氣傲,若非大儒,恐怕難以讓他們心服口氣。
劉備聞言點頭。
鄭玄名聲他早有耳聞。
不僅是因為鄭玄是當世大儒,學問淵博,弟子眾多。
最重要的還是鄭玄算得上是他的師叔。
劉備曾經(jīng)求學于盧植門下,而盧植和鄭玄都曾拜在馬融門下。
因此,盧植和鄭玄屬于同門師兄弟。
“先生,鄭玄老先生此前因黨錮之禍隱居不出,不知他可否愿意出山相助?”
劉備對此有些擔心,即便鄭玄是他的師叔,若是人家不愿意出山相助,那也沒轍。
.